第37頁
仁宗說:“你想讓誰立為太子呢?”包拯說:“微臣我沒什麼才能而擔任朝廷官職,之所以請求皇上預立太子,是為國家長遠著想。陛下問我想讓誰做太子,這是懷疑我啊。我已年屆七十,又沒有兒子,並不是謀求好處的人。”皇帝高興地說:“我會慢慢考慮這件事的。
起初,司馬光把所上奏章送交中書省後,宮內又送出江州知州呂誨的奏章。宰相韓琦與同僚在垂供殿奏事,讀了司馬光、呂誨的奏章,還沒來得及有所陳述。
仁宗立刻說道:“朕有這個心意已很久了,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人。”於是環顧左右問道:“宗室子弟中誰可以啊?”
韓琦說:“這事不是我們這些臣子可以議論的,應當出自聖上的選擇。”仁宗接下去說:“宮中曾養育二子。小的很淳樸,但近於愚笨;大的可以。”
韓琦請求告知名字,仁宗說:“叫宗實,今年約三十歲了。”商議定了,將要退下時,韓琦又奏道:“此事甚為重大,我們這些臣子不敢施行。陛下今晚再考慮考慮,明日來取聖旨。”
第二天,在垂拱殿奏事,韓琦又陳述這件事,仁宗說:“確定無疑了。”韓琦說:“事情應當逐步漸進,且容臣子們商量授予什麼官職。”當時趙宗實仍守父喪,於是商議守喪未滿就起用他為秦州防禦使、知宗正寺,仁宗高興地說:“很好!”
韓琦上奏說:“事情不能中途而止,陛下既決斷不疑,請求從宮內發出批示。”仁宗說:“此事哪裡能讓婦人知道呢,只由中書省執行就行了。”於是降詔。
仁宗從至和末年得病,朝臣大多請求早立太子,而仁宗全沒應允,像這樣過去了五六年,進言的人也漸漸對此事懈怠了。
韓琦曾單獨建議,在宮中建立學校,選擇宗室子弟中恭謹篤厚好學的升入內學讀書,希望得到親而又賢的子弟,以便把國家大事託付給他,想以此來觸動皇上的心意,乘機提出應早立子嗣。仁宗說:“後宮有一二個妃嬪將要移往別室分娩了,愛卿姑且等待吧。”可後來生下的都是皇女。
有一天,韓琦取來《漢書?孔光傳》揣在懷裡入宮進呈給仁宗,說道:“漢成帝沒有子嗣,立弟弟的兒子為太子。他不過是個中等之才的君主,尚能如此,何況陛下呢!希望陛下以太祖之心為心,那麼就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根據司馬光等人的建議,終於促成仁宗立太子之意。
公元1062年七月,右正言王陶上書道:“去年皇上親自宣布,參據唐代舊制,選擇宗室子弟讓他主持宗正寺。宮廷內外聽到此事,都認為此舉安排得穩妥,不驚人耳目,而天下動搖的人心一個早上就定了下來。其後漸漸聽說此事拖延下來,天下關心此事的人,哪能不憂慮!
有的流言歸罪趙宗實,認為自唐代以來掌管宗正寺的,都用宗室子弟,考查典章制度和舊例,可知本是一個平常差遣,何必過分進行辭讓?有人還說此事起於宮中妃嬪、宦官的姑息無據的話,聖上的心意因而略有疑惑。
臣聽說趙宗實自從有這個任命以來,日夜恐懼,閉門不敢見人。自二月服喪期滿,至今半年有餘了。臣恐怕天下之人,以為陛下當初順應天心人願而任命他,如今又聽信左右妃嬪、宦官無根據的姑息之言就產生了疑慮,不只百世之後使人嘆惜聖上的政令前後不一,也怕從今之後遠近內外的大奸巨猾得以窺伺可乘之機了。”
於是請求應對,與皇上面談,指出妃嬪、宦官有什麼話迷惑了聖聽,而使趙宗實畏懼迴避不敢向前。仁宗問王陶:“想另外給宗實一個名義,怎麼樣?”王陶回答說:“這只不過是一個差遣名目,請求陛下與執政大臣商議。”於是韓琦等人才有了把趙宗實立為皇子的建議。
八月初二,右衛大將軍、岳州團練使趙宗實辭去泰州防禦使、知宗正寺之職,仁宗同意了。
起初,趙宗實屢次請求交還皇上任命的敕令,皇上對韓琦說:“他既然如此,何不姑且免去這職務呢?”韓琦說:“這事怎麼能中途停止呢?望陛下賜以親筆書信,使他知道出自聖上的旨意,必定不敢推辭。”
緊接著就派遣使者召見他,他推說有病不入宮覲見。韓琦與歐陽修等私下議論說:“知宗正寺的任命既已發出,外人都知道宗實必定要成為皇子了,不如這就正其名分。”
歐陽修說:“任命知宗正寺的敕令交給閣門發下,可以不接受;今若立為皇子,只用一紙詔書,事情就定了。”於是就入宮應對,請求聽任趙宗實辭去授予的官職。
仁宗說:“不要更改其他名目,便可立為皇。”
韓琦於是請求告諭樞密院。等到樞密使張弄入宮,皇上當面宣布這件事,張弄說:“陛下不再猶疑了嗎?”仁宗說:“朕想要民心先有所歸屬,只要姓趙的就可以了。”
張弄就再拜表示祝賀。韓琦等求仁宗寫下手詔交與外臣照辦。退出來以後,輔臣們還未分赴辦事的廳堂,宮內使者已把仁宗的親筆書札傳送到了中書省。
初三,韓琦召翰林學士王矽,令他起草詔書,王矽說:“這是大事,非當面領受聖旨不可。”第二天,請求應對,說:“天下盼望這一舉動很久了,果真出自聖上的心意嗎?”仁宗說:“我的主意決定了!”王矽拜了又拜表示祝賀,才退下去起草詔書。歐陽修讚嘆道:“這是真正的學士啊!”
起初,司馬光把所上奏章送交中書省後,宮內又送出江州知州呂誨的奏章。宰相韓琦與同僚在垂供殿奏事,讀了司馬光、呂誨的奏章,還沒來得及有所陳述。
仁宗立刻說道:“朕有這個心意已很久了,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人。”於是環顧左右問道:“宗室子弟中誰可以啊?”
韓琦說:“這事不是我們這些臣子可以議論的,應當出自聖上的選擇。”仁宗接下去說:“宮中曾養育二子。小的很淳樸,但近於愚笨;大的可以。”
韓琦請求告知名字,仁宗說:“叫宗實,今年約三十歲了。”商議定了,將要退下時,韓琦又奏道:“此事甚為重大,我們這些臣子不敢施行。陛下今晚再考慮考慮,明日來取聖旨。”
第二天,在垂拱殿奏事,韓琦又陳述這件事,仁宗說:“確定無疑了。”韓琦說:“事情應當逐步漸進,且容臣子們商量授予什麼官職。”當時趙宗實仍守父喪,於是商議守喪未滿就起用他為秦州防禦使、知宗正寺,仁宗高興地說:“很好!”
韓琦上奏說:“事情不能中途而止,陛下既決斷不疑,請求從宮內發出批示。”仁宗說:“此事哪裡能讓婦人知道呢,只由中書省執行就行了。”於是降詔。
仁宗從至和末年得病,朝臣大多請求早立太子,而仁宗全沒應允,像這樣過去了五六年,進言的人也漸漸對此事懈怠了。
韓琦曾單獨建議,在宮中建立學校,選擇宗室子弟中恭謹篤厚好學的升入內學讀書,希望得到親而又賢的子弟,以便把國家大事託付給他,想以此來觸動皇上的心意,乘機提出應早立子嗣。仁宗說:“後宮有一二個妃嬪將要移往別室分娩了,愛卿姑且等待吧。”可後來生下的都是皇女。
有一天,韓琦取來《漢書?孔光傳》揣在懷裡入宮進呈給仁宗,說道:“漢成帝沒有子嗣,立弟弟的兒子為太子。他不過是個中等之才的君主,尚能如此,何況陛下呢!希望陛下以太祖之心為心,那麼就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根據司馬光等人的建議,終於促成仁宗立太子之意。
公元1062年七月,右正言王陶上書道:“去年皇上親自宣布,參據唐代舊制,選擇宗室子弟讓他主持宗正寺。宮廷內外聽到此事,都認為此舉安排得穩妥,不驚人耳目,而天下動搖的人心一個早上就定了下來。其後漸漸聽說此事拖延下來,天下關心此事的人,哪能不憂慮!
有的流言歸罪趙宗實,認為自唐代以來掌管宗正寺的,都用宗室子弟,考查典章制度和舊例,可知本是一個平常差遣,何必過分進行辭讓?有人還說此事起於宮中妃嬪、宦官的姑息無據的話,聖上的心意因而略有疑惑。
臣聽說趙宗實自從有這個任命以來,日夜恐懼,閉門不敢見人。自二月服喪期滿,至今半年有餘了。臣恐怕天下之人,以為陛下當初順應天心人願而任命他,如今又聽信左右妃嬪、宦官無根據的姑息之言就產生了疑慮,不只百世之後使人嘆惜聖上的政令前後不一,也怕從今之後遠近內外的大奸巨猾得以窺伺可乘之機了。”
於是請求應對,與皇上面談,指出妃嬪、宦官有什麼話迷惑了聖聽,而使趙宗實畏懼迴避不敢向前。仁宗問王陶:“想另外給宗實一個名義,怎麼樣?”王陶回答說:“這只不過是一個差遣名目,請求陛下與執政大臣商議。”於是韓琦等人才有了把趙宗實立為皇子的建議。
八月初二,右衛大將軍、岳州團練使趙宗實辭去泰州防禦使、知宗正寺之職,仁宗同意了。
起初,趙宗實屢次請求交還皇上任命的敕令,皇上對韓琦說:“他既然如此,何不姑且免去這職務呢?”韓琦說:“這事怎麼能中途停止呢?望陛下賜以親筆書信,使他知道出自聖上的旨意,必定不敢推辭。”
緊接著就派遣使者召見他,他推說有病不入宮覲見。韓琦與歐陽修等私下議論說:“知宗正寺的任命既已發出,外人都知道宗實必定要成為皇子了,不如這就正其名分。”
歐陽修說:“任命知宗正寺的敕令交給閣門發下,可以不接受;今若立為皇子,只用一紙詔書,事情就定了。”於是就入宮應對,請求聽任趙宗實辭去授予的官職。
仁宗說:“不要更改其他名目,便可立為皇。”
韓琦於是請求告諭樞密院。等到樞密使張弄入宮,皇上當面宣布這件事,張弄說:“陛下不再猶疑了嗎?”仁宗說:“朕想要民心先有所歸屬,只要姓趙的就可以了。”
張弄就再拜表示祝賀。韓琦等求仁宗寫下手詔交與外臣照辦。退出來以後,輔臣們還未分赴辦事的廳堂,宮內使者已把仁宗的親筆書札傳送到了中書省。
初三,韓琦召翰林學士王矽,令他起草詔書,王矽說:“這是大事,非當面領受聖旨不可。”第二天,請求應對,說:“天下盼望這一舉動很久了,果真出自聖上的心意嗎?”仁宗說:“我的主意決定了!”王矽拜了又拜表示祝賀,才退下去起草詔書。歐陽修讚嘆道:“這是真正的學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