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士兵們刀槍舉起,殺呀,就開始大肆血屠李延年的家。
這時恰有一人風塵僕僕,策馬而來,到了門前,驚見李延年家已經是血流成河。大駭之下,此人掉頭就逃。
這個人,他的名字叫衛律,是李延年的知交好友。李延年向漢武帝推薦他出使匈奴。他剛剛回來,前來探望,卻發現李延年正遭滅族。驚駭之下,他一口氣逃到了匈奴那邊,從此種下了蘇武留胡十九年的因緣。
陛下想弄死誰?
朝野上下,只有一個人知道,漢武大帝為何要誅滅李延年家族。
這個人叫上官桀。
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帝國的亡國之君,聽起來很沒情調。等閒人物,是不肯用這個帶有明顯貶義的字眼作為名字的。
但桀卻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他武能生裂虎豹,文有拒諫之才。後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別人想對他說什麼時,還沒開口,他就知道對方要說的話,嘎巴溜脆的,把對方的廢話堵在嗓子眼。
上官桀,人如其名,是當時西漢帝國智商排到前幾名的人物。他出身世家,父親累立軍功,而他年輕時為漢武帝的羽林郎。他曾跟隨漢武帝前往甘泉宮,時遇大風,車不能行,上官桀就卸下車蓋,當遮陽傘替漢武帝打著。漢武帝欣賞他的勇力。
像所有的聰明人一樣,上官桀也有個偷懶的毛病。漢武帝有段時間生病,上官桀趁機給自己放了個小假,把漢武帝的御馬,餓得嗷嗷慘叫。漢武帝病好,發現這事後大怒,斥道:“上官桀,你是不是以為朕再也爬不起來了?”
當時就見上官桀,“撲通”一聲跪下,眼淚說來就來,嘩嘩地淌,說:“陛下病了,做臣子的日夜憂心,恨不能以身相代,哪還有心情餵馬呀。嗚嗚,求陛下殺了臣好了,求陛下殺。”
嘿,漢武帝最喜歡別人關心自己,見此頓時大喜,非但未追究上官桀,還給上官桀封了官。
按說以上官桀這過人的機智,是不應該被弄到塞外干危險活。但朝中的人精卻有點太多了,而能幹者如上官桀,反倒顯得鳳毛麟角。結果,此次李廣利遠征大宛,上官桀也是隨軍的將軍之一。
一出塞外,上官桀就意識到自己被人坑害了。幾萬人浩浩蕩蕩的隊伍,後方連個度支糧草的都沒有,這他媽叫打仗嗎?說是坑爹還差不多。
但究竟是誰坑誰,這個問題,上官桀還沒弄明白,他只能繼續向前挺進,沿途遇到城池就打,不打沒吃食。打下來大家就狂吃,打不下來,就餓著肚子尋找下一個目標。就這樣打來打去,幾萬人的隊伍,只剩下幾千人了。
於是上官桀跟隨李廣利,開始戰略撤退。
不撤不行啊,不退剩下的這點人,全都會死在河西。
但等殘兵退至玉門,卻發現玉門關前,有一排森嚴的漢軍,傳旨稱:“李廣利及隨從人員,有一人敢入玉門關者,則悉以斬殺。”
啥意思呀這是?
當時李廣利嚇傻了,上官桀等人,也是大為震駭。
遠征在外,這些人不知道李延年全家被滅族的消息,只能用猜的:陛下這麼弄,到底是想弄死哪個呢?
可出來的人這麼多,到底是誰惹到了陛下,這又如何猜得到?
就在這胡亂猜測之中,荒涼的沙漠上,突然間煙塵大起。
匈奴歸來。
曾大破車師,俘獲樓蘭國國王的名將趙破奴,陷入了匈奴大軍的團團包圍之中。
匈奴出擊
匈奴烏維單于機智地折騰過漢國使者之後,不久就死了。他那年幼的兒子接管權力,史稱兒單于。
兒單于年齡雖小,卻不服不忿,發誓要與漢帝國決一雌雄。他的兇悍令得匈奴左大都尉憂心忡忡,擔心這孩子太坑爹,就秘密聯繫漢廷,請求投降。
朝廷接奏大喜,命公孫敖於塞外建築了一座受降城。但公孫敖很機智,把受降城建造得離匈奴人遠遠的,這樣就保證了安全。
公孫敖是安全了,但匈奴那邊,左大都尉就有點為難了。他決定殺掉小毛孩子兒單于,率匈奴各部歸屬漢廷。漢國朝廷對此表示強烈支持,特派了名頭最為響亮的趙破奴及其兒子趙安國,深入塞漠兩千餘里,接應左大都尉的叛亂。
趙破奴率了兩萬騎兵出發了,不承想那兒單于年齡雖小,本事卻大,左大都尉的叛亂,被他察覺,兒單于當機立斷,率匈奴鐵騎奔襲左大都尉部屬,左大都尉掉以輕心,當場被殺掉。
左大都尉身死名滅,趙破奴就沒啥可接應的。但他想來都來了,就近找個匈奴部落,意思意思吧。遂攻擊匈奴一部,俘獲兩千餘老牧民。
這也算是趙破奴縱橫塞外以來,打得比較精彩的戰役了。於是趙破奴興高采烈回師,行至距公孫敖修建的受降城八百里的地方,就見前後左右,地平線的盡頭有一道黑線。這黑線越來越鮮明,輪廓越來越清晰。等趙破奴看清楚,登時傻了眼。
全都是匈奴騎兵。
總人數不少於八萬人。
匈奴哪兒來的這麼多人?
當時趙破奴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這場仗不用想了,他只有兩萬來人,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被匈奴人打死,是無可避免的事兒。
打死就打死好了。趙破奴父子想得開通,軍人們,被人打死在戰場上,是遲早的事兒。這事趕早不趕晚……其實也不是那麼急。當下命令軍士安營紮寨,與匈奴兵決一死戰。
這時恰有一人風塵僕僕,策馬而來,到了門前,驚見李延年家已經是血流成河。大駭之下,此人掉頭就逃。
這個人,他的名字叫衛律,是李延年的知交好友。李延年向漢武帝推薦他出使匈奴。他剛剛回來,前來探望,卻發現李延年正遭滅族。驚駭之下,他一口氣逃到了匈奴那邊,從此種下了蘇武留胡十九年的因緣。
陛下想弄死誰?
朝野上下,只有一個人知道,漢武大帝為何要誅滅李延年家族。
這個人叫上官桀。
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帝國的亡國之君,聽起來很沒情調。等閒人物,是不肯用這個帶有明顯貶義的字眼作為名字的。
但桀卻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他武能生裂虎豹,文有拒諫之才。後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別人想對他說什麼時,還沒開口,他就知道對方要說的話,嘎巴溜脆的,把對方的廢話堵在嗓子眼。
上官桀,人如其名,是當時西漢帝國智商排到前幾名的人物。他出身世家,父親累立軍功,而他年輕時為漢武帝的羽林郎。他曾跟隨漢武帝前往甘泉宮,時遇大風,車不能行,上官桀就卸下車蓋,當遮陽傘替漢武帝打著。漢武帝欣賞他的勇力。
像所有的聰明人一樣,上官桀也有個偷懶的毛病。漢武帝有段時間生病,上官桀趁機給自己放了個小假,把漢武帝的御馬,餓得嗷嗷慘叫。漢武帝病好,發現這事後大怒,斥道:“上官桀,你是不是以為朕再也爬不起來了?”
當時就見上官桀,“撲通”一聲跪下,眼淚說來就來,嘩嘩地淌,說:“陛下病了,做臣子的日夜憂心,恨不能以身相代,哪還有心情餵馬呀。嗚嗚,求陛下殺了臣好了,求陛下殺。”
嘿,漢武帝最喜歡別人關心自己,見此頓時大喜,非但未追究上官桀,還給上官桀封了官。
按說以上官桀這過人的機智,是不應該被弄到塞外干危險活。但朝中的人精卻有點太多了,而能幹者如上官桀,反倒顯得鳳毛麟角。結果,此次李廣利遠征大宛,上官桀也是隨軍的將軍之一。
一出塞外,上官桀就意識到自己被人坑害了。幾萬人浩浩蕩蕩的隊伍,後方連個度支糧草的都沒有,這他媽叫打仗嗎?說是坑爹還差不多。
但究竟是誰坑誰,這個問題,上官桀還沒弄明白,他只能繼續向前挺進,沿途遇到城池就打,不打沒吃食。打下來大家就狂吃,打不下來,就餓著肚子尋找下一個目標。就這樣打來打去,幾萬人的隊伍,只剩下幾千人了。
於是上官桀跟隨李廣利,開始戰略撤退。
不撤不行啊,不退剩下的這點人,全都會死在河西。
但等殘兵退至玉門,卻發現玉門關前,有一排森嚴的漢軍,傳旨稱:“李廣利及隨從人員,有一人敢入玉門關者,則悉以斬殺。”
啥意思呀這是?
當時李廣利嚇傻了,上官桀等人,也是大為震駭。
遠征在外,這些人不知道李延年全家被滅族的消息,只能用猜的:陛下這麼弄,到底是想弄死哪個呢?
可出來的人這麼多,到底是誰惹到了陛下,這又如何猜得到?
就在這胡亂猜測之中,荒涼的沙漠上,突然間煙塵大起。
匈奴歸來。
曾大破車師,俘獲樓蘭國國王的名將趙破奴,陷入了匈奴大軍的團團包圍之中。
匈奴出擊
匈奴烏維單于機智地折騰過漢國使者之後,不久就死了。他那年幼的兒子接管權力,史稱兒單于。
兒單于年齡雖小,卻不服不忿,發誓要與漢帝國決一雌雄。他的兇悍令得匈奴左大都尉憂心忡忡,擔心這孩子太坑爹,就秘密聯繫漢廷,請求投降。
朝廷接奏大喜,命公孫敖於塞外建築了一座受降城。但公孫敖很機智,把受降城建造得離匈奴人遠遠的,這樣就保證了安全。
公孫敖是安全了,但匈奴那邊,左大都尉就有點為難了。他決定殺掉小毛孩子兒單于,率匈奴各部歸屬漢廷。漢國朝廷對此表示強烈支持,特派了名頭最為響亮的趙破奴及其兒子趙安國,深入塞漠兩千餘里,接應左大都尉的叛亂。
趙破奴率了兩萬騎兵出發了,不承想那兒單于年齡雖小,本事卻大,左大都尉的叛亂,被他察覺,兒單于當機立斷,率匈奴鐵騎奔襲左大都尉部屬,左大都尉掉以輕心,當場被殺掉。
左大都尉身死名滅,趙破奴就沒啥可接應的。但他想來都來了,就近找個匈奴部落,意思意思吧。遂攻擊匈奴一部,俘獲兩千餘老牧民。
這也算是趙破奴縱橫塞外以來,打得比較精彩的戰役了。於是趙破奴興高采烈回師,行至距公孫敖修建的受降城八百里的地方,就見前後左右,地平線的盡頭有一道黑線。這黑線越來越鮮明,輪廓越來越清晰。等趙破奴看清楚,登時傻了眼。
全都是匈奴騎兵。
總人數不少於八萬人。
匈奴哪兒來的這麼多人?
當時趙破奴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這場仗不用想了,他只有兩萬來人,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被匈奴人打死,是無可避免的事兒。
打死就打死好了。趙破奴父子想得開通,軍人們,被人打死在戰場上,是遲早的事兒。這事趕早不趕晚……其實也不是那麼急。當下命令軍士安營紮寨,與匈奴兵決一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