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天祚三年(937年),楊溥被迫讓位,徐知誥正式稱帝,建國號大齊,以金陵為都城。稱帝建國後,徐知誥覺得姓徐不太好了,就在兩年之後恢復了李姓,更名為李昪,自稱為唐玄宗之孫,所以他又將國號改為唐,為與唐朝和後唐區別,史稱為南唐。大凡皇帝都有一些神靈之類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常以民謠的形式傳播。在徐知誥稱帝前後,江南就有一句童謠“東海鯉魚飛上天”。等徐知誥當了皇帝,就有人出來解說這個民謠,東海指的是徐氏的封爵之名,即東海王,鯉魚指李昪,以此證明李昪的稱帝是有神靈啟示的。在封建社會,即使是很有威望的人為了爭取其他人的擁戴,也想藉助這種大家都相信的民謠來為自己製造有利的輿論。特別是小孩子唱的童謠,更是覺得童言無欺,容易讓大家相信,所以就編了朗朗上口的民謠讓兒童傳唱,以後再行動的時候百姓就以為是天意,接受得也就非常容易了。
登上了帝位,李昪沒有像其他的皇帝那樣變得昏庸起來,而是繼續施仁政,儘量為百姓謀福利。為了政權的長期穩定,也為了百姓長久地享受太平,徐知誥制定了一個根本的國策長期奉行,這就是保境安民。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和中原的勢力相比還有差距,所以制定了這個總的治國方針,對外邊的政權他盡力與之和好,萬不得已時才北伐抗擊中原勢力,向南開拓疆土。有一次,因為江淮連年豐收,群臣都要求趁北方混亂之機北伐,恢復唐朝原來的疆土。李昪說:“我從小在軍旅中長大,經常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嚴重危害,能使百姓安定,我也就放心了,其他還要奢求什麼?”
對於東邊的吳越國,李昪繼承了楊行密的做法,與之和平相處。有一年,吳越國發生了特大的火災,宮室和府庫都被燒得異常慘重,兵器鎧甲幾乎被燒盡了。這時,大臣們又提出趁此千載難逢的良機發兵,一舉滅掉吳越。李昪不但沒有答應,反而派人到吳越去慰問,此後又送去大量物資救濟,從此兩國盡消恩怨,長期地友好相處起來。
吳越國在楊行密的時候就和江淮互相敵視,李昪見當時天下長期戰亂不止,厭惡用兵擾民,禍亂百姓。因此在稱帝之前就和吳越錢氏政權開始修好,把俘虜的吳越將士全部歸還,而錢氏也以桃報李,將俘虜的吳國的將士禮送回來,兩方面的關係有了根本性的轉折。
李昪不喜歡用兵,但他的大臣中卻有不少喜歡談論戰爭的人,尤其是馮延巳,經常發表一些主張用兵的長篇大論,還狂妄地對李昪說:“田舍翁怎麼能成大事呢!”但李昪也不生氣,一心堅實自己的領地,不再想擴充領土之事。但這樣百姓也得到好處,一是太平,二是賦稅較輕,因為沒有戰爭的巨大消耗與需求。
李昪值得稱讚的要數他的節儉了,稱帝後他也沒有改變這種良好的習慣。穿的鞋是草編的,洗臉用具也是鐵製品,沒有什麼金盆銀盆。暑熱天氣時就睡在用青葛布做的帷帳裡面,左右聽候使喚的只有一些老而丑的宮人,他們穿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至於綾羅綢緞極少見到。徐知誥還很勤於政事,有時日夜連續地批閱奏章,設宴奏樂之類享樂的事也很少做,為大臣們做出了表率。但對於為國犧牲的人他毫不吝嗇,一般都給家屬三年的俸祿。對於農田的賦稅也儘量公平,他派使者到各地去調查記錄各戶農田的肥瘠,然後分出等級納稅,百姓紛紛稱其公允。從此江淮一帶調兵和攤派賦役時就以土地的肥瘠為標準,杜絕了官吏的層層盤剝,從根本上減輕了百姓負擔。
李昪之所以採取保境安民的方針,並非只是厭惡用兵禍亂百姓一條原因,他在一次和大臣討論政事時透露了他的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當時宋齊丘和馮延巳都說應當出兵吞併楚、吳越和閩國,李昪則說:“吳越的錢氏父子總是奉事中原政權,發兵攻打,弄不好要招來中原軍隊。閩國地方山險而地貧瘠,即使發兵攻打也要半年以上才能結束戰爭。就是占領了恐怕也是得到的少損失的大,而且當地人好作亂不好治理。要出兵只有楚國的馬氏政權可以作為對象,也能輕易奪取,因為他不施仁政,枉法亂國。總之,就像孟子說的那樣,燕人取齊,恐怕驚動四鄰。就算是得到了尺寸之地卻得到了天下皆知的惡名,我不想落這麼個結果。”
因為有了徐知誥的保境安民的政策,加上治理有方,南唐最終成為十國中經濟和文化最先進的地區,李昪也因此成為十國當中最傑出的政治家,他對江淮一帶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肉袒出降,千古詞帝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重嘉,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李氏家族原本姓徐,唐末吳國在楊行密死後,即由大將徐溫執政,徐溫死後即由其養子徐知誥掌權,不久滅吳稱帝,建立南唐。他自稱是唐玄宗之孫,更名為李昪,李璟就是他的兒子。李璟有六子,按說還輪不到第六個兒子李煜來繼位的,因前面的五個兒子都相繼死了,所以最終還是由李煜來繼位。
李煜天資聰穎,從小就文采出眾,長相也很奇特。據說是豐額駢齒,一目重瞳,頗有富貴之相、天子之表。“重瞳”就是指一隻眼睛有兩個瞳仁,所以他的字叫做“重光”。歷史上同樣以重瞳出名的人物還有大舜,因此李煜這個“帝王之相”曾經很被他哥哥猜忌過。但事實上,他既沒有具備當皇帝的起碼素質,心底里也根本不想當皇帝。李煜本來天性淡薄,對爭權奪勢毫無興趣。得知哥哥弘冀對他十分猜忌,就乾脆不過問任何政事,一心沉醉於詩文書畫,每日裡誦經參禪,還受了三歸五戒,給自己取了個“鐘山隱士”的別號。
登上了帝位,李昪沒有像其他的皇帝那樣變得昏庸起來,而是繼續施仁政,儘量為百姓謀福利。為了政權的長期穩定,也為了百姓長久地享受太平,徐知誥制定了一個根本的國策長期奉行,這就是保境安民。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和中原的勢力相比還有差距,所以制定了這個總的治國方針,對外邊的政權他盡力與之和好,萬不得已時才北伐抗擊中原勢力,向南開拓疆土。有一次,因為江淮連年豐收,群臣都要求趁北方混亂之機北伐,恢復唐朝原來的疆土。李昪說:“我從小在軍旅中長大,經常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嚴重危害,能使百姓安定,我也就放心了,其他還要奢求什麼?”
對於東邊的吳越國,李昪繼承了楊行密的做法,與之和平相處。有一年,吳越國發生了特大的火災,宮室和府庫都被燒得異常慘重,兵器鎧甲幾乎被燒盡了。這時,大臣們又提出趁此千載難逢的良機發兵,一舉滅掉吳越。李昪不但沒有答應,反而派人到吳越去慰問,此後又送去大量物資救濟,從此兩國盡消恩怨,長期地友好相處起來。
吳越國在楊行密的時候就和江淮互相敵視,李昪見當時天下長期戰亂不止,厭惡用兵擾民,禍亂百姓。因此在稱帝之前就和吳越錢氏政權開始修好,把俘虜的吳越將士全部歸還,而錢氏也以桃報李,將俘虜的吳國的將士禮送回來,兩方面的關係有了根本性的轉折。
李昪不喜歡用兵,但他的大臣中卻有不少喜歡談論戰爭的人,尤其是馮延巳,經常發表一些主張用兵的長篇大論,還狂妄地對李昪說:“田舍翁怎麼能成大事呢!”但李昪也不生氣,一心堅實自己的領地,不再想擴充領土之事。但這樣百姓也得到好處,一是太平,二是賦稅較輕,因為沒有戰爭的巨大消耗與需求。
李昪值得稱讚的要數他的節儉了,稱帝後他也沒有改變這種良好的習慣。穿的鞋是草編的,洗臉用具也是鐵製品,沒有什麼金盆銀盆。暑熱天氣時就睡在用青葛布做的帷帳裡面,左右聽候使喚的只有一些老而丑的宮人,他們穿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至於綾羅綢緞極少見到。徐知誥還很勤於政事,有時日夜連續地批閱奏章,設宴奏樂之類享樂的事也很少做,為大臣們做出了表率。但對於為國犧牲的人他毫不吝嗇,一般都給家屬三年的俸祿。對於農田的賦稅也儘量公平,他派使者到各地去調查記錄各戶農田的肥瘠,然後分出等級納稅,百姓紛紛稱其公允。從此江淮一帶調兵和攤派賦役時就以土地的肥瘠為標準,杜絕了官吏的層層盤剝,從根本上減輕了百姓負擔。
李昪之所以採取保境安民的方針,並非只是厭惡用兵禍亂百姓一條原因,他在一次和大臣討論政事時透露了他的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當時宋齊丘和馮延巳都說應當出兵吞併楚、吳越和閩國,李昪則說:“吳越的錢氏父子總是奉事中原政權,發兵攻打,弄不好要招來中原軍隊。閩國地方山險而地貧瘠,即使發兵攻打也要半年以上才能結束戰爭。就是占領了恐怕也是得到的少損失的大,而且當地人好作亂不好治理。要出兵只有楚國的馬氏政權可以作為對象,也能輕易奪取,因為他不施仁政,枉法亂國。總之,就像孟子說的那樣,燕人取齊,恐怕驚動四鄰。就算是得到了尺寸之地卻得到了天下皆知的惡名,我不想落這麼個結果。”
因為有了徐知誥的保境安民的政策,加上治理有方,南唐最終成為十國中經濟和文化最先進的地區,李昪也因此成為十國當中最傑出的政治家,他對江淮一帶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肉袒出降,千古詞帝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重嘉,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李氏家族原本姓徐,唐末吳國在楊行密死後,即由大將徐溫執政,徐溫死後即由其養子徐知誥掌權,不久滅吳稱帝,建立南唐。他自稱是唐玄宗之孫,更名為李昪,李璟就是他的兒子。李璟有六子,按說還輪不到第六個兒子李煜來繼位的,因前面的五個兒子都相繼死了,所以最終還是由李煜來繼位。
李煜天資聰穎,從小就文采出眾,長相也很奇特。據說是豐額駢齒,一目重瞳,頗有富貴之相、天子之表。“重瞳”就是指一隻眼睛有兩個瞳仁,所以他的字叫做“重光”。歷史上同樣以重瞳出名的人物還有大舜,因此李煜這個“帝王之相”曾經很被他哥哥猜忌過。但事實上,他既沒有具備當皇帝的起碼素質,心底里也根本不想當皇帝。李煜本來天性淡薄,對爭權奪勢毫無興趣。得知哥哥弘冀對他十分猜忌,就乾脆不過問任何政事,一心沉醉於詩文書畫,每日裡誦經參禪,還受了三歸五戒,給自己取了個“鐘山隱士”的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