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
韓雍下令將大藤峽改名為斷藤峽,並在江邊懸岩上,摩崖勒石,鐫刻平定瑤亂的年月和經過,以為紀念。
捷報上奏朝廷,憲宗賜敕令嘉獎慰勞,下令班師。召趙輔還京都,晉封為武靖伯。提升韓雍為右副都御史,依然提督兩廣軍務。
第三十九章 宦官與外戚
一 宦官之禍
天順四年,宮中差遣內官監監丞阮朋赴廣東採辦珍珠。阮朋由江西驛道進入廣東,第一站就是粵北重鎮南雄。南雄商業發達,街市繁榮。阮朋進入廣東境內,少不了要各處逗留,拜謁官府,仗著宮廷內使的身份,勒索一些好處。這是宮中派遣外出宦官的慣例;況且阮朋的叔父阮隨是鎮守廣東的太監,權勢顯赫,下面的州府官哪有不巴結他的!
南雄府每年商稅收入達數百萬,歷任知府無不賺得盆滿缽滿而歸。可當下這位南雄知府劉實,他是宣德五年進士,曾參與修纂《宋元通鑑綱目》,是一位耿直清廉的讀書人。他從不貪污受賄,也不懂得行賄。有衙吏勸他交結途徑這裡的宦官,對自己的仕途有好處。
劉實不得已,從自己的月廩中拿出二十兩銀子,托人送給阮朋。阮朋一見勃然大怒,大罵劉實這老東西,你這是打發叫花子嗎?於是在第二天州府官參謁朝廷中使時,令左右隨從人員羞辱劉實,罰他長跪不起。
恰好那一天有一百多名民夫在府衙內修繕房屋,他們聽說自己的父母官無端受辱,便蜂擁而入,將劉實從地上拉起,擁著他離開,還大聲詈罵閹官貪贓枉法。
阮朋離開南雄,經過韶州時,聽韶州地方官說劉實將向朝廷告發自己索賄和侮辱地方官員。於是阮朋先下手為強,讓叔父阮隨上奏朝廷,誣告劉實聚眾毆打朝廷中使,撕壞敕書,對皇上大不敬。劉實也上書揭發中官的貪酷行為。
英宗下詔將劉實和阮朋都逮捕送到京師,一併關進錦衣衛詔獄,命門達審問。劉實在獄中上書英宗說:“臣官三十年,未嘗以妻、子自隨,衣粗食敝,為國家愛護小民,不忍困之。因此而忤朝使。”
英宗看到劉實的上書,心想這個人可能是被冤枉的。轉而詰問宦官阮朋,阮朋承認劉實所說是事實。英宗查明原委,下令將劉實釋放,恢復原官。可是劉實因為年老體弱,在獄中飽受折磨,竟在皇上赦令下達的那一天瘐死獄中。
南雄百姓為了紀念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十分哀痛,大家捐款為他建祠祭祀,香火數百年不斷。
天順六年,山西發生虎患。太監弓勝奉詔捕虎,來到代州下轄的崞縣。弓勝以朝廷特使的身份召見知縣楊慶,詢問該縣的虎患情況。弓勝素以貪婪著稱,所到之處,公開向地方官索賄。他嫌楊慶納賄太少,便以該縣虎患未除,揚言要杖責楊慶。
楊慶不服,讓衙役們抬著捕到的老虎遊行,縣裡的生員打出“苛政猛於虎”的橫幅諷刺欽差。弓勝對楊慶極為痛恨,便將事情添油加醋地上報英宗,告楊慶誣衊皇上的捕虎令是“苛政猛於虎”。
英宗看到弓勝的奏疏,大發雷霆,下令將楊慶逮捕到京師,打入詔獄。都察院也迎合皇上的旨意,稱楊慶身為地方官,竟敢煽動愚民詆毀朝廷實行苛政,宜處以重罪。
當時英宗正頒詔廣開言路,他不想把這事鬧大,便不對楊慶公開判罪,將他長期關在詔獄中,最終瘐死獄中。
宦官是皇帝身邊的奴僕,他們一旦被差遣外出執行某項任務,便儼然成了皇上派遣的欽差大臣。難免擅作威福,藉機索賄納賂,為害地方。有明一代,自從太宗永樂皇帝重用宦官以來,始終存在著朝廷文武官僚與內廷宦官的權力鬥爭。
景泰中,副都御史朱鑒上疏稱:“宜暫罷中貴監軍之制,假總兵以生殺權,使志無所撓,計有所施。曩者江南寇發,皆以誅王振為名。夫事歸朝廷則治,歸宦官則亂。昔高皇帝與群臣議事,必屏退左右,恐泄事機。乞杜權幸之門,凡軍國大事,屬任大臣,必當有濟。”
景帝雖然認為朱鑒講得有理,口頭上予以“嘉納”,但始終未撤監軍的宦官。不久,山東布政使裴綸上書稱:“山東既有巡撫,又設內官鎮守。有司供應,以一科十,實為擾民,請下廷議,凡內地已有巡撫者,鎮守中官一律召還。”
奏疏呈上,宮中宦官故意激怒景帝,責備裴綸與鎮守中官爭權,一直到裴綸認罪才不追究。
後來又有同知田暘、聽選知縣單宇、工部吏員徐鎮等先後上書“請求召還監軍鎮守的中官”。景帝受制於身邊的太監們,索性下達詔書,以“祖宗舊制,不可更改”為由,拒絕採納罷撤監軍宦官的建議。
英宗應該是吃夠了宦官亂政苦頭的皇帝。他寵幸司禮太監王振專擅朝政,殘害忠良。土木堡一役,致使自己身陷漠北,做了也先的俘虜,幾乎連性命都不保。復辟以後,英宗猶顧念王振死難於土木堡,聽信太監劉恆的建議,頒旨恢復王振的生前官職,用檀香木雕刻成一個栩栩如生的王振,招魂以葬。並在智化寺建祠祭祀王振,賜予匾額,上題“旌忠”二字。而王振門下的曹吉祥又以“奪門”功受寵,權勢煊赫一時。
英宗對背叛他的太監,像景泰朝得寵的王誠、張永、王勤等都被他毫不留情地凌遲處死。而對參與“奪門”有功的曹吉祥卻萬般信任,命他總督三大營,封其養子曹欽為昭武伯,侄子曹鉉、曹鐸、曹睿為都督。多次臨幸他的府第,曹家門下走卒盡皆得官,真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直到石亨敗露之後,曹吉祥、曹欽父子狗急跳牆,膽大妄為地興兵叛亂,才被剿滅誅殺。
捷報上奏朝廷,憲宗賜敕令嘉獎慰勞,下令班師。召趙輔還京都,晉封為武靖伯。提升韓雍為右副都御史,依然提督兩廣軍務。
第三十九章 宦官與外戚
一 宦官之禍
天順四年,宮中差遣內官監監丞阮朋赴廣東採辦珍珠。阮朋由江西驛道進入廣東,第一站就是粵北重鎮南雄。南雄商業發達,街市繁榮。阮朋進入廣東境內,少不了要各處逗留,拜謁官府,仗著宮廷內使的身份,勒索一些好處。這是宮中派遣外出宦官的慣例;況且阮朋的叔父阮隨是鎮守廣東的太監,權勢顯赫,下面的州府官哪有不巴結他的!
南雄府每年商稅收入達數百萬,歷任知府無不賺得盆滿缽滿而歸。可當下這位南雄知府劉實,他是宣德五年進士,曾參與修纂《宋元通鑑綱目》,是一位耿直清廉的讀書人。他從不貪污受賄,也不懂得行賄。有衙吏勸他交結途徑這裡的宦官,對自己的仕途有好處。
劉實不得已,從自己的月廩中拿出二十兩銀子,托人送給阮朋。阮朋一見勃然大怒,大罵劉實這老東西,你這是打發叫花子嗎?於是在第二天州府官參謁朝廷中使時,令左右隨從人員羞辱劉實,罰他長跪不起。
恰好那一天有一百多名民夫在府衙內修繕房屋,他們聽說自己的父母官無端受辱,便蜂擁而入,將劉實從地上拉起,擁著他離開,還大聲詈罵閹官貪贓枉法。
阮朋離開南雄,經過韶州時,聽韶州地方官說劉實將向朝廷告發自己索賄和侮辱地方官員。於是阮朋先下手為強,讓叔父阮隨上奏朝廷,誣告劉實聚眾毆打朝廷中使,撕壞敕書,對皇上大不敬。劉實也上書揭發中官的貪酷行為。
英宗下詔將劉實和阮朋都逮捕送到京師,一併關進錦衣衛詔獄,命門達審問。劉實在獄中上書英宗說:“臣官三十年,未嘗以妻、子自隨,衣粗食敝,為國家愛護小民,不忍困之。因此而忤朝使。”
英宗看到劉實的上書,心想這個人可能是被冤枉的。轉而詰問宦官阮朋,阮朋承認劉實所說是事實。英宗查明原委,下令將劉實釋放,恢復原官。可是劉實因為年老體弱,在獄中飽受折磨,竟在皇上赦令下達的那一天瘐死獄中。
南雄百姓為了紀念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十分哀痛,大家捐款為他建祠祭祀,香火數百年不斷。
天順六年,山西發生虎患。太監弓勝奉詔捕虎,來到代州下轄的崞縣。弓勝以朝廷特使的身份召見知縣楊慶,詢問該縣的虎患情況。弓勝素以貪婪著稱,所到之處,公開向地方官索賄。他嫌楊慶納賄太少,便以該縣虎患未除,揚言要杖責楊慶。
楊慶不服,讓衙役們抬著捕到的老虎遊行,縣裡的生員打出“苛政猛於虎”的橫幅諷刺欽差。弓勝對楊慶極為痛恨,便將事情添油加醋地上報英宗,告楊慶誣衊皇上的捕虎令是“苛政猛於虎”。
英宗看到弓勝的奏疏,大發雷霆,下令將楊慶逮捕到京師,打入詔獄。都察院也迎合皇上的旨意,稱楊慶身為地方官,竟敢煽動愚民詆毀朝廷實行苛政,宜處以重罪。
當時英宗正頒詔廣開言路,他不想把這事鬧大,便不對楊慶公開判罪,將他長期關在詔獄中,最終瘐死獄中。
宦官是皇帝身邊的奴僕,他們一旦被差遣外出執行某項任務,便儼然成了皇上派遣的欽差大臣。難免擅作威福,藉機索賄納賂,為害地方。有明一代,自從太宗永樂皇帝重用宦官以來,始終存在著朝廷文武官僚與內廷宦官的權力鬥爭。
景泰中,副都御史朱鑒上疏稱:“宜暫罷中貴監軍之制,假總兵以生殺權,使志無所撓,計有所施。曩者江南寇發,皆以誅王振為名。夫事歸朝廷則治,歸宦官則亂。昔高皇帝與群臣議事,必屏退左右,恐泄事機。乞杜權幸之門,凡軍國大事,屬任大臣,必當有濟。”
景帝雖然認為朱鑒講得有理,口頭上予以“嘉納”,但始終未撤監軍的宦官。不久,山東布政使裴綸上書稱:“山東既有巡撫,又設內官鎮守。有司供應,以一科十,實為擾民,請下廷議,凡內地已有巡撫者,鎮守中官一律召還。”
奏疏呈上,宮中宦官故意激怒景帝,責備裴綸與鎮守中官爭權,一直到裴綸認罪才不追究。
後來又有同知田暘、聽選知縣單宇、工部吏員徐鎮等先後上書“請求召還監軍鎮守的中官”。景帝受制於身邊的太監們,索性下達詔書,以“祖宗舊制,不可更改”為由,拒絕採納罷撤監軍宦官的建議。
英宗應該是吃夠了宦官亂政苦頭的皇帝。他寵幸司禮太監王振專擅朝政,殘害忠良。土木堡一役,致使自己身陷漠北,做了也先的俘虜,幾乎連性命都不保。復辟以後,英宗猶顧念王振死難於土木堡,聽信太監劉恆的建議,頒旨恢復王振的生前官職,用檀香木雕刻成一個栩栩如生的王振,招魂以葬。並在智化寺建祠祭祀王振,賜予匾額,上題“旌忠”二字。而王振門下的曹吉祥又以“奪門”功受寵,權勢煊赫一時。
英宗對背叛他的太監,像景泰朝得寵的王誠、張永、王勤等都被他毫不留情地凌遲處死。而對參與“奪門”有功的曹吉祥卻萬般信任,命他總督三大營,封其養子曹欽為昭武伯,侄子曹鉉、曹鐸、曹睿為都督。多次臨幸他的府第,曹家門下走卒盡皆得官,真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直到石亨敗露之後,曹吉祥、曹欽父子狗急跳牆,膽大妄為地興兵叛亂,才被剿滅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