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燕雲十六州劃歸遼朝,對契丹來說,其軍事意義自不待言;作為與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和窗口,其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最具意義的是對契丹立國的深遠影響。可以說,倘若沒有燕雲十六州,契丹充其量只是北方邊境的一民族政權。而燕雲州縣的併入,使遼朝增加了一個具有封建傳統的新組成部分,採用原先的頭下州軍的辦法,顯然不能長久有效地統治這一地區。於是就有了一系列更為深刻的統治政策的調整,包括政治制度、經濟結構、法律規定和文化習俗諸方面。
燕雲州縣的封建農業經濟在契丹社會經濟中始終是相對獨立的,並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它作為社會經濟的先進模式,刺激和引導著頭下州縣乃至契丹全境的封建化進程;一方面,它作為遼朝最先進的經濟區,是契丹得以在北方立國並與中原王朝以南北朝抗衡的不可或缺的經濟支柱。同是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對於中原與契丹的利弊得失就是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
閏十一月,後唐趙德鈞與子延壽率領援軍逗留不進,暗地也效法石敬瑭,與遼太宗做起了交易,希望遼朝立他為帝。遼太宗見其兵力頗強,便腳踩兩隻船,也擬允諾。石敬瑭聽說,唯恐被唾棄,即派桑維翰面見遼太宗,訴說趙德鈞不忠於唐、不信於遼,而許諾自己若得天下,“將竭中國之財以奉大國”。遼太宗表示“兵家權謀不得不爾”,桑維翰跪在太宗帳前,自旦至暮,涕泣力爭,太宗這才指著帳前的石頭對趙氏使節說:“我已許石郎,石頭爛,才可變。”
其後,遼軍不僅攻克了被圍八十餘日的張敬達部隊,並將趙德鈞的援軍悉數殲滅。太宗對石敬瑭說:“我若南進,河南之民一定驚駭。你自引兵南下,我派五千騎護送你入洛。我且留在太原,等洛陽平定,我才北歸。”臨行,遼太宗與石敬瑭宴別,再次執手約為父子,並告誡道:“子子孫孫,各毋相忘。”聽到石敬瑭整軍南來,李從珂舉族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遼太宗這才班師,這次南攻,可謂是志滿意得。對他來說,扶立石敬瑭並非與其有特別的情義,他一度準備利用存有二心的趙德鈞,就是例證。作為遼朝皇帝,只要誰能出好價錢與遼朝死心塌地結盟,他就立誰。而石敬瑭貢獻燕雲十六州,稱臣稱子,所允諾的兩方麵條件都已難加碼,他才選了石敬瑭。
石敬瑭在位七年,真像龜兒子一樣侍奉遼朝,每年除歲幣外,贈送珍玩,不絕於道,甚至對契丹的太后、太子、諸王、大臣都各有進奉。遼朝稍不如意,就嚴詞譴責,但他仍小心謹慎,唯恐失閃。因而遼太宗對他還頗滿意,讓他上表不必稱臣,只須自稱“兒皇帝”就可以了。
後晉向遼割讓了雁門關以北的州縣,原在這一地區的吐谷渾也歸遼朝管轄,但因不堪契丹統治的苛虐,頗有族帳再度奔歸後晉。遼朝屢責後晉納降,晉高祖石敬瑭憂恐得病,會同五年(942年),一命嗚呼,其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後晉出帝。
因擁立有功的景延廣建議,後晉告哀表章向契丹稱孫而不稱臣。遼太宗見表大怒,他當初卻也讓石敬瑭只稱兒不稱臣,但這是恩準的,你繼位者不經許可豈能如此?於是遣使責問,景延廣回答說:“高祖是大遼所冊,今主乃我國自立。為鄰稱孫則尚可,奉表稱臣則不可。”遼太宗聞報,便有教訓後晉的打算。而投靠契丹的趙延壽稱帝中原夢還未破滅,一再鼓動南擊後晉,遼太宗被說得心動。
會同七年正月,遼太宗命趙延壽率前鋒五萬騎,自率大軍南下攻晉。現在,遼騎越過長城真是易如反掌,未幾,遼太宗就在元城(今河北大名)建牙帳,對前來求和的晉使說,後晉必須割讓河北諸州。見後晉沒有回應,便進軍至澶淵(今河南濮陽),雙方激戰,互有勝負。時已三月,黃河開凍,遼騎不便久留,只得回師南京(今北京),所過方圓千里,民物焚掠殆盡。這次南下,已把六十年後的澶淵之役景況預演了一番。
契丹連年攻晉,中原飽受兵燹肆虐,契丹也人畜損失嚴重,雙方都深受戰爭之苦。述律太后問太宗:“你為什麼要作漢人之主?”答曰:“石晉負恩,不可容忍。”太后又說:“你即便得到漢地,也不能居住。萬一有蹉跌,後悔不及!”她對臣下說:“漢兒怎麼能睡安穩覺啊!漢兒果能回心轉意,我們也不惜與他們議和!”後晉再派使者上表稱臣,卑辭謝罪,但遼太宗卻不肯善罷甘休,提出議和條件:一是景延廣親自赴遼謝罪,二是割讓鎮、定兩道歸遼。後晉認為契丹缺乏和意,也就沒了下文。
會同九年(946年)深秋,遼太宗大舉南下,與前來應戰的後晉杜重威軍在滹沱河中渡(今河北石家莊北)夾河對峙。遼太宗分兵將晉軍包圍起來,斷其糧道和歸路。眼看內外隔絕,糧盡勢窮。杜重威派人到契丹牙帳談投降條件。遼太宗再次以“帝中國”為誘餌,十二月,杜重威率二十萬大軍束手投降。掃除了南進障礙,遼太宗便揮師直取後晉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
會同十年(947年)正月元日,遼太宗在東京封邱門外接受晉少帝舉族出降,降封晉少帝為負義侯,將其與家人押送至黃龍府(今黑龍江農安)羈管,後晉滅亡。隨即入城,在御元殿受朝賀。他問群臣:“我想選一人作中原之君,如何?”群臣都表示:天無二日,願意擁戴他君臨中國。於是,二月初一,他改服中原皇帝衣冠,用中原王朝禮儀接受蕃漢群臣的朝賀,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有久據中原之意。
燕雲州縣的封建農業經濟在契丹社會經濟中始終是相對獨立的,並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它作為社會經濟的先進模式,刺激和引導著頭下州縣乃至契丹全境的封建化進程;一方面,它作為遼朝最先進的經濟區,是契丹得以在北方立國並與中原王朝以南北朝抗衡的不可或缺的經濟支柱。同是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對於中原與契丹的利弊得失就是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
閏十一月,後唐趙德鈞與子延壽率領援軍逗留不進,暗地也效法石敬瑭,與遼太宗做起了交易,希望遼朝立他為帝。遼太宗見其兵力頗強,便腳踩兩隻船,也擬允諾。石敬瑭聽說,唯恐被唾棄,即派桑維翰面見遼太宗,訴說趙德鈞不忠於唐、不信於遼,而許諾自己若得天下,“將竭中國之財以奉大國”。遼太宗表示“兵家權謀不得不爾”,桑維翰跪在太宗帳前,自旦至暮,涕泣力爭,太宗這才指著帳前的石頭對趙氏使節說:“我已許石郎,石頭爛,才可變。”
其後,遼軍不僅攻克了被圍八十餘日的張敬達部隊,並將趙德鈞的援軍悉數殲滅。太宗對石敬瑭說:“我若南進,河南之民一定驚駭。你自引兵南下,我派五千騎護送你入洛。我且留在太原,等洛陽平定,我才北歸。”臨行,遼太宗與石敬瑭宴別,再次執手約為父子,並告誡道:“子子孫孫,各毋相忘。”聽到石敬瑭整軍南來,李從珂舉族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遼太宗這才班師,這次南攻,可謂是志滿意得。對他來說,扶立石敬瑭並非與其有特別的情義,他一度準備利用存有二心的趙德鈞,就是例證。作為遼朝皇帝,只要誰能出好價錢與遼朝死心塌地結盟,他就立誰。而石敬瑭貢獻燕雲十六州,稱臣稱子,所允諾的兩方麵條件都已難加碼,他才選了石敬瑭。
石敬瑭在位七年,真像龜兒子一樣侍奉遼朝,每年除歲幣外,贈送珍玩,不絕於道,甚至對契丹的太后、太子、諸王、大臣都各有進奉。遼朝稍不如意,就嚴詞譴責,但他仍小心謹慎,唯恐失閃。因而遼太宗對他還頗滿意,讓他上表不必稱臣,只須自稱“兒皇帝”就可以了。
後晉向遼割讓了雁門關以北的州縣,原在這一地區的吐谷渾也歸遼朝管轄,但因不堪契丹統治的苛虐,頗有族帳再度奔歸後晉。遼朝屢責後晉納降,晉高祖石敬瑭憂恐得病,會同五年(942年),一命嗚呼,其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後晉出帝。
因擁立有功的景延廣建議,後晉告哀表章向契丹稱孫而不稱臣。遼太宗見表大怒,他當初卻也讓石敬瑭只稱兒不稱臣,但這是恩準的,你繼位者不經許可豈能如此?於是遣使責問,景延廣回答說:“高祖是大遼所冊,今主乃我國自立。為鄰稱孫則尚可,奉表稱臣則不可。”遼太宗聞報,便有教訓後晉的打算。而投靠契丹的趙延壽稱帝中原夢還未破滅,一再鼓動南擊後晉,遼太宗被說得心動。
會同七年正月,遼太宗命趙延壽率前鋒五萬騎,自率大軍南下攻晉。現在,遼騎越過長城真是易如反掌,未幾,遼太宗就在元城(今河北大名)建牙帳,對前來求和的晉使說,後晉必須割讓河北諸州。見後晉沒有回應,便進軍至澶淵(今河南濮陽),雙方激戰,互有勝負。時已三月,黃河開凍,遼騎不便久留,只得回師南京(今北京),所過方圓千里,民物焚掠殆盡。這次南下,已把六十年後的澶淵之役景況預演了一番。
契丹連年攻晉,中原飽受兵燹肆虐,契丹也人畜損失嚴重,雙方都深受戰爭之苦。述律太后問太宗:“你為什麼要作漢人之主?”答曰:“石晉負恩,不可容忍。”太后又說:“你即便得到漢地,也不能居住。萬一有蹉跌,後悔不及!”她對臣下說:“漢兒怎麼能睡安穩覺啊!漢兒果能回心轉意,我們也不惜與他們議和!”後晉再派使者上表稱臣,卑辭謝罪,但遼太宗卻不肯善罷甘休,提出議和條件:一是景延廣親自赴遼謝罪,二是割讓鎮、定兩道歸遼。後晉認為契丹缺乏和意,也就沒了下文。
會同九年(946年)深秋,遼太宗大舉南下,與前來應戰的後晉杜重威軍在滹沱河中渡(今河北石家莊北)夾河對峙。遼太宗分兵將晉軍包圍起來,斷其糧道和歸路。眼看內外隔絕,糧盡勢窮。杜重威派人到契丹牙帳談投降條件。遼太宗再次以“帝中國”為誘餌,十二月,杜重威率二十萬大軍束手投降。掃除了南進障礙,遼太宗便揮師直取後晉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
會同十年(947年)正月元日,遼太宗在東京封邱門外接受晉少帝舉族出降,降封晉少帝為負義侯,將其與家人押送至黃龍府(今黑龍江農安)羈管,後晉滅亡。隨即入城,在御元殿受朝賀。他問群臣:“我想選一人作中原之君,如何?”群臣都表示:天無二日,願意擁戴他君臨中國。於是,二月初一,他改服中原皇帝衣冠,用中原王朝禮儀接受蕃漢群臣的朝賀,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有久據中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