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這個事情,後來被八卦成安祿山和楊貴妃有一腿,給玄宗戴了綠帽子。這種說法自然是謠言,完全不可靠。這個舉動,對安祿山來說,是通過楊貴妃加深了和玄宗的關係,求之不得。而對楊貴妃來說,可能是給她自己一種安慰,因為她已經沒法再做母親了。雖然是一場遊戲,也算是真的洗了一次兒子。至於玄宗為什麼這麼高興和湊趣呢?那自然也是一種對楊貴妃的歉疚,他年事已高,無法再給貴妃一個兒子的機會,那就此做點補償吧。
此外,玄宗可能也有一點更深的考慮:那就是希望給楊貴妃找個強有力的外援——在自己死後,楊貴妃也好有一定的保障。唐代比較流行認乾爹乾媽——安祿山以前就曾當過張守珪的養子呢。這種關係雖然是虛擬的,但好歹也是一種較為密切的關係。比如後代江湖兄弟結義,也就是一種虛擬親緣關係。
總之,玄宗本意是要加強安祿山和楊氏關係的。開始階段,雙方也確實打成了一片。但到了楊國忠取代李林甫地位之後,雙方不可避免地分裂並矛盾激化。
這幾乎是必然結果。因為李林甫憑著自己的資歷和能力,壓住了楊國忠和安祿山。而他一死,這兩人之間就直接衝突了,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而且,他們兩個都很瞧不上對方。楊國忠看安祿山是野蠻無知的胡人,安祿山則把楊國忠視為靠裙帶提拔的紈絝子弟——不服!
楊國忠的做法就是日夜不停地在玄宗面前攻擊安祿山是野心家,要造反。天寶十二載,他就替哥舒翰申請了一個郡王封號——西平郡王。而此前的天寶九載,安祿山已經得到了東平郡王的爵位。楊國忠此舉明顯是要拉哥舒翰對抗安祿山來著。
天寶十三載,雙方矛盾激化。正月,楊國忠向玄宗提出建議,試召安祿山入朝,並說他心裡有鬼,必然不來。結果出乎意料,安祿山聞命即至。這讓玄宗很是高興。這一次暗鬥,安祿山占據了上風,大大穩固了他在玄宗心中的忠誠形象。
有可能是這時候安祿山還沒有什麼具體的謀反行動,加強兵力,儲備物資,這些不過是例行公事。所以安祿山並不怕楊國忠拿出什麼有力的證據。楊國忠政治訛詐這招,不幸落空了。
在天寶十三載這次安祿山回范陽的時候,唐玄宗送他,並親自解下御衣披在安祿山身上。在唐玄宗來說,大概是送一個莫大榮寵給他,但在安祿山則非常驚疑。歸程中他晝夜兼行,過州縣都不下船,一日數百里地趕路。
這一回,可真叫“蛟龍歸大海,猛虎出牢籠”。對安祿山來說,這是第二次虎口脫險。這之後,他才開始真正著手進行驚天大陰謀了。
自歸范陽後,他在對朝廷的態度上,出現了很明顯的變化。朝廷使者來范陽的,他一概稱疾不迎,見面的時候也都是戒備森嚴。曾經有欽差大臣、給事中裴士淹到范陽,他拖了很久才召見,而且在宣讀聖旨的時候,居然就大模大樣坐著聽,完全沒有人臣之禮,裴士淹嚇得結結巴巴讀完聖旨就跑了。
不甘心失敗的楊國忠拼命收集證據,以至於擅自派人包圍了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把安祿山的親信多人逮捕,審訊後秘密殺害。又把搞無間道的吉溫給拿下。這些舉動無不刺激著安祿山。
在楊國忠做這些舉動的時候,玄宗並沒有禁止,雖然他安慰了一番安祿山,但安祿山還是覺得危險重重。畢竟楊國忠天天在皇帝身邊進言,所謂三人成虎,就是謊話說了一千遍也成真理了,何況他自己也真的是有不臣之心,有不臣之舉呢。既然逼到眼前,那就不如先下手為強!
可笑的是楊國忠在聽到安祿山起兵的消息後,居然異常興奮地說:“你看,我早說了吧,他要造反!”臨死而不悟,真是比牛二還牛二。
十、最初的一個月
楊國忠這麼興奮,自有他的道理:“現在造反的只是安祿山一個人,將士們都是不願意的。不過十天,他的頭就會被砍了傳到長安來。”
這話也有一定道理。畢竟大唐處於鼎盛時期,聖主名相(楊國忠肯定認為自己是名相),自然有最大的號召力。事實上,除了范陽軍區之外,河東和平盧都沒有跟從安祿山。
就連唐玄宗也點頭表示贊同楊國忠的意見,以為叛軍可以輕易擊潰。他們實在太輕敵了。
事實上,忠於唐朝的軍隊此時根本打不過叛軍。安祿山的軍隊中,真正核心的戰鬥力在他的那些非漢族軍隊——這些人對玄宗、對楊國忠可沒有什麼忠誠度可言。包藏禍心的安祿山早就有意識地準備了這一手。
史書上提到安祿山起兵,“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軍隊組成分為兩部分:“所部兵”和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遊牧部族。
“所部兵”,就是范陽節度使所管轄的軍隊。這批軍隊中的骨幹將士,多是追隨安祿山多年,其中蕃將還占據多數。就在這年,安祿山還用三十二個蕃將替換了漢將。底層將士即使有所不滿,也不至於譁變。
更重要的是還有大批的“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部族軍隊。這些軍隊的戰鬥力都非同小可,是安祿山叛軍中的精銳之師。其中同羅,乃是草原部族鐵勒的一支,驍勇善戰,本屬於阿布思所統領,後來被安祿山設計陷害後誘降,幾萬同羅騎兵加入,史書上說:“由是祿山精兵,天下莫及”,可見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隊伍。安祿山還特別從同羅以及奚、契丹降者中選拔精壯八千餘人,稱為“曳羅河”(壯士之意)。
此外,玄宗可能也有一點更深的考慮:那就是希望給楊貴妃找個強有力的外援——在自己死後,楊貴妃也好有一定的保障。唐代比較流行認乾爹乾媽——安祿山以前就曾當過張守珪的養子呢。這種關係雖然是虛擬的,但好歹也是一種較為密切的關係。比如後代江湖兄弟結義,也就是一種虛擬親緣關係。
總之,玄宗本意是要加強安祿山和楊氏關係的。開始階段,雙方也確實打成了一片。但到了楊國忠取代李林甫地位之後,雙方不可避免地分裂並矛盾激化。
這幾乎是必然結果。因為李林甫憑著自己的資歷和能力,壓住了楊國忠和安祿山。而他一死,這兩人之間就直接衝突了,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而且,他們兩個都很瞧不上對方。楊國忠看安祿山是野蠻無知的胡人,安祿山則把楊國忠視為靠裙帶提拔的紈絝子弟——不服!
楊國忠的做法就是日夜不停地在玄宗面前攻擊安祿山是野心家,要造反。天寶十二載,他就替哥舒翰申請了一個郡王封號——西平郡王。而此前的天寶九載,安祿山已經得到了東平郡王的爵位。楊國忠此舉明顯是要拉哥舒翰對抗安祿山來著。
天寶十三載,雙方矛盾激化。正月,楊國忠向玄宗提出建議,試召安祿山入朝,並說他心裡有鬼,必然不來。結果出乎意料,安祿山聞命即至。這讓玄宗很是高興。這一次暗鬥,安祿山占據了上風,大大穩固了他在玄宗心中的忠誠形象。
有可能是這時候安祿山還沒有什麼具體的謀反行動,加強兵力,儲備物資,這些不過是例行公事。所以安祿山並不怕楊國忠拿出什麼有力的證據。楊國忠政治訛詐這招,不幸落空了。
在天寶十三載這次安祿山回范陽的時候,唐玄宗送他,並親自解下御衣披在安祿山身上。在唐玄宗來說,大概是送一個莫大榮寵給他,但在安祿山則非常驚疑。歸程中他晝夜兼行,過州縣都不下船,一日數百里地趕路。
這一回,可真叫“蛟龍歸大海,猛虎出牢籠”。對安祿山來說,這是第二次虎口脫險。這之後,他才開始真正著手進行驚天大陰謀了。
自歸范陽後,他在對朝廷的態度上,出現了很明顯的變化。朝廷使者來范陽的,他一概稱疾不迎,見面的時候也都是戒備森嚴。曾經有欽差大臣、給事中裴士淹到范陽,他拖了很久才召見,而且在宣讀聖旨的時候,居然就大模大樣坐著聽,完全沒有人臣之禮,裴士淹嚇得結結巴巴讀完聖旨就跑了。
不甘心失敗的楊國忠拼命收集證據,以至於擅自派人包圍了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把安祿山的親信多人逮捕,審訊後秘密殺害。又把搞無間道的吉溫給拿下。這些舉動無不刺激著安祿山。
在楊國忠做這些舉動的時候,玄宗並沒有禁止,雖然他安慰了一番安祿山,但安祿山還是覺得危險重重。畢竟楊國忠天天在皇帝身邊進言,所謂三人成虎,就是謊話說了一千遍也成真理了,何況他自己也真的是有不臣之心,有不臣之舉呢。既然逼到眼前,那就不如先下手為強!
可笑的是楊國忠在聽到安祿山起兵的消息後,居然異常興奮地說:“你看,我早說了吧,他要造反!”臨死而不悟,真是比牛二還牛二。
十、最初的一個月
楊國忠這麼興奮,自有他的道理:“現在造反的只是安祿山一個人,將士們都是不願意的。不過十天,他的頭就會被砍了傳到長安來。”
這話也有一定道理。畢竟大唐處於鼎盛時期,聖主名相(楊國忠肯定認為自己是名相),自然有最大的號召力。事實上,除了范陽軍區之外,河東和平盧都沒有跟從安祿山。
就連唐玄宗也點頭表示贊同楊國忠的意見,以為叛軍可以輕易擊潰。他們實在太輕敵了。
事實上,忠於唐朝的軍隊此時根本打不過叛軍。安祿山的軍隊中,真正核心的戰鬥力在他的那些非漢族軍隊——這些人對玄宗、對楊國忠可沒有什麼忠誠度可言。包藏禍心的安祿山早就有意識地準備了這一手。
史書上提到安祿山起兵,“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軍隊組成分為兩部分:“所部兵”和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遊牧部族。
“所部兵”,就是范陽節度使所管轄的軍隊。這批軍隊中的骨幹將士,多是追隨安祿山多年,其中蕃將還占據多數。就在這年,安祿山還用三十二個蕃將替換了漢將。底層將士即使有所不滿,也不至於譁變。
更重要的是還有大批的“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部族軍隊。這些軍隊的戰鬥力都非同小可,是安祿山叛軍中的精銳之師。其中同羅,乃是草原部族鐵勒的一支,驍勇善戰,本屬於阿布思所統領,後來被安祿山設計陷害後誘降,幾萬同羅騎兵加入,史書上說:“由是祿山精兵,天下莫及”,可見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隊伍。安祿山還特別從同羅以及奚、契丹降者中選拔精壯八千餘人,稱為“曳羅河”(壯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