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
後來發生了“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成功。這意味著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失而復得。消息傳到仁壽宮,萬貞兒抱著九歲的朱見深又哭又笑,歡慶自己主子的苦難到了盡頭。
朱見深重新回到東宮,苦盡甘來盡享尊榮。這時皇太子漸漸長大,英宗也為他配備了東宮的官屬和侍從人員。但他在生活上已經習慣了依賴萬貞兒的照顧,甚至連睡覺時也要她陪伴在旁才能入眠。
此時的萬貞兒也在考慮自己的前途。皇太子日漸長大成人,皇上勢必為他選立妃嬪。聽說現在就已經有十二名尚未成年的淑女被養在宮中待選。萬貞兒年紀已逾三十,且出身卑賤,自度沒有選為太子妃的希望。但她心比天高,仗著太子對自己的依戀,將來撈一個低等級的才人、貴人之位還是有份的。
於是,趁著太子朱見深情竇初開的青春發育期,萬貞兒充分地展示自己成熟女性的魅力,一次又一次地成功侍寢。讓初次嘗到男女性愛甜蜜滋味的太子朱見深愈加專心一意地愛戀著她,須臾也不願離開。
太子朱見深這種畸形的戀情,讓他的父皇英宗和母后周貴妃非常惱火。他們甚至想決斷地把萬貞兒逐出宮去,但遭到太子見深的強烈反抗。這位平時有些木訥遲鈍的太子頗有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倔強,甚至聲言如果要把他心愛的萬貞兒趕出宮去,他也不願當這個太子了!
這時,宮廷內部一些有勢力的宦官,見皇上不滿太子朱見深陷入感情的漩渦不能自拔,且懷疑他的心智有問題。太監們出於自己的利益,便有意慫恿英宗撤換儲君。他們知道萬宸妃受寵於皇上,她先後生了四個皇子。其中二皇子朱見潾只比太子見深小一歲,被封為德王。朱見潾聰慧好學,深受英宗喜愛。萬宸妃雖然寵冠後宮,但由於兒子晚生了一年,她也無法得到貴妃的尊號。現在皇上對太子產生了不滿,太監們認為這是捧萬宸妃上位的好機會,便極力誇大太子沉溺於不正當的私情和儀態性格上的弱點,慫恿皇上斢換儲君。
宮廷中的這些變故傳到了外面,朝廷的大臣們立刻緊張起來。石曹之亂後,朝政好不容易慢慢走上了正軌,再也經不起大的動盪了。儲位的無端變遷顯然是大臣們不願意看到的。太子朱見深幾經磨難,他並沒有大的過錯,平白無故的撤換儲君必然引發極大的振盪,對國家的長治久安絕對沒有好處。而且宗室的紛爭容易引發動亂,那樣一來,好不容易取得的安定局面便會被打破。於是李賢、王翱等大臣迅速統一了意見,決心勸阻皇上撤換儲君的打算,即使違忤聖意也在所不惜。
屋漏偏遭連夜雨,英宗朱祁鎮此刻正在遭受疾病的折磨。
英宗九歲登基,經歷了二十多年風風雨雨。甚至身陷異邦險境,遭遇了不少磨難。他的體質非常好,多年來從未生過病。他夏天不怕熱,在宮中不令宮女揮扇驅暑;冬天也不怕冷,從不烤火。
有一次英宗不無驕傲地與李賢談起這些事,李賢恭維說:“這是因為陛下體內蘊含中和之氣,聖質異於尋常。史書上記載宋仁宗也是如此。不像臣等氣薄,暑天不揮扇,冬季不生火,即不能過。”
英宗雖然體質好,卻在天順末年得了一種怪病:腳氣病。開始時腳趾起水泡,小腿沉重,肌肉疼痛。他自認為是在漠北日夜宿在帳篷中,沾染了沙地上的濕氣。經過御醫們悉心診斷,認為是風毒濕氣凝聚於肝、腎、脾臟所致。御醫們也認同皇上所說的病因,是在寒冷的異域沾染了風濕。但他們也隱約地暗示:後宮妃嬪眾多,皇上頻施雨露,也會導致肝、腎功能的衰退。英宗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他的祖父仁宗和父皇宣宗無不是因此而折壽,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到了天順七年正月,英宗的腳疾加重。他已不能上早朝,但仍然堅持每天扶病在文華殿召見大臣處理政事,裁決萬機。此時,宮中易儲的聲音日熾,英宗頗感疑惑未決。無奈,他只得單獨召見大學士李賢,問計於他。
英宗說:“當今朝廷庶事頗寧,而大事反而搖曳不定,奈何?”
李賢知道皇上所指是儲位上的明爭暗鬥。他伏地叩首道:“儲位之事乃國之根本,願陛下三思而行,切勿輕舉妄動。”
英宗說:“既然如此,那麼必須傳位給太子嗎?”
李賢頓首再拜道:“臣以為,這是國家天大的幸運!”
英宗是一位飽經憂患的皇帝,他也思量再三,深慮在當前形勢下隨意廢長立幼將會引發怎樣的動亂?為君者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聽信宵小之言,因一己之私而不顧國家大計。李賢是他最為信賴的大臣,李賢的懇切進諫讓英宗感到愧疚和自責。於是,他決然站起身來,傳旨召皇太子進見。因為腳痛,他踉蹌了一下,李賢慌忙上前扶持英宗坐下。
太子朱見深應召來到文華殿。李賢攙扶皇太子到英宗跟前,讓他叩謝父皇。
太子朱見深立即跪在地上,淚流滿面地給父皇叩頭,並且膝行到他跟前,抱著父皇的腳哭泣不已。畢竟父子連心,英宗也潸然淚下。
自此,撤換儲君的傳言煙消雲散,皇太子朱見深的儲位得以保全。
二 最後的遺言
英宗朱祁鎮的腳疾一天天嚴重,春節剛過,他已經無法下床,只得命皇太子朱見深代他視事文華殿,聽取大臣們匯報政事。太子小心謹慎,下朝之後總是來到父皇的病榻前,將當天所決之事一一詳細稟奏,這也讓英宗頗感寬慰。只是他的病情絲毫沒有轉機,御醫們其實已經發覺皇上的腳疾毒氣已由肝腎侵蝕到全身,他們只能嘗試用各種藥物緩解他的痛苦,而無法根治病灶。
朱見深重新回到東宮,苦盡甘來盡享尊榮。這時皇太子漸漸長大,英宗也為他配備了東宮的官屬和侍從人員。但他在生活上已經習慣了依賴萬貞兒的照顧,甚至連睡覺時也要她陪伴在旁才能入眠。
此時的萬貞兒也在考慮自己的前途。皇太子日漸長大成人,皇上勢必為他選立妃嬪。聽說現在就已經有十二名尚未成年的淑女被養在宮中待選。萬貞兒年紀已逾三十,且出身卑賤,自度沒有選為太子妃的希望。但她心比天高,仗著太子對自己的依戀,將來撈一個低等級的才人、貴人之位還是有份的。
於是,趁著太子朱見深情竇初開的青春發育期,萬貞兒充分地展示自己成熟女性的魅力,一次又一次地成功侍寢。讓初次嘗到男女性愛甜蜜滋味的太子朱見深愈加專心一意地愛戀著她,須臾也不願離開。
太子朱見深這種畸形的戀情,讓他的父皇英宗和母后周貴妃非常惱火。他們甚至想決斷地把萬貞兒逐出宮去,但遭到太子見深的強烈反抗。這位平時有些木訥遲鈍的太子頗有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倔強,甚至聲言如果要把他心愛的萬貞兒趕出宮去,他也不願當這個太子了!
這時,宮廷內部一些有勢力的宦官,見皇上不滿太子朱見深陷入感情的漩渦不能自拔,且懷疑他的心智有問題。太監們出於自己的利益,便有意慫恿英宗撤換儲君。他們知道萬宸妃受寵於皇上,她先後生了四個皇子。其中二皇子朱見潾只比太子見深小一歲,被封為德王。朱見潾聰慧好學,深受英宗喜愛。萬宸妃雖然寵冠後宮,但由於兒子晚生了一年,她也無法得到貴妃的尊號。現在皇上對太子產生了不滿,太監們認為這是捧萬宸妃上位的好機會,便極力誇大太子沉溺於不正當的私情和儀態性格上的弱點,慫恿皇上斢換儲君。
宮廷中的這些變故傳到了外面,朝廷的大臣們立刻緊張起來。石曹之亂後,朝政好不容易慢慢走上了正軌,再也經不起大的動盪了。儲位的無端變遷顯然是大臣們不願意看到的。太子朱見深幾經磨難,他並沒有大的過錯,平白無故的撤換儲君必然引發極大的振盪,對國家的長治久安絕對沒有好處。而且宗室的紛爭容易引發動亂,那樣一來,好不容易取得的安定局面便會被打破。於是李賢、王翱等大臣迅速統一了意見,決心勸阻皇上撤換儲君的打算,即使違忤聖意也在所不惜。
屋漏偏遭連夜雨,英宗朱祁鎮此刻正在遭受疾病的折磨。
英宗九歲登基,經歷了二十多年風風雨雨。甚至身陷異邦險境,遭遇了不少磨難。他的體質非常好,多年來從未生過病。他夏天不怕熱,在宮中不令宮女揮扇驅暑;冬天也不怕冷,從不烤火。
有一次英宗不無驕傲地與李賢談起這些事,李賢恭維說:“這是因為陛下體內蘊含中和之氣,聖質異於尋常。史書上記載宋仁宗也是如此。不像臣等氣薄,暑天不揮扇,冬季不生火,即不能過。”
英宗雖然體質好,卻在天順末年得了一種怪病:腳氣病。開始時腳趾起水泡,小腿沉重,肌肉疼痛。他自認為是在漠北日夜宿在帳篷中,沾染了沙地上的濕氣。經過御醫們悉心診斷,認為是風毒濕氣凝聚於肝、腎、脾臟所致。御醫們也認同皇上所說的病因,是在寒冷的異域沾染了風濕。但他們也隱約地暗示:後宮妃嬪眾多,皇上頻施雨露,也會導致肝、腎功能的衰退。英宗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他的祖父仁宗和父皇宣宗無不是因此而折壽,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到了天順七年正月,英宗的腳疾加重。他已不能上早朝,但仍然堅持每天扶病在文華殿召見大臣處理政事,裁決萬機。此時,宮中易儲的聲音日熾,英宗頗感疑惑未決。無奈,他只得單獨召見大學士李賢,問計於他。
英宗說:“當今朝廷庶事頗寧,而大事反而搖曳不定,奈何?”
李賢知道皇上所指是儲位上的明爭暗鬥。他伏地叩首道:“儲位之事乃國之根本,願陛下三思而行,切勿輕舉妄動。”
英宗說:“既然如此,那麼必須傳位給太子嗎?”
李賢頓首再拜道:“臣以為,這是國家天大的幸運!”
英宗是一位飽經憂患的皇帝,他也思量再三,深慮在當前形勢下隨意廢長立幼將會引發怎樣的動亂?為君者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聽信宵小之言,因一己之私而不顧國家大計。李賢是他最為信賴的大臣,李賢的懇切進諫讓英宗感到愧疚和自責。於是,他決然站起身來,傳旨召皇太子進見。因為腳痛,他踉蹌了一下,李賢慌忙上前扶持英宗坐下。
太子朱見深應召來到文華殿。李賢攙扶皇太子到英宗跟前,讓他叩謝父皇。
太子朱見深立即跪在地上,淚流滿面地給父皇叩頭,並且膝行到他跟前,抱著父皇的腳哭泣不已。畢竟父子連心,英宗也潸然淚下。
自此,撤換儲君的傳言煙消雲散,皇太子朱見深的儲位得以保全。
二 最後的遺言
英宗朱祁鎮的腳疾一天天嚴重,春節剛過,他已經無法下床,只得命皇太子朱見深代他視事文華殿,聽取大臣們匯報政事。太子小心謹慎,下朝之後總是來到父皇的病榻前,將當天所決之事一一詳細稟奏,這也讓英宗頗感寬慰。只是他的病情絲毫沒有轉機,御醫們其實已經發覺皇上的腳疾毒氣已由肝腎侵蝕到全身,他們只能嘗試用各種藥物緩解他的痛苦,而無法根治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