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過,由於缺乏統一指揮,這支八萬人的兵團各顯神通,那些弓箭手走在最前面,步兵在中間,輜重部隊緊跟其後,重裝步兵喘著粗氣走在最後,遠遠看去,整個軍隊裡擠滿了牲畜。

  哲別擔任吸引敵人的任務。他帶領五千人和這支擠滿牲畜的兵團若即若離,只要對方的輕騎兵離主力部隊距離稍遠,哲別就對他們發動一次進攻,然後迅速後退;當敵人遠遠地落在後面時,哲別就停下來等他們一會兒。

  速不台則帶領主力退到頓河以西地區集結,等待敵人,或者說是等著敵人自投羅網。

  俄羅斯兵團猛追九日,追到了亞述海北方一條河邊,這條河就是卡爾米烏斯河,蒙古人在河對岸,嬉笑看著俄羅斯軍隊和軍隊裡的牲畜。

  此時,穆斯提斯拉夫決定全軍渡河作戰。他扯著嗓子喊:“上帝保佑我們,殺光這些不敬上帝的野蠻人,不要憐惜他們,前進!”

  問題是,他的兵團並非單一兵種,有輕騎兵、重裝騎兵和步兵。他的命令一下達,輕騎兵自然而然地搶在前面,接著是重裝騎兵,他們的馬一涉入河水,立即變得異常吃力,最後面則是歡快渡河的步兵,並且很快超過重裝騎兵。沒有渡河的則是善於用車輛擺成防禦陣形的一萬基輔工程兵,他們正在不緊不慢地布置戰場,有人還在開玩笑說,他們根本派不上用場,因為大軍一渡河,蒙古人必死無疑。

  在俄羅斯兵團亂糟糟的渡河過程中,速不台和哲別沒有下令攻擊。擊敵人於河中間,乍一看很高明,實際上,聰明的將軍絕不會用這招,因為敵人在河裡行動困難,自己在河裡的行動也容易不到哪去,除非你有絕對優勢兵力,以十敵一。

  速不台和哲別就在敵人渡河過程中,確定作戰計劃。一支精銳騎兵攻擊即將上岸的欽察人,這是挑軟柿子捏,欽察人和蒙古人較量過,知道蒙古人的厲害,已經有了畏敵如虎的慣性,只要消滅他們,就會給俄羅斯兵團以震懾。

  果然,最先登岸的欽察人畏畏縮縮,蒙古人剛衝鋒,他們就一鬨而散。接著上岸的是輕騎兵,速不台採取“田忌賽馬”策略,用自己的重騎兵攻擊對方的輕騎兵,用輕騎兵攻擊對方正在上岸的步兵,至於對方的重裝騎兵,則用弓箭手對付。

  敵人迅速潰敗,互相踐踏。速不台下令集結兵力於一點,採用密集隊形把俄羅斯兵團擠壓到河裡去。河岸上戰馬的嘶鳴聲、雜亂的馬蹄聲和武器的碰擊聲交織在一起,河水在這麼多人的猛烈攪動下,變得渾濁不堪。蒙古兵團勢如破竹,一直把俄羅斯兵團逼回河對岸,登岸之後,猛砍猛殺,如快刀切西瓜。

  那支喜歡用車輛擺出防禦陣形的基輔工程兵團倒霉地派上用場,僥倖活下來的人紛紛跑進大車圍起的圓圈裡,用飛斧和弓箭抵抗飛撲過來的蒙古士兵。

  蒙古人把他們團團圍住,用火箭摧毀他們的大車,同時圍著圓圈大車陣形不停地旋轉、放箭。但圓圈裡的俄羅斯人仍然會飛出斧子,沒有絲毫膽怯。

  速不台派人來到大車外面,高聲喊話:“你們別浪費力氣了,如果你們投降,我們就網開一面放掉你們!”

  穆斯提斯拉夫“呸”了一口,說:“這些野蠻人有仇必報,咱們殺了他們的使者,他們不可能放過咱們,只有一條路,突圍!”

  所有人都贊成,於是突圍開始了。這是用肉身做盾牌的一次殘忍計劃,在無數俄羅斯人肉體的掩護下,穆斯提斯拉夫成功脫逃,他身後留下的是一萬餘具被射成篩子的屍體。

  至少有六名俄羅斯王公和七十名貴族被俘,速不台和哲別用從大車拆卸下來的木板壓在他們身上,然後讓五百名蒙古士兵在上面跳舞飲宴,這些人活活被壓死。他們為穆斯提斯拉夫擅殺十名蒙古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這就是卡爾米烏斯河之戰,俄羅斯的八萬人活下來的不到十分之一,蒙古兵團幾乎毫髮無損。

  俄羅斯兵團的覆滅,使得俄羅斯南部成為真空。不過,速不台和哲別都知道,區區三萬人不足以徹底征服俄羅斯,他們只是在俄羅斯邊境掃蕩一番,然後引兵北上,突然消失在南俄羅斯草原。蒙古人的離開,使得俄羅斯和殘留的欽察人認為自己已經從其鐵蹄下解脫出來,有幾個欽察小部落陸續回到支離破碎的家鄉,而俄羅斯的諸侯們又開始了爭吵,他們以為蒙古人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哲別的確永不會回來,1224年,成吉思汗命令二人東歸,哲別在回師的路上病逝,這位以神射手和千里突襲聲動天下的名將就此成為傳奇。

  速不台還會回來,而且在十幾年後成了俄羅斯的終結者。

  哲別和速不台的這次遠征,以區區三萬人歷時三年,轉戰八千公里,打了幾十仗,輕而易舉地擊敗了波斯人、古兒只人、高加索人、欽察人和俄羅斯人,如入無人之境,可謂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稱它為神奇的遠征,並不為過。他們不僅征服了那麼多民族,而且還帶回了價值重大的情報,那就是西方各國的實力,這些可貴的情報為大蒙古國後來發動的更大威力的西征提供了理論基礎。

  這是成吉思汗和他的兵團最輝煌的時刻,同時,也是成吉思汗人生的尾聲。

  多年以後,被蒙古軍擊敗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俄羅斯人、匈牙利人、波蘭人回憶蒙古軍時總會想起如沙粒一樣鋪天蓋地的敵人,因為他們總感覺處處受敵、時時有警,他們認為蒙古軍每次作戰,兵力都在數十萬以上。比如《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愛德華・吉本就對成吉思汗的西徵兵力神經兮兮地說,足有七十萬戰鬥隊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