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
拜天禮是皇上每天的第一項活動,宮中執事太監和內侍們早已在玉階上設置好拜壇,供了祭禮香燭。此時天還沒亮,四周一片漆黑,只有拜壇上的香燭在晨風中搖曳閃爍。英宗對著黑魆魆的天庭,長跪於地,禱告上蒼,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英宗朱祁鎮經歷了己巳年土木堡之敗,乘輿播遷,陷身異域,備嘗艱苦。僥倖得歸,又被御弟囚禁於南宮,瀕於危境。因此復位之後,愈加恭謹事天,祈求天庭庇佑自己統治和管理好國家。母后在世時,他還要禱告上蒼,乞求太后永壽和身體康泰。
拜天禮完畢之後,英宗回到乾清宮稍事休息,順便瀏覽一下司禮太監送來的本章。這時他還不必仔細批閱,只是為早朝作準備。在赴早朝之前還有將近半個時辰,英宗還要去奉先殿朝拜列祖列宗。這也是他只要身體健康,必不可少的儀式。
奉先殿建在宮內,是皇室的家廟。相較於前朝的諸太殿,奉先殿的規模小多了,五間正殿內供奉著朱元璋的四位祖先——皇高祖德祖、皇曾祖懿祖、皇祖熙祖、皇考仁祖的神位,和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的神主和畫像。還陳列有明太祖當年南征北戰剪滅群雄曾經穿過的鎧甲,明成祖五征漠北御用的長矛、綬帶等物。
英宗在諸位祖先神位前一一叩首祭拜過,然後在父皇宣宗的神主和畫像前長跪不起,借著殿堂內幽暗的燈光,他久久凝視著父皇慈祥而略帶幾分嚴肅的畫像,在心裡與父皇默默交流。祈求父皇在天之靈庇佑自己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治理好國家,讓大明的子民安居樂業,永享太平。
朝拜祖宗之後,自鳴鐘早已敲過五下。英宗登上車輦,在眾太監內侍和羽林軍的保護下駕臨華蓋殿御早朝。朝會上照例有各部院大臣奏呈政事。這些政事簡單易斷的當即由皇上諭令有關部門辦理,一時難斷的在退朝後隨即至文華殿召集各部府大臣商議,裁決早朝未能決斷的政事。
處理完政事,已是辰時八九點鐘了。英宗感到飢腸轆轆,忙回宮進膳。皇上的膳食由尚食局御膳房呈進,按照規矩要擺滿一大桌,包括菜品甜食有百種之多。但英宗只讓呈上幾樣他喜歡的菜餚,匆匆吃完這頓遲來的早餐。他沒有時間耗在飲食上,要辦的事還多著呢!
進膳之後,就是英宗伏案批閱奏章的時間了。通常由通政司匯集各部院大臣和外地封疆大吏上的奏章,每天都有四五十份,在御案上摞得高高的。英宗一份份仔細看著,有些辭藻華麗內容空洞無物的奏章,他看著看著就皺起了眉頭,厭煩地扔在一邊。這類奏摺就算是“留中”了,往往就沒了下文。
中央各部、府、院的大臣都知道皇上這個習慣,所以他們的奏章大都言簡意賅、直截了當地闡明問題,這樣也便於皇上決斷批示。遇有重大問題一時不能裁決需要仔細商討的,就命司禮監送到內閣,令學士們討論,提出處理意見。
英宗整個上午坐在御案旁聚精會神地批閱奏章,有時連喝口水的時間都騰不出來,的確非常辛苦。他的這份工作又不能由別人代替,那樣就成了不理政事的昏君。也可能從此君權旁落,弄不好有宗社傾覆的危險。
英宗朱祁鎮正值壯年,又歷經磨難,品嘗過失位的苦澀,他是不甘做那樣的昏君的。因此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很長。下午有一點閒暇時間,還要去給母后請安和聽取宮內太監有關內務的報告。皇宮內部瑣細事務很多,而太監們慣於爭權奪利,爾虞我詐,也使英宗很感頭疼。有時他不得不快刀斬亂麻地處分幾個內侍,把他們趕出宮去。
天順末年,排除了石亨、曹吉祥等的干擾之後,英宗在李賢、王翱等大臣的輔佐下,政治漸趨清明。英宗對自己處理政務、敬天勤政頗為滿意。他曾經對李賢詳細描述自己一天的活動,神情頗有些自得。
李賢不失時機地奉承道:“自古賢君聖帝修德勤政,都是這樣做的。今天陛下虔誠地拜謁天地,敬奉祖宗,孝順母后,親攬政務,人君修德勤政的美德都具備了。願陛下持之以恆,堅如金石,就可逐漸達致堯舜之道,而成就堯舜之君了。”
英宗道:“要做到這些,其實也不很難。如若不然,便會墮落到追求安逸,甚至於荒淫怠惰。那時就追悔莫及了。”
李賢進而稱讚道:“陛下能有這樣的志向,實是我大明社稷蒼生之福!”
英宗對自己愛惜人才、知人善任頗為得意。一日,他與李賢在文華殿從容談論政事和用人之道。
英宗說:“當今六部尚書差不多都得其人,只可惜吏部王翱年事太高了。”
前朝老臣王翱當時已經七十八歲,年近耄耋的老人還要肩負吏部的重任真是難為他了。不過李賢奏道:“臣聞祿命之說,大臣中王翱壽秩最高,他還有十年好活。”
英宗一聽此話,高興地說:“如此朕就不用憂慮吏部的人選了。還有戶部的年富,也是這個位置上不易得的人。”
李賢說:“若繼王翱為吏部尚書,非此人不可。”
英宗說:“對,朕意也是如此安排。只是禮部的石瑁稍弱。”
李賢對石瑁處事遲鈍頗為不滿,見皇上這樣評價他,也就附和道:“石瑁久居此位,不滿人望,早晚宜致仕。”
英宗朱祁鎮經歷了己巳年土木堡之敗,乘輿播遷,陷身異域,備嘗艱苦。僥倖得歸,又被御弟囚禁於南宮,瀕於危境。因此復位之後,愈加恭謹事天,祈求天庭庇佑自己統治和管理好國家。母后在世時,他還要禱告上蒼,乞求太后永壽和身體康泰。
拜天禮完畢之後,英宗回到乾清宮稍事休息,順便瀏覽一下司禮太監送來的本章。這時他還不必仔細批閱,只是為早朝作準備。在赴早朝之前還有將近半個時辰,英宗還要去奉先殿朝拜列祖列宗。這也是他只要身體健康,必不可少的儀式。
奉先殿建在宮內,是皇室的家廟。相較於前朝的諸太殿,奉先殿的規模小多了,五間正殿內供奉著朱元璋的四位祖先——皇高祖德祖、皇曾祖懿祖、皇祖熙祖、皇考仁祖的神位,和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的神主和畫像。還陳列有明太祖當年南征北戰剪滅群雄曾經穿過的鎧甲,明成祖五征漠北御用的長矛、綬帶等物。
英宗在諸位祖先神位前一一叩首祭拜過,然後在父皇宣宗的神主和畫像前長跪不起,借著殿堂內幽暗的燈光,他久久凝視著父皇慈祥而略帶幾分嚴肅的畫像,在心裡與父皇默默交流。祈求父皇在天之靈庇佑自己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治理好國家,讓大明的子民安居樂業,永享太平。
朝拜祖宗之後,自鳴鐘早已敲過五下。英宗登上車輦,在眾太監內侍和羽林軍的保護下駕臨華蓋殿御早朝。朝會上照例有各部院大臣奏呈政事。這些政事簡單易斷的當即由皇上諭令有關部門辦理,一時難斷的在退朝後隨即至文華殿召集各部府大臣商議,裁決早朝未能決斷的政事。
處理完政事,已是辰時八九點鐘了。英宗感到飢腸轆轆,忙回宮進膳。皇上的膳食由尚食局御膳房呈進,按照規矩要擺滿一大桌,包括菜品甜食有百種之多。但英宗只讓呈上幾樣他喜歡的菜餚,匆匆吃完這頓遲來的早餐。他沒有時間耗在飲食上,要辦的事還多著呢!
進膳之後,就是英宗伏案批閱奏章的時間了。通常由通政司匯集各部院大臣和外地封疆大吏上的奏章,每天都有四五十份,在御案上摞得高高的。英宗一份份仔細看著,有些辭藻華麗內容空洞無物的奏章,他看著看著就皺起了眉頭,厭煩地扔在一邊。這類奏摺就算是“留中”了,往往就沒了下文。
中央各部、府、院的大臣都知道皇上這個習慣,所以他們的奏章大都言簡意賅、直截了當地闡明問題,這樣也便於皇上決斷批示。遇有重大問題一時不能裁決需要仔細商討的,就命司禮監送到內閣,令學士們討論,提出處理意見。
英宗整個上午坐在御案旁聚精會神地批閱奏章,有時連喝口水的時間都騰不出來,的確非常辛苦。他的這份工作又不能由別人代替,那樣就成了不理政事的昏君。也可能從此君權旁落,弄不好有宗社傾覆的危險。
英宗朱祁鎮正值壯年,又歷經磨難,品嘗過失位的苦澀,他是不甘做那樣的昏君的。因此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很長。下午有一點閒暇時間,還要去給母后請安和聽取宮內太監有關內務的報告。皇宮內部瑣細事務很多,而太監們慣於爭權奪利,爾虞我詐,也使英宗很感頭疼。有時他不得不快刀斬亂麻地處分幾個內侍,把他們趕出宮去。
天順末年,排除了石亨、曹吉祥等的干擾之後,英宗在李賢、王翱等大臣的輔佐下,政治漸趨清明。英宗對自己處理政務、敬天勤政頗為滿意。他曾經對李賢詳細描述自己一天的活動,神情頗有些自得。
李賢不失時機地奉承道:“自古賢君聖帝修德勤政,都是這樣做的。今天陛下虔誠地拜謁天地,敬奉祖宗,孝順母后,親攬政務,人君修德勤政的美德都具備了。願陛下持之以恆,堅如金石,就可逐漸達致堯舜之道,而成就堯舜之君了。”
英宗道:“要做到這些,其實也不很難。如若不然,便會墮落到追求安逸,甚至於荒淫怠惰。那時就追悔莫及了。”
李賢進而稱讚道:“陛下能有這樣的志向,實是我大明社稷蒼生之福!”
英宗對自己愛惜人才、知人善任頗為得意。一日,他與李賢在文華殿從容談論政事和用人之道。
英宗說:“當今六部尚書差不多都得其人,只可惜吏部王翱年事太高了。”
前朝老臣王翱當時已經七十八歲,年近耄耋的老人還要肩負吏部的重任真是難為他了。不過李賢奏道:“臣聞祿命之說,大臣中王翱壽秩最高,他還有十年好活。”
英宗一聽此話,高興地說:“如此朕就不用憂慮吏部的人選了。還有戶部的年富,也是這個位置上不易得的人。”
李賢說:“若繼王翱為吏部尚書,非此人不可。”
英宗說:“對,朕意也是如此安排。只是禮部的石瑁稍弱。”
李賢對石瑁處事遲鈍頗為不滿,見皇上這樣評價他,也就附和道:“石瑁久居此位,不滿人望,早晚宜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