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3) 如李中清認為,中國人口直到近代以前在總體水平上維持低增長——年平均增長率低於0.5‰,遠低於其他地區和國家,《人類的四分之一》,第165頁;而作為對立一派的曹樹基在這一點上則與之持有近似的論點,認為清代前期的人口高速增長“是一個虛構的命題”,其年平均增長率不足7‰,參見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5卷《清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35頁;我之所以不大同意的理由,特別是從經濟史的觀察,參見《馬爾薩斯陰影下的人口爭論》。

  (14) 李中清、王豐:《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1700—2000)》,中譯本,三聯書店2000年版。(以下簡稱《人類的四分之一》),第54頁、第81頁、第156頁、第10頁;按:該書英文版出版於1999年。

  (15) 李伯重:“墮胎、避孕與絕育——宋元明清時期江浙地區的節育方法及其運用與傳播”,《中國學術》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71頁。

  (16) 《墮胎、避孕與絕育》,第73頁。

  (17) 《人類的四分之一》,第131頁。

  (18) 《人類的四分之一》,第137頁。

  (19) 《墮胎、避孕與絕育》。

  (20) 陳意新:《節育減緩了江南歷史人口的增長?》,載《中國學術》2000年第3期。

  (21) 《墮胎、避孕與絕育》,第89~90頁、第84~85頁。

  (22) 於允科先生、符友豐教授、李零教授的談話,2003年3月。

  (23) 《墮胎、避孕與絕育》,第73頁。

  (24) 參見高王凌:《經濟發展與地區開發——中國傳統經濟的發展序列》,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

  (25) 參見高王凌:《政府作用和角色問題的歷史考察》,海洋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頁。

  (26) 在讀了本文的草稿後,夏明方教授告訴我說(2003年6月),費孝通即曾指出,在廣西的一些地方,“每對夫婦只生兩個孩子”,這樣他們就“使人口安定在不會增加的水準上”,引文見《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頁。

  (27) 《人類的四分之一》,第123頁。

  (28)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5卷《清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77頁。

  (29) 陳意新、曹樹基:《尊重中國人口史的真實》(未刊稿)。

  (30) 曹樹基、陳意新:《馬爾薩斯理論和清代以來中國歷史人口——評美國學者近年來對清代以來中國人口的研究》,載《歷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1) 洪亮吉:《卷施閣文甲集》卷1《意言》;在此之前,明人徐光啟有“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之說;之後,汪士鐸有“二十年即加一倍”之說,二者皆有所見而發,參見吳申元:《中國人口思想史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04頁、第237頁。

  (32) 《中國人口史》第5卷《清時期》,第856頁。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許多知識青年在插隊的村莊,也都發現人口大約增加了一倍的現象。

  (33) 《節育減緩了江南歷史人口的增長?》。

  (34) 《馬爾薩斯理論和清代以來中國歷史人口》。

  (35) 周孝正教授的談話,2003年3月。

  (36) 《人類的四分之一》,第165頁。

  (37) 《中國人口史》第5卷《清時期》,第835頁、第836頁。

  (38) 《人類的四分之一》,第216頁。

  (39) 《中國人口史》第5卷《清時期》,第832頁。

  (40) 參見高王凌:《關於“清代人口研究”的幾點質疑》,(《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第4期)、《清代人口研究述評》(《清史研究通訊》1983年第2期)、《十八世紀中國人口的增長和清政府的農業經濟對策》(1981年第一次全國清史討論會論文,《未定稿》1982年第32期)等。

  (41) 參見高王凌:《清代初期中國人口的估算問題》(1983年南京人口會議論文,《人口理論與實踐》1984年第2期);《清代初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口控制》(第二、三節),《政府作用和角色問題的歷史考察》;在南京會議上山西醫學院教授倪江林也使用了“倒推”法來測算清初人口,當然他的統計在方法上就更為嚴密。

  (42) 《中國人口史》第5卷《清時期》,第870頁。

  (43) 《人類的四分之一》,第47頁。

  (44) 李伯重:《“最低生存水準”與“人口壓力”質疑》,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1期;又見《人類的四分之一》,第177頁。

  (45) 參見《“最低生存水準”與“人口壓力”質疑》。

  (46) 參見柯文:《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中譯本,中華書局1989年版,多處。

  (47) 高王凌:《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48) 有關“工業”的概念和清代工業的發展,以及江南(傳統)“工業區”的出現,參見高王凌:《一個理想的追求——十八世紀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知識分子》(美國)1987年秋季號;《關於康乾盛世的幾個問題》,載《清史研究通訊》1990年第4期;《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1995;以及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更早關於的“原始工業化”提法,見魏丕信:《18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第九章;據說在這之前,還有伊懋可和不少學者都採納了這一術語,見王國斌:《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中譯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頁、第34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