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全子才答道:“糧餉未集,如何發兵?”
趙葵怒道:“現在蒙古兵還未到,正是乘虛而入的機會,若等朝廷發餉,恐怕蒙古人早南下了。”
全子才沒辦法,只得率徐敏子率軍前去攻取洛陽,另派楊誼率軍作為後應,兩路人馬都只攜帶五日口糧。徐敏子抵達洛陽時,洛陽早已是一座空城,沒有軍隊駐守,全城只有三百家人。西京洛陽輕而易舉收復了,然而這不過只是曇花一現罷了。
蒙古軍隊很快殺回來了。
策應徐敏子的楊誼部隊共計一萬三千人,行至洛陽以東三十里處,忽然遭到蒙古人的襲擊。楊誼被突如其來的蒙古人打得暈頭轉向,向南逃竄,蒙古人追到洛水河畔,宋軍大量士兵在搶著渡河時溺水身亡。擊敗楊誼之後,蒙古人轉而進攻洛陽。徐敏子率部苦戰,起初還勝負相當,但宋軍的糧食很快消耗一光,如何再戰?無奈之下,徐敏子只得放棄洛陽。
蒙古軍攻下洛陽後,一路向東,直取汴京。汴京守將趙葵、全子才多次催促朝廷運送糧餉,但望穿秋水,糧餉卻遲遲未到。蒙古人從汴京城外決黃河引水灌城,宋軍本來就飢餓難戰,又被洪水淹死不少人。趙葵、全子才無力回天,只得放棄汴京,狼狽而逃。
從收復汴京到放棄,前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就這樣,南宋發動的“守河據關,收復三京”的軍事冒險計劃,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
縱觀宋朝歷史,可以發現宋朝廷在外交上一直很被動,要麼懦弱,任人宰割;要麼逞強,打腫臉充胖子。稍有挫折,便自信心崩潰;稍有收穫,又自尊心膨脹。聯金滅遼與聯蒙滅金有許多相似之處,宋朝都是以弱勢的一方聯合強勢的一方,獲取若干利益。其實無論是滅遼還是滅金,宋朝都出力甚微,但是滅掉對手之後,又想撈取更多好處,結果就得罪了勢力強大的盟友。
宋軍從洛陽、汴京敗退後,蒙古馬上遣使者赴宋,指責南宋朝廷負約背盟。從此以後,在河淮一帶,戰火又要熊熊燃燒了。
端平二年(1235)六月,蒙古大汗窩闊台大舉南侵,蒙宋戰爭爆發。
蒙古兵分三路:西路軍由闊端統領,進攻川蜀;中路軍由庫春統領,進攻襄陽;東路軍由溫不花指揮,南下江淮。
且來看看蒙古人三路出擊的情況。
先說西路軍。
闊端入侵川蜀的路徑,與當年金兵相仿,乃是由陝入川。首戰沔州(陝西略陽),宋知州高稼孤軍無援,力戰而死。繼而蒙古軍兵圍青野原,利州統制曹友聞連夜前往救援,截擊蒙軍,解青野原之圍。蒙古先鋒汪世顯率軍攻打大安(陝西寧強北),又被曹友聞擊退。為了阻止蒙軍入川,曹友聞駐守於當年吳玠大破金兵的仙人關,嚴陣以待。
在數個月的相持後,蒙軍攻入興元(陝西漢中),直趨陽平關。曹友聞率軍救援,不想天公不作美,狂風暴雨突至,蒙古乘機圍攻宋軍,曹友聞兵敗,捐軀沙場。曹友聞一死,由陝入川的通道洞開,蒙軍長驅直入。
自吳玠、吳璘守川蜀以來,百餘年來,四川境內倒是比較太平。如今蒙軍突然殺到,各州府備戰不足,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四川境內大半州府居然都落入蒙軍之手。蒙古人只是在進攻文州時,才遇到強有力的抵抗。文州軍民在知州劉銳、趙汝鄉的領導下,固守一個多月。蒙軍切斷汲水道,全城斷水,又盼不到援軍,最終被攻破,死數萬人。
蒙軍統帥闊端又收買吐蕃部落,聯合攻陷成都。不久後,闊端得悉皇子庫春的死訊,遂放棄成都。宋軍這才陸續收復成都及川西一些州府。
再來看看蒙軍在中路的進展。
中路蒙軍在庫春的率領下,先取攻棗陽,而後進攻郢州。郢州(湖北鍾祥)臨漢水,城池堅固,蒙軍便大造木筏,從水面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宋軍頑強抵抗,江陵統制李復明戰死,但蒙古人最終沒能攻下該城。
可是這個時候,襄陽卻出了大亂子。
原來襄陽守軍內部向來分裂為兩派勢力,一為北軍,一為南軍。北軍將領的權勢在南軍之上,故而兩派不和。鎮守襄陽的京湖制置使趙范駕馭無方,竟使得北軍將領王旻、李伯淵等人起了反叛之心,搶了襄陽城郭的倉庫,然後放一把火燒了,投降蒙古去了。南軍將領李虎等人,又乘火大掠一番,也揚長而去。趙范回天乏力,只得棄城而走,襄陽遂為蒙古所占領。
自從岳飛收復襄陽城後,這裡一直是南宋的軍事重鎮,城高池深,固若金湯,而且儲備有財粟三十萬,軍械武器二十四庫,就算被圍困幾年都不成問題。經過這般折騰後,經年累月的積貯,付諸東流矣。
襄陽失陷後,均、房、隨、郢諸州也先後淪陷。
只是後來統帥庫春病死於軍中,蒙古人在中路的攻勢方才告一段落。
最後來看看東線戰事。
溫不花大舉南下,兵鋒直指唐州,曾經收復汴京的全子才棄城而逃。當蒙古軍隊進入淮西時,南宋幾乎沒有像樣的抵抗,蘄、舒、光三州的守將均棄城而逃,大量的兵馬糧械都落入蒙軍之手。溫不花兵分兩路,一路進逼黃州,一路進逼合肥。
此時的宋理宗頗為挑起戰端懊悔,他把積極主張收復三京的宰相鄭清之罷免,又下了一道罪己詔。只是如今反悔也遲了,首要任務還是得遏制住蒙古人潮水般的進攻。皇帝任命史嵩之增援光州,趙葵增援合肥。
趙葵怒道:“現在蒙古兵還未到,正是乘虛而入的機會,若等朝廷發餉,恐怕蒙古人早南下了。”
全子才沒辦法,只得率徐敏子率軍前去攻取洛陽,另派楊誼率軍作為後應,兩路人馬都只攜帶五日口糧。徐敏子抵達洛陽時,洛陽早已是一座空城,沒有軍隊駐守,全城只有三百家人。西京洛陽輕而易舉收復了,然而這不過只是曇花一現罷了。
蒙古軍隊很快殺回來了。
策應徐敏子的楊誼部隊共計一萬三千人,行至洛陽以東三十里處,忽然遭到蒙古人的襲擊。楊誼被突如其來的蒙古人打得暈頭轉向,向南逃竄,蒙古人追到洛水河畔,宋軍大量士兵在搶著渡河時溺水身亡。擊敗楊誼之後,蒙古人轉而進攻洛陽。徐敏子率部苦戰,起初還勝負相當,但宋軍的糧食很快消耗一光,如何再戰?無奈之下,徐敏子只得放棄洛陽。
蒙古軍攻下洛陽後,一路向東,直取汴京。汴京守將趙葵、全子才多次催促朝廷運送糧餉,但望穿秋水,糧餉卻遲遲未到。蒙古人從汴京城外決黃河引水灌城,宋軍本來就飢餓難戰,又被洪水淹死不少人。趙葵、全子才無力回天,只得放棄汴京,狼狽而逃。
從收復汴京到放棄,前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就這樣,南宋發動的“守河據關,收復三京”的軍事冒險計劃,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
縱觀宋朝歷史,可以發現宋朝廷在外交上一直很被動,要麼懦弱,任人宰割;要麼逞強,打腫臉充胖子。稍有挫折,便自信心崩潰;稍有收穫,又自尊心膨脹。聯金滅遼與聯蒙滅金有許多相似之處,宋朝都是以弱勢的一方聯合強勢的一方,獲取若干利益。其實無論是滅遼還是滅金,宋朝都出力甚微,但是滅掉對手之後,又想撈取更多好處,結果就得罪了勢力強大的盟友。
宋軍從洛陽、汴京敗退後,蒙古馬上遣使者赴宋,指責南宋朝廷負約背盟。從此以後,在河淮一帶,戰火又要熊熊燃燒了。
端平二年(1235)六月,蒙古大汗窩闊台大舉南侵,蒙宋戰爭爆發。
蒙古兵分三路:西路軍由闊端統領,進攻川蜀;中路軍由庫春統領,進攻襄陽;東路軍由溫不花指揮,南下江淮。
且來看看蒙古人三路出擊的情況。
先說西路軍。
闊端入侵川蜀的路徑,與當年金兵相仿,乃是由陝入川。首戰沔州(陝西略陽),宋知州高稼孤軍無援,力戰而死。繼而蒙古軍兵圍青野原,利州統制曹友聞連夜前往救援,截擊蒙軍,解青野原之圍。蒙古先鋒汪世顯率軍攻打大安(陝西寧強北),又被曹友聞擊退。為了阻止蒙軍入川,曹友聞駐守於當年吳玠大破金兵的仙人關,嚴陣以待。
在數個月的相持後,蒙軍攻入興元(陝西漢中),直趨陽平關。曹友聞率軍救援,不想天公不作美,狂風暴雨突至,蒙古乘機圍攻宋軍,曹友聞兵敗,捐軀沙場。曹友聞一死,由陝入川的通道洞開,蒙軍長驅直入。
自吳玠、吳璘守川蜀以來,百餘年來,四川境內倒是比較太平。如今蒙軍突然殺到,各州府備戰不足,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四川境內大半州府居然都落入蒙軍之手。蒙古人只是在進攻文州時,才遇到強有力的抵抗。文州軍民在知州劉銳、趙汝鄉的領導下,固守一個多月。蒙軍切斷汲水道,全城斷水,又盼不到援軍,最終被攻破,死數萬人。
蒙軍統帥闊端又收買吐蕃部落,聯合攻陷成都。不久後,闊端得悉皇子庫春的死訊,遂放棄成都。宋軍這才陸續收復成都及川西一些州府。
再來看看蒙軍在中路的進展。
中路蒙軍在庫春的率領下,先取攻棗陽,而後進攻郢州。郢州(湖北鍾祥)臨漢水,城池堅固,蒙軍便大造木筏,從水面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宋軍頑強抵抗,江陵統制李復明戰死,但蒙古人最終沒能攻下該城。
可是這個時候,襄陽卻出了大亂子。
原來襄陽守軍內部向來分裂為兩派勢力,一為北軍,一為南軍。北軍將領的權勢在南軍之上,故而兩派不和。鎮守襄陽的京湖制置使趙范駕馭無方,竟使得北軍將領王旻、李伯淵等人起了反叛之心,搶了襄陽城郭的倉庫,然後放一把火燒了,投降蒙古去了。南軍將領李虎等人,又乘火大掠一番,也揚長而去。趙范回天乏力,只得棄城而走,襄陽遂為蒙古所占領。
自從岳飛收復襄陽城後,這裡一直是南宋的軍事重鎮,城高池深,固若金湯,而且儲備有財粟三十萬,軍械武器二十四庫,就算被圍困幾年都不成問題。經過這般折騰後,經年累月的積貯,付諸東流矣。
襄陽失陷後,均、房、隨、郢諸州也先後淪陷。
只是後來統帥庫春病死於軍中,蒙古人在中路的攻勢方才告一段落。
最後來看看東線戰事。
溫不花大舉南下,兵鋒直指唐州,曾經收復汴京的全子才棄城而逃。當蒙古軍隊進入淮西時,南宋幾乎沒有像樣的抵抗,蘄、舒、光三州的守將均棄城而逃,大量的兵馬糧械都落入蒙軍之手。溫不花兵分兩路,一路進逼黃州,一路進逼合肥。
此時的宋理宗頗為挑起戰端懊悔,他把積極主張收復三京的宰相鄭清之罷免,又下了一道罪己詔。只是如今反悔也遲了,首要任務還是得遏制住蒙古人潮水般的進攻。皇帝任命史嵩之增援光州,趙葵增援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