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今南唐派出使者,帶著禮物來祝賀趙匡胤,他怎能不高興。但是,在高興之餘,他對南唐的擔心並沒有完全消除。根據情報,他已經獲悉,南唐正在大力建設南昌城,要把南昌建設成新的國都。

  “為什麼要建設南昌呢?這不是明擺著將我大宋依然視為潛在的敵人與威脅嗎?如果南唐國力復甦,遲早也是我大宋的心腹之患。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南唐呢?”趙匡胤想到這一層,心裡就難以平靜。在南唐使者到來前幾日的一個晚上,趙匡胤在御書房中點亮了羊脂蠟燭,令秘書省送來了周世宗當年征討淮南時通告天下的詔書《征淮南敕》仔細閱讀起來:

  朕自纘承基構,統御寰瀛,方當恭己臨朝,誕修文德,豈欲興兵動眾,專耀武功?

  顧慈昏亂之邦,須舉吊伐之義,蠢爾淮甸,敢拒大邦,因唐室之陵遲,接黃寇之喪亂,飛揚跋扈,垂六十年,盜據一方,僭稱偽號。幸數朝之多事,與北境而交通,厚起戎心,誘為邊患。晉漢之代,寰宇未寧,而乃招納叛亡,朋助凶慝。李金全之據安陸,李守貞之叛河中,大起師徒,來為應援。攻侵高密,殺掠吏民,迫奪閩越之封疆,塗炭湘潭之士庶。以至我朝啟運,東魯不庭,發兵而應接慕容,觀釁而憑陵徐部。沐陽之役,曲直可知,尚示包荒,猶稽問罪。爾後維揚一境,連歲阻飢,我國家念彼災荒,大許糴易,前後擒獲將士,皆遣放還。自來禁戢邊兵,不令侵撓,我無所負,彼實多奸。勾誘契丹,至今未已,結連並寇,與我世讎,罪惡難名,人神共憤。今則推輪命將,鳴鼓出師,征浙右之樓船,下朗陵之戈甲,東西合勢,水陸齊攻。吳孫皓之計窮,自當歸命;陳叔寶之數盡,何處偷生?

  應淮南將士軍人百姓等,久隔朝廷,莫聞聲教,雖從偽俗,應樂華風。必須善擇安危,早圖去就。如能投戈獻款,舉郡來降,具牛酒以犒師,奉圭符而請命,車服玉帛,豈吝旌酬?土地山河,誠無愛惜。刑賞之令,信若丹青。苟或執迷,寧免後悔?

  王師所至,軍政甚明,不犯秋毫,有同時雨。百姓父老,各務安居,剽虜焚燒,必令禁止。自茲兩地,永為一家。凡爾蒸黎,當體誠意。

  趙匡胤展卷反覆將這份詔書看了三遍後,心裡追想著周世宗的武功之盛,不禁兩頰發燒,心想:“先帝如此英武,如若不是英年早逝,我怎能坐在這裡?我從黃口小兒處取得帝位,真是可以被天下人取笑啊。我沒有商湯、周文王的威望,沒有秦始皇的強力,也無漢高祖、唐太宗的武功,論學識,我也不及孔孟先哲,漢唐大儒。我能夠得到這個位置,真是上天對我的特別眷顧啊!可是,即便我今日身居帝位,卻依然是岌岌可危啊。”他本想從檄文中找到一些應對南唐的靈感,但是內心的羞愧讓他的思想幾乎陷入了漩渦,翻來覆去為自己的兵變感到羞恥,同時對自己的威權感到擔憂。在這個時候,他並沒有意識到,正是他內心的戰戰兢兢,乾龍之惕,使得大宋王朝日後會不斷朝著重文輕武、政治溫和的方向前進。

  羊脂蠟燭在呼呼地燃燒,紅色的火焰如一團迷霧,將趙匡胤籠罩著。他知道,在這個時候,沒有人會看到他兩頰發燒,大臣們也絕不敢在殿堂之上恥笑他。“可是,也許天下的百姓都在私下裡偷偷鄙視我,詛咒我呢;也許,先帝的臣子中,也有很多人在背後暗暗恥笑我。”這種羞恥心像無數隻餓得發慌的老鼠啃吃食物一樣,啃噬著他的心。在被羞恥折磨了很久後,他放下詔書,站起身來,從羊脂蠟燭發散出的光團的中心踱向外圍,他在光團與黑暗的邊緣站住,回想著往日的歲月。

  這份詔書是周世宗於南唐大保十三年十一月出征南唐前下發的。詔書將南唐說成是“昏亂之邦”,又說南唐勾結契丹,“罪惡難名,人神共憤”,可謂為起兵征討找到了充足的理由,最後申明“王師所至,軍政甚明,不犯秋毫,有同時雨”,又巧妙地安定了民心。詔書全文一氣呵成,頗有周世宗果敢決斷之風。在這份詔書頒發後,周世宗便以當時的宰相李谷為帥,以許州節度使王彥超為副帥,統領韓令坤等大將,帶著數十萬大軍進攻淮南。趙匡胤記得,自己當時就是周世宗帳下的一員大將。“離那時只有四年多啊!怎麼天下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世宗已經不在世上了,還有當年的那些敵人,那些曾經與我戰鬥過的敵人,他們又在哪裡呀?是啊,是啊,他們有的死了,有的活著回到了他們的老家。淮南的大地還靜靜地躺在原處,淮河和大大小小的河流一定還在那裡流淌。也許,我該再去那片土地上看看!”趙匡胤回想著當年跟周世宗征淮南的日日夜夜,眼睛盯著詔書發起呆來。燭光從黑暗中勾勒出他的輪廓,像一尊生鐵鑄造的像。

  趙匡胤回想起當年李谷的大軍首先進達正陽,隨後渡過淮河,連敗南唐之軍,圍住了壽州。南唐主李璟驚聞周師南下,匆忙令神武統軍劉彥貞為北面行營都部署,統領二萬人馬抵禦周師,又令奉化節度使皇甫暉為北面行營應援使,統領大軍三萬駐紮定遠作為策應;此外,李璟還令李煜為沿江巡撫,照應各處。劉彥貞於次年正月帶兵抵達距離壽州西南百里之地的遠鎮,派戰艦數百艘自水路進逼正陽。“劉彥貞的目標是要奪取淮河上的浮橋,斷絕我師的後援之路!李谷作為我軍統帥,因擔心浮橋被南唐軍奪占而匆忙從壽州退回正陽,這也是穩重的應對之法。當時劉彥貞若不是因與宋齊丘賭氣而輕率追擊我軍,戰局恐怕要陷入僵持狀態。那壽州守將劉仁贍確實不簡單,要是劉彥貞聽了他的勸告放棄追擊,戰爭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趙匡胤在腦海里繼續思量著當時戰局發展的另外幾種可能性,再次對當年周世宗的快速應變充滿了欽佩之情。當年,在劉彥貞追擊李谷退軍之時,周世宗迅速調派侍衛都指揮使李重進率兵渡過了淮河,從正陽之東截擊劉彥貞所部。李重進根據周世宗的指令,日夜兼程,剛到正陽之東時,大軍還未來得及下鍋做飯,就看到了從南方捲起的高高的煙塵,那是劉彥貞的大軍追趕過來了。李重進當機立斷,下令暫時不必紮營做飯,帶領援軍迅速攻擊南唐劉彥貞部。劉彥貞本以為自己可以率兵一舉擊潰李谷大軍,未想到自己側面突然出現了李重進的虎狼之師,慌張之際,不敢進攻,在自己的軍前布下了鐵蒺藜、拒馬樁,想要用這些東西阻止李重進的進攻。可是,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的怯懦之舉反而激發了李重進所部的士氣。結果,周軍大舉進攻劉彥貞,劉彥貞力戰而死。在正陽之外的原野上,唐軍的死屍散布在方圓三十里的大地上,劉彥貞所部戰死兩萬餘人,軍資器械損失三十萬,五百匹良馬被周軍繳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