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時還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雙方出軍的時候,李懷光軍總是軍紀很差,擄掠搶劫不止;而李晟軍總是紀律嚴明,不幹這種事情。而且,李懷光軍常常要將劫掠的物品分給李晟軍——分贓!但李晟軍從不接受。史書中記載了這個細節,自然是想說明李晟比李懷光來得紀律嚴明。這大概也是事實,但問題是,兩軍之所以有這樣的差距,是和他們待遇不同有密切關係的。李懷光軍的這種表現,尤其反映了他們微妙的心理狀態:他們希望兩軍互惠互利,平起平坐。甚至希望拉神策軍下水,大家同流合污。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德宗也是看在眼裡。他曾經讓大臣來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先是希望各軍都得到與神策軍同樣的待遇,可這完全無法做到,因為財政根本不能支持如此巨大的支出!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當時神策軍的待遇是非常之優厚,實在超過藩鎮諸軍太多。

  李懷光則提出另一個方案:削減神策軍的待遇。可見,李懷光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平等——這樣大家也可以達到心理平衡,他也可以給朔方將士一個交代。但這個想法也不可能實現。

  在這種情形下,李懷光及其軍隊消極怠工,一連幾個月下來,攻打長安幾乎沒有進展。李懷光與朝廷的矛盾再次加深。同時李晟不停向朝廷進奏,認為李懷光要反。

  果然,不久之後,李懷光公開聲稱,說自己已經和朱泚聯兵,讓德宗聖駕遠避。雖說如此,可哪有這樣的叛亂呢?既然造反,那就干到底,居然一邊造反,還一邊讓“聖駕遠避”?也算是搞笑。

  不管李懷光怎麼想的,他造反的事實已經被認定。德宗在倉皇之中,從奉天向南出逃,一路順利,一直來到梁州。

  此時,處境最危險的要數李晟的軍隊。當時李晟軍駐紮在東渭橋,正好處於李懷光的咸陽和朱泚的長安中間,所以,如果雙方真的聯手合擊李晟,那麼神策軍必將全軍覆沒。

  後來史書對於此時此境下的李晟,都過多地誇大了其英雄氣概,認為他孤軍在兩強之間,堅強不屈,力挽狂瀾。李晟的忠心孤膽,固然有可夸之處,但真實情形,恐怕並非如此。有記載表明,當時李晟卑詞厚幣,向李懷光示好。顯然李晟是採取了低聲下氣的討好姿態。當然,也可以把這個解讀為李晟採取的示弱策略。但不管怎麼說,和“堅強不屈”的描寫還是有差距的。

  其實,最大的可能是李懷光搖擺不定,他其實並沒有徹底和朝廷撕破臉,而是存心“坐山觀虎鬥”的。所以,李懷光一直沒有採取什麼舉動,沒有真的和朱泚聯兵。一個月之後,他主動退出關中,撤到了山西。李晟算是躲過一劫。

  李懷光退出之後,關中地區就成了李晟和朱泚兩軍的決戰戰場。此時,對李晟來說,是大大地占優:關中地區各支軍隊,已經全面包圍了長安,現在都受李晟節制,統一指揮。而朱泚軍隊基本龜縮在長安一城。其敗亡只是時間問題。

  即便如此,唐軍的進攻還是很困難,於是德宗拍板引進了“強援”——吐蕃軍隊。五月,在河北戰場上,朱滔也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與此同時,李晟發起了最後總攻,一舉攻破長安城。

  戰爭過程非常順利,以至於攻下長安之後,整個長安城都相當平靜,較遠的坊人過了一天才知道官軍已經入城了。史書描寫說:“公私安堵,秋毫無犯,遠坊有經宿乃知官軍入城者。”勝利的消息傳到梁州,群臣都表示祝賀,奏稱:“古之樹勛,力復都邑者,往往有之,至於不驚宗廟,不易市肆,長安人不識旗鼓,安堵如初,三代以來未之有也。”德宗也感動地說:“天生李晟,為社稷萬人,不為朕也。”這真是一場非常漂亮的勝利。

  至此,涇原之變的一場大戲算是基本收場了。李晟雖然登台晚了點,卻是收網的人,真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七、輝煌之後的失落

  李晟的成功,是建立在李懷光的失敗之上的。李懷光的軍事功勞非常大,但政治上比較幼稚,犯了錯誤。這點無可推諉。但李懷光“叛亂”這個“事實”,是值得推敲的。

  李懷光及其軍隊的不滿是真實的,但說到要造反叛亂,實在有點言過其實。事實上,李懷光在反與不反之間,稱之為“跋扈”更確當。首先他沒有對德宗怎麼樣,他只是公開宣稱“吾今與朱泚連和,車駕且當遠避”,但是一個真心要叛亂的人,怎麼會如此宣稱呢?也有資料說他曾經派了一支軍隊追擊德宗但中途居然自己就逃走了。這也有點不可思議。其次,與朱泚聯兵之舉,應該不是事實。可能李懷光曾經和朱泚溝通過,但很明顯雙方並沒有合作。

  李懷光的行為頗有奇怪和矛盾之處。大概一方面他對朝廷很不滿,這個不滿,有他自己的不滿,也有他部下軍隊的不滿。實際上,他的屬下有很多胡人,他們對唐皇帝的忠誠度是相當可疑的。李懷光自己也不是漢人,而是靺鞨渤海人。顯然,李懷光有這方面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他個人又不想真的造反——造反名聲不好,下場也很可擔憂。總之,李懷光的內心充滿了矛盾。最後,李懷光往東退卻的路線,是走向並占據山西的河中地區——之前,德宗授予了他河中節度使的頭銜。他這也算是“回歸本鎮”。大概李懷光的目的是想效法河北藩鎮,占據一塊地盤後,自立為王,成為可以自己做主的一方軍閥。這倒不失為一條退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