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第六章 緣定三生(4)
無須多說也知道這些傳聞都不是出自於日本的新聞報導,日本媒體對於皇室成員有著尊敬或幾近虔誠的態度,完全不像在英國和歐洲的同行。身為日本國家新聞局京都分部局長的淺野說,在某種程度上,這反映出對記者工作分類精細的記者俱樂部,對於所報導的組織對象具有相當的義務。淺野喜歡教訓學生說:“政治記者多數是向顯要政客搖尾乞憐的奉承者。社會記者則是拿著筆的警察。京都所輸出的產品中,有百分之九十是新聞。”
經官方認證成為皇室記者俱樂部成員的300位記者,不只要承受宮內廳的壓力,自己還要有超乎尋常的自我審查制度。我在皇宮對面的豪華飯店裡,與一名記者俱樂部成員相約共進早晨的咖啡。這名穿著黑色西裝、年輕又認真的記者正等著今天的重大任務,拍攝清子內親王賞櫻的照片。我問他,如果他拿到了真正的皇室獨家新聞,例如證明德仁與雅子有試管嬰兒的明確證據,他會怎麼做。他說,會試著向本人確認是否屬實。那麼,如果無法得到任何響應呢?“我就不能報導,我不能破壞他們的幸福。”《愛爾蘭時報》駐日記者麥尼爾也曾在答應對方匿名的前提下,訪問另一位俱樂部成員,該成員說皇室記者受到更嚴格的限制,所報導的故事必須是“百分之一百二十”屬實。他解釋說:“如果在商業或社會新聞報導中,我出的錯就由我出面道歉,但如果我在皇室新聞中出了差錯,那報社負責人就必須出面致歉。”
俱樂部成員的基地位於皇宮宮內廳大樓三樓,多數時間都是在等待記者會或拍照的機會。只要從皇宮走露一點風聲或稍微違反規矩,他們馬上就會成為箭靶,或者更慘。聯合記者團仍無法忘懷某位攝影師的舉動,他在文仁親王的婚禮上拍了一張完美無害卻“未經批准”的照片(新娘梳理著額頭上掉下來的一撮捲髮),於是就被開除了。他們必須遵守好幾頁的行為準則規定,例如禁止走在皇宮走廊的紅地毯上,那是為天皇而設的“皇室之路”,其餘人等必須躡手躡腳地走在邊緣處。這是麥尼爾兩年前得以進入皇宮報導明仁天皇接待愛爾蘭總理艾亨(Bertie Ahern)時的發現:
接待我們的是一名超級討厭又自命不凡的官員,他似乎認為沒有必要對我們微笑或用一般正式的日式禮儀向我們打招呼,他抱怨我們沒有穿著正式服裝來覲見天皇,非常“無禮”。然後就斥責我不應走在前往會議廳的走廊中間,他說只有天皇可以走在中間,然後馬上把我趕到地毯邊緣,我們被告知只有90秒的時間可以拍照。進入會議廳後,不可發出聲響,結束後要立即離開。
而我個人與宮內廳的進一步接觸確實十分掃興。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通過電話和信件安排第一次會面,卻遭對方斷然拒絕。直到宮內廳滿意我的信用時,才有了第二次的會面。我抵達最近的二重橋前地鐵站,走過一排流浪漢,他們光腳睡在硬紙板上,鞋子則整齊地擺放在一旁。皇宮就在橫跨混濁、綠油油“內護城河”的橋頭不遠處。澳大利亞的游泳冠軍選手佛萊瑟(Dawn Fraser)在東京奧運期間,曾潛入護城河,拿了一把國旗作為紀念品,結果遭到國際禁賽的處分。而今天,只有一隻白色天鵝輕巧滑過水麵。
儘管是悶熱的夏日,我還是穿著正式襯衫、黑色西裝外套,並系上領帶。我想,根據麥尼爾的經驗,要獲准覲見宮內廳,這才是合適的服裝。我在管理員室領到有皇室桐花紋①的訪客證。一名守衛對我指了指一棟灰色陰暗的石頭建築,也就是皇室新聞人員的基地。我爬上三樓,走在有點陳舊的桃紅色地毯上,朝辦公室瞥視一下,在標準配備的政府家具及一袋袋飲料罐、筷子和紙盤中,發現了派對狂歡後的垃圾。
第六章 緣定三生(5)
三位謙虛的中年男子出來迎接我,都穿著舒適的開領襯衫,分別是灰衣人和白衣人。我試圖營造正式拜訪氛圍的嘗試完全失敗,自從我上次來東京之後,時髦的小泉純一郎首相發起了引人注目的運動,稱為“清涼商務( Cool-biz)”,主要是鼓勵東京受到嚴格規範的上班族可以吹著冷氣,穿著與季節更相襯的衣著,藉以保存更多精力,但此舉卻讓領帶製造商氣得跳腳。
經過相互鞠躬行禮與雙手交換名片之後,我詢問採訪皇太子夫婦的申請是否已經獲准。他們表示可能“有困難”——“不”的同義詞。我可以問問理由嗎?其中一人回答:“以前從來沒有先例。”我的請求有上傳給德仁和雅子知道嗎?他們沉默地相互對望。很明顯地,我根本尚未突破宮內廳的外部防護機制,那麼到這裡來又有什麼意義?
其中一人提議說:“也許我們可以提供照片給你的書使用。”這其實是宮內廳處理皇室相片的狡猾方式。新聞報社的照片每張要價日幣1萬至3萬元不等,但宮內廳提供給合格對象的官方照片一張只要日幣800元,而且他們的照片都呈現出古怪有趣、矯揉造作、“看看這些小鳥”的天真無邪。為了取得同意,我簽了兩份文件,一份日文、一份英文,嚴正聲明本書絕不會涉及任何無禮或詆毀的內容,幸好文件里並沒有明確定義這兩種行為。
照片終於抵達了,而宮內廳在我撰寫此書的過程中,也樂意地回答了不少問題。如果說他們沒有絲毫幫忙的話,就太過失禮了。然而,我所面對的是媒體辦公室的低階官員,而非麥尼爾和其他人所遇見的高傲首長。宮內廳不是個龐大的組織,但卻充滿派系鬥爭,有人希望逐漸將君主制度現代化,其他人則力保維持現狀。
無須多說也知道這些傳聞都不是出自於日本的新聞報導,日本媒體對於皇室成員有著尊敬或幾近虔誠的態度,完全不像在英國和歐洲的同行。身為日本國家新聞局京都分部局長的淺野說,在某種程度上,這反映出對記者工作分類精細的記者俱樂部,對於所報導的組織對象具有相當的義務。淺野喜歡教訓學生說:“政治記者多數是向顯要政客搖尾乞憐的奉承者。社會記者則是拿著筆的警察。京都所輸出的產品中,有百分之九十是新聞。”
經官方認證成為皇室記者俱樂部成員的300位記者,不只要承受宮內廳的壓力,自己還要有超乎尋常的自我審查制度。我在皇宮對面的豪華飯店裡,與一名記者俱樂部成員相約共進早晨的咖啡。這名穿著黑色西裝、年輕又認真的記者正等著今天的重大任務,拍攝清子內親王賞櫻的照片。我問他,如果他拿到了真正的皇室獨家新聞,例如證明德仁與雅子有試管嬰兒的明確證據,他會怎麼做。他說,會試著向本人確認是否屬實。那麼,如果無法得到任何響應呢?“我就不能報導,我不能破壞他們的幸福。”《愛爾蘭時報》駐日記者麥尼爾也曾在答應對方匿名的前提下,訪問另一位俱樂部成員,該成員說皇室記者受到更嚴格的限制,所報導的故事必須是“百分之一百二十”屬實。他解釋說:“如果在商業或社會新聞報導中,我出的錯就由我出面道歉,但如果我在皇室新聞中出了差錯,那報社負責人就必須出面致歉。”
俱樂部成員的基地位於皇宮宮內廳大樓三樓,多數時間都是在等待記者會或拍照的機會。只要從皇宮走露一點風聲或稍微違反規矩,他們馬上就會成為箭靶,或者更慘。聯合記者團仍無法忘懷某位攝影師的舉動,他在文仁親王的婚禮上拍了一張完美無害卻“未經批准”的照片(新娘梳理著額頭上掉下來的一撮捲髮),於是就被開除了。他們必須遵守好幾頁的行為準則規定,例如禁止走在皇宮走廊的紅地毯上,那是為天皇而設的“皇室之路”,其餘人等必須躡手躡腳地走在邊緣處。這是麥尼爾兩年前得以進入皇宮報導明仁天皇接待愛爾蘭總理艾亨(Bertie Ahern)時的發現:
接待我們的是一名超級討厭又自命不凡的官員,他似乎認為沒有必要對我們微笑或用一般正式的日式禮儀向我們打招呼,他抱怨我們沒有穿著正式服裝來覲見天皇,非常“無禮”。然後就斥責我不應走在前往會議廳的走廊中間,他說只有天皇可以走在中間,然後馬上把我趕到地毯邊緣,我們被告知只有90秒的時間可以拍照。進入會議廳後,不可發出聲響,結束後要立即離開。
而我個人與宮內廳的進一步接觸確實十分掃興。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通過電話和信件安排第一次會面,卻遭對方斷然拒絕。直到宮內廳滿意我的信用時,才有了第二次的會面。我抵達最近的二重橋前地鐵站,走過一排流浪漢,他們光腳睡在硬紙板上,鞋子則整齊地擺放在一旁。皇宮就在橫跨混濁、綠油油“內護城河”的橋頭不遠處。澳大利亞的游泳冠軍選手佛萊瑟(Dawn Fraser)在東京奧運期間,曾潛入護城河,拿了一把國旗作為紀念品,結果遭到國際禁賽的處分。而今天,只有一隻白色天鵝輕巧滑過水麵。
儘管是悶熱的夏日,我還是穿著正式襯衫、黑色西裝外套,並系上領帶。我想,根據麥尼爾的經驗,要獲准覲見宮內廳,這才是合適的服裝。我在管理員室領到有皇室桐花紋①的訪客證。一名守衛對我指了指一棟灰色陰暗的石頭建築,也就是皇室新聞人員的基地。我爬上三樓,走在有點陳舊的桃紅色地毯上,朝辦公室瞥視一下,在標準配備的政府家具及一袋袋飲料罐、筷子和紙盤中,發現了派對狂歡後的垃圾。
第六章 緣定三生(5)
三位謙虛的中年男子出來迎接我,都穿著舒適的開領襯衫,分別是灰衣人和白衣人。我試圖營造正式拜訪氛圍的嘗試完全失敗,自從我上次來東京之後,時髦的小泉純一郎首相發起了引人注目的運動,稱為“清涼商務( Cool-biz)”,主要是鼓勵東京受到嚴格規範的上班族可以吹著冷氣,穿著與季節更相襯的衣著,藉以保存更多精力,但此舉卻讓領帶製造商氣得跳腳。
經過相互鞠躬行禮與雙手交換名片之後,我詢問採訪皇太子夫婦的申請是否已經獲准。他們表示可能“有困難”——“不”的同義詞。我可以問問理由嗎?其中一人回答:“以前從來沒有先例。”我的請求有上傳給德仁和雅子知道嗎?他們沉默地相互對望。很明顯地,我根本尚未突破宮內廳的外部防護機制,那麼到這裡來又有什麼意義?
其中一人提議說:“也許我們可以提供照片給你的書使用。”這其實是宮內廳處理皇室相片的狡猾方式。新聞報社的照片每張要價日幣1萬至3萬元不等,但宮內廳提供給合格對象的官方照片一張只要日幣800元,而且他們的照片都呈現出古怪有趣、矯揉造作、“看看這些小鳥”的天真無邪。為了取得同意,我簽了兩份文件,一份日文、一份英文,嚴正聲明本書絕不會涉及任何無禮或詆毀的內容,幸好文件里並沒有明確定義這兩種行為。
照片終於抵達了,而宮內廳在我撰寫此書的過程中,也樂意地回答了不少問題。如果說他們沒有絲毫幫忙的話,就太過失禮了。然而,我所面對的是媒體辦公室的低階官員,而非麥尼爾和其他人所遇見的高傲首長。宮內廳不是個龐大的組織,但卻充滿派系鬥爭,有人希望逐漸將君主制度現代化,其他人則力保維持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