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頁
而楊堅慧眼識珠,知道高熲通曉軍事,足智多謀,自己要站穩腳跟,非得用這種人才不行。楊堅派了心腹前去邀請高熲入伙。這鬧不好可是殺頭的買賣,但高熲知道楊堅是成大業之人,欣然答應:“願受令公差遣。即便令公大事不成,高熲亦不懼滅族之禍!”
就這樣,高熲也上了賊船。
事後證明,楊堅果然目光長遠,這左膀右臂找得太對了。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321
輕易掃除
楊堅的對手主要是這兩批人:宗室和外任實力派諸侯。
他決定先除掉宗室的力量。
由於宇文贇將父輩的五位親王全部外放,所以京城並無年長的親王給楊堅找麻煩。宇文贇最年長的兄弟是宇文贊,可見識極短。劉昉送了幾個美女給他,然後哄他說:當朝天子幼小,怎堪大事?大王是眾望所歸,先等時局安定;然後入為天子,此萬全之計!
這種騙小孩的伎倆竟然在宇文贊里起效了。宇文贊回到府中享用美女去了,天天等著有人請他當天子。
其餘五王,本都在藩地。楊堅以千金公主送嫁突厥為由,一併召入長安。此招甚毒。只要一王留在原地,和地方勢力聯合,都會引起驚天之變,非數萬人馬難以討平。而一旦召入長安,僅需一吏而已。
五王進入長安之後,成為籠中之鳥,雖然策劃了幾次謀殺,都被楊堅躲過。最後全部束手待擒。假使,宇文憲尚在,怎會有如此窩囊結果?
真正讓楊堅頭疼不已的是那些諸侯。舊齊之地的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都先後起兵反對楊堅。其中,司馬消難與楊忠是好友,被楊堅尊為叔父,他的女兒嫁給當朝小皇帝——司馬闡。王謙是王雄(被斛律光射死的那位)的兒子,也是名將之後。
而三人之中,資歷最老、實力最為雄厚的當屬尉遲迥。他是宇文泰的外甥,軍功卓著,他在河北統管數州,底下的部隊有數十萬之多。尉遲迥最大的毛病是年齡過大,反應遲緩;而底下出謀劃策的文士資質平庸,出的都是笨主意。
如今三地(相當於今天的四川、河北、湖北)揭旗,要是并州(今山西)再叛變的話,楊堅就等於是孤家寡人了。而并州刺史李穆很有遠見,送上十三環金帶(只有天子能佩戴的),堅決依附楊堅。這讓楊堅心裡很是安定。而後梁的皇帝經幾番權衡之後,認為尉遲迥昏老、司馬消難和王謙是庸人之才,堅信楊堅定能篡周,也歸附了楊堅。
為對付尉遲迥,楊堅起用的是什麼人?韋孝寬、宇文忻、梁士彥等人。這幾人都是良將,不過根底不深。對他們而言,造反沒把握,索性還是跟著多數人走為宜。楊堅遲早要篡權,可現在代表的依然是皇帝。
此時的韋孝寬已是七十二的高齡,而楊堅還是起用了他擔任主帥。這種危急時刻非用老將不可。韋孝寬的手下良將雲集,梁士彥、元諧、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楊素全在帳下。
當年,宇文邕進攻北齊的時候,韋孝寬曾毛遂自薦要求作為先鋒。可宇文邕拒絕了他,理由是韋孝寬年紀過大,不適合再去長途奔襲了。在平齊之戰中,韋孝寬一直留在玉璧,無寸功可立。
而宇文邕在凱旋之時路過玉璧,從容對韋孝寬說:“世人皆稱老人多智,善為謀略。然朕只和少年一道,一舉平賊。公以為如何?”
面對這種炫耀,韋孝寬並不示弱,對曰:“臣今日衰老,只有誠心而已。然當年少壯之時,亦盡力效忠先朝,平定關右!”
說這話時,韋孝寬已經奔七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只靠回憶當年的勇敢之舉,他肯定還是心有不甘。可沒料到了七十二的高齡,楊堅又起用了他。
在大戰之前,韋孝寬和尉遲迥已打過一個小回合。
而那次,處於下風的韋孝寬贏了。當時,尉遲迥尚未謀反,但反相已現;而楊堅卻讓韋孝寬前去代替尉遲迥的相州總管之職。這明顯是把韋孝寬往火坑裡推。
不過什麼事難倒過足智多謀的韋孝寬?
韋孝寬帶了數人前往鄴城,他也知道這一趟凶多吉少。這時,他先以老病作為藉口拖延行程。這一路越走越膽寒,各種蛛絲馬跡已表明尉遲迥必反無疑。
最後,他終於得到了尉遲迥造反的確切消息,無論如何也得逃離了,便立即南下。一路下來,他將經過的重要路橋全部毀掉。每到一驛站,便將驛站里的馬匹全部驅走,然後吩咐驛站:蜀公(尉遲迥)將至,宜速備酒食款待。
如韋孝寬所料,後頭的追兵果然快速追來——尉遲迥派了大將梁子康率領數百騎兵猛追而來。結果一到關鍵路口,橋路皆斷;一到驛站,又無良馬可換。再加上驛站供奉十分豐厚,好久好肉地招待,追兵們所經一處便停留一回。韋孝寬靠計謀安然逃出生天。
而今天韋孝寬成了楊堅任命的大元帥,率關中大軍要和尉遲迥真刀真槍地干一場了——這兩老頭加起來,年齡都超過一百四了。
雖然高歡、斛律光一代名將最終都敗在韋孝寬手下(一被氣病死,一被冤死),可對於尉遲迥,韋孝寬並無十足把握。他雖然打了一輩子的仗,可這回是第一次當大元帥。以前,他是出主意的,而今天他要拿主意了。
就這樣,高熲也上了賊船。
事後證明,楊堅果然目光長遠,這左膀右臂找得太對了。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321
輕易掃除
楊堅的對手主要是這兩批人:宗室和外任實力派諸侯。
他決定先除掉宗室的力量。
由於宇文贇將父輩的五位親王全部外放,所以京城並無年長的親王給楊堅找麻煩。宇文贇最年長的兄弟是宇文贊,可見識極短。劉昉送了幾個美女給他,然後哄他說:當朝天子幼小,怎堪大事?大王是眾望所歸,先等時局安定;然後入為天子,此萬全之計!
這種騙小孩的伎倆竟然在宇文贊里起效了。宇文贊回到府中享用美女去了,天天等著有人請他當天子。
其餘五王,本都在藩地。楊堅以千金公主送嫁突厥為由,一併召入長安。此招甚毒。只要一王留在原地,和地方勢力聯合,都會引起驚天之變,非數萬人馬難以討平。而一旦召入長安,僅需一吏而已。
五王進入長安之後,成為籠中之鳥,雖然策劃了幾次謀殺,都被楊堅躲過。最後全部束手待擒。假使,宇文憲尚在,怎會有如此窩囊結果?
真正讓楊堅頭疼不已的是那些諸侯。舊齊之地的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都先後起兵反對楊堅。其中,司馬消難與楊忠是好友,被楊堅尊為叔父,他的女兒嫁給當朝小皇帝——司馬闡。王謙是王雄(被斛律光射死的那位)的兒子,也是名將之後。
而三人之中,資歷最老、實力最為雄厚的當屬尉遲迥。他是宇文泰的外甥,軍功卓著,他在河北統管數州,底下的部隊有數十萬之多。尉遲迥最大的毛病是年齡過大,反應遲緩;而底下出謀劃策的文士資質平庸,出的都是笨主意。
如今三地(相當於今天的四川、河北、湖北)揭旗,要是并州(今山西)再叛變的話,楊堅就等於是孤家寡人了。而并州刺史李穆很有遠見,送上十三環金帶(只有天子能佩戴的),堅決依附楊堅。這讓楊堅心裡很是安定。而後梁的皇帝經幾番權衡之後,認為尉遲迥昏老、司馬消難和王謙是庸人之才,堅信楊堅定能篡周,也歸附了楊堅。
為對付尉遲迥,楊堅起用的是什麼人?韋孝寬、宇文忻、梁士彥等人。這幾人都是良將,不過根底不深。對他們而言,造反沒把握,索性還是跟著多數人走為宜。楊堅遲早要篡權,可現在代表的依然是皇帝。
此時的韋孝寬已是七十二的高齡,而楊堅還是起用了他擔任主帥。這種危急時刻非用老將不可。韋孝寬的手下良將雲集,梁士彥、元諧、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楊素全在帳下。
當年,宇文邕進攻北齊的時候,韋孝寬曾毛遂自薦要求作為先鋒。可宇文邕拒絕了他,理由是韋孝寬年紀過大,不適合再去長途奔襲了。在平齊之戰中,韋孝寬一直留在玉璧,無寸功可立。
而宇文邕在凱旋之時路過玉璧,從容對韋孝寬說:“世人皆稱老人多智,善為謀略。然朕只和少年一道,一舉平賊。公以為如何?”
面對這種炫耀,韋孝寬並不示弱,對曰:“臣今日衰老,只有誠心而已。然當年少壯之時,亦盡力效忠先朝,平定關右!”
說這話時,韋孝寬已經奔七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只靠回憶當年的勇敢之舉,他肯定還是心有不甘。可沒料到了七十二的高齡,楊堅又起用了他。
在大戰之前,韋孝寬和尉遲迥已打過一個小回合。
而那次,處於下風的韋孝寬贏了。當時,尉遲迥尚未謀反,但反相已現;而楊堅卻讓韋孝寬前去代替尉遲迥的相州總管之職。這明顯是把韋孝寬往火坑裡推。
不過什麼事難倒過足智多謀的韋孝寬?
韋孝寬帶了數人前往鄴城,他也知道這一趟凶多吉少。這時,他先以老病作為藉口拖延行程。這一路越走越膽寒,各種蛛絲馬跡已表明尉遲迥必反無疑。
最後,他終於得到了尉遲迥造反的確切消息,無論如何也得逃離了,便立即南下。一路下來,他將經過的重要路橋全部毀掉。每到一驛站,便將驛站里的馬匹全部驅走,然後吩咐驛站:蜀公(尉遲迥)將至,宜速備酒食款待。
如韋孝寬所料,後頭的追兵果然快速追來——尉遲迥派了大將梁子康率領數百騎兵猛追而來。結果一到關鍵路口,橋路皆斷;一到驛站,又無良馬可換。再加上驛站供奉十分豐厚,好久好肉地招待,追兵們所經一處便停留一回。韋孝寬靠計謀安然逃出生天。
而今天韋孝寬成了楊堅任命的大元帥,率關中大軍要和尉遲迥真刀真槍地干一場了——這兩老頭加起來,年齡都超過一百四了。
雖然高歡、斛律光一代名將最終都敗在韋孝寬手下(一被氣病死,一被冤死),可對於尉遲迥,韋孝寬並無十足把握。他雖然打了一輩子的仗,可這回是第一次當大元帥。以前,他是出主意的,而今天他要拿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