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萬人敵

  看過美國大片《兵臨城下》的人,想必都會對德國和蘇聯的狙擊高手對決留下深刻印象。其實,在使用弓箭的唐代,也曾有過這樣類似的一幕。這一幕是在唐與吐蕃的對壘中出現的。

  玄宗手裡的唐朝,兵力鼎盛,拓地萬里。不過唐朝始終存在著一個極為強悍的對手,那就是吐蕃。在爭霸中,雙方一直斗得難分難解。可以說,唐代幾乎所有名將,除了初期的開國功臣之外,都與吐蕃交過手。勝負也在對半開。到了玄宗手裡算是壓了吐蕃一頭,但也是血雨腥風,代價昂貴。

  王忠嗣是玄宗時期的名將,他在守河西的時候,也曾與吐蕃屢次交手。有一次,唐軍攻打吐蕃的一個城堡,其中有個吐蕃猛將率軍守城,射術精良,將進攻的唐軍射殺無數,唐軍傷亡很大。王忠嗣見狀大怒,於是在軍中發布召集令,讓善射的戰士來對付他。一個叫李晟(shèng)的戰士應聲站了出來。只見他彎弓搭箭,一聲霹靂,箭已離弦。再看那邊,原來還氣勢洶洶的吐蕃將領,一頭栽倒。李晟一箭中的!三軍為之沸騰歡呼,士氣大增,一鼓作氣攻下了城堡。王忠嗣眼見這一幕,也不由感慨,他撫摸著李晟的後背,說:“小伙子,你可真是萬人敵啊!”

  這是天寶五載(746),727年出生的李晟,這年才十九歲。正是一個剛剛從軍的新兵蛋子。

  就是這個新兵蛋子,在此後的歲月中為唐代一次次立下戰功,最後居然成了唐朝的救難功臣,被視為挽狂瀾於既倒的中流砥柱,《舊唐書》就誇他是:“一清宮掖,德比伊、周;再殄凶渠,功超衛、霍。”後代也是將他和“再造唐室、平定安史”的郭子儀相媲美。

  事實上,他最關鍵的功勞只不過是平定了一次由譁變引起的叛亂,這個功勞多少有點虛。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時對他評價極高,而在後代名聲卻不夠大的原因。相反地,他有個兒子,比他的名頭可大得多,那就是雪夜入蔡州的李愬。算得上是“父親英雄兒好漢”的典型了。

  唐前期,薛仁貴開創了一個“薛家將”;唐後期,可與之媲美的大概就只有“李家將”了。論後代的名氣,薛家將要大得多,但如果要說功勞的話,李家將可就比薛家將要大得多了。

  二、出身軍人之家

  李晟,字良器,洮州臨潭(今甘肅臨潭)人。洮州又稱臨洮郡,秦朝長城的西端就在這兒。這是秦的西境盡頭。

  所謂臨洮,就是臨著洮河——黃河的一條支流。洮河,就從吐蕃地域流出高原,流入唐朝界內,接入黃河。

  沿著洮河上溯一點點,就在唐蕃邊境上,是著名的神策軍最初的駐地所在。後來,李晟在神策軍殺出一片天地,率神策軍立下不世功勳。他和神策軍的緣分,可真不是一般的深厚。也許早在他出生的時候,這緣分就註定了。

  臨洮屬於隴右。隴右——隴山之西,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甘肅省。玄宗的時候,有一個節度使就叫隴右節度使,還有一個河西節度使,都分布在河西走廊這塊,共同遏制吐蕃的東北方向。

  實際上,隴右從漢代就是出將才的地方。漢武帝時候的禁軍大部分出自這裡。可見此地民風剽悍,自古尚武。再加上這裡是長期爭戰之地,從軍是很自然的事情。不過李晟的祖父李思恭、父親李欽,都只是隴右的裨將。所謂裨將,就是小將、副將。估計是功勞不大。

  但有人根據一塊流傳至今的《李晟碑》說,李晟的祖上做過不小的官。碑文上記載,李晟的曾祖父、祖父都曾當過刺史、都督之類的官員。如果真是如此,那級別確實不低。但仔細看這些官名,卻都是“岷州刺史”、“疊州都督”,岷州、疊州都是洮州鄰州,是李晟本鄉土。顯然,這些官銜,都是因為李晟發達了之後,朝廷給予其祖先的贈官,用以彰顯榮耀而已。

  而且就在李晟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是個孤兒。除了世代習武從軍的傳統,大概也幫不到他太多。不過正是這個孤兒,卻讓這個李姓家族從此翻身,一躍而成為唐後期最出名的武將世家。

  實際上,李晟家隔壁,就是李唐皇家名義上的老家——隴西成紀。所以,後來皇帝為了表示恩賞,就讓李晟家加入皇家屬籍,也就是說,承認李晟家和皇家是本家。這可是當時莫大的榮譽啊!這至高榮譽著實讓李家風光無限,以至於今天在臨潭還有很多姓李的都自稱是李晟的後裔呢。李晟確實是他們家族榮譽的源頭。

  李晟從小習武,練就一身好武藝,善於騎射。而且他長大之後,身高六尺,合算下來,就是今天的一米八還多,端的是威武雄壯。

  史書上說他性格“雄烈”,所謂雄烈,就是說性格剛烈,但不是魯莽的那種,而是很有英雄氣概。還說他“有才”。所謂有才,當然不會是有文才,而是指他比較有頭腦。

  總之,從各個方面來看,他都是一個出色的武將坯子。

  李晟才十八歲,剛剛成人,就去投軍了。不過有點奇怪的是,他並沒有在隴右當兵,而是到了河西。他剛投軍,就遇到了好機會。就在這一年的九月,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與吐蕃戰於石堡城,大敗而歸。玄宗很生氣,將皇甫惟明貶官至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