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在著手探討論文內容之前,我想先指出幾點值得一提的事。首先,這篇論文的研究地點是在東京和麻薩諸塞州的劍橋。雅子曾表示這項研究補助來自於政府投資的研究機構——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Jap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和哈佛的國際事務中心,而雅子假日期間的研究工作也另有每小時美金6塊錢的微薄津貼,她並沒有拿到特別巨額的補貼。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她甚至在論文中感謝了幾位非常有權勢之人的幫助: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Federation of Economic Organisations)會長中澤和夫、東京銀行(Bank of Tokyo)經濟研究組經理麻乃寺彥,以及當時的日本國際金融中心、現在財務省人稱“日元先生”、外國媒體寵兒的榊原英資。
我詢問了她的論文指導教授、經濟學教授薩克斯,認為雅子是否可以憑藉父親的關係,進而獲得他人無法得到的優勢,也就是通過日本高層官員收集數據以及其他學生願意不顧一切爭取的高層人士“指導”。他圓滑又似是而非地回答:“哈佛的特色之一就是提供天資聰穎的大學生尋求高層人士指點迷津的管道??而哈佛巧妙的一點是,如果你是非常聰明又有抱負的學生,你就會尋求他人的幫忙。”
這篇論文對於日本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快速增加的貿易逆差,提出了相當冷門的觀點。八十年代初期,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480億元,而外交方面的壓力也不斷迫使日本開放封閉的卡特爾市場①,特別是針對農業、計算機晶片、金融服務和相關職業等,以改善當時不平衡的狀態。
雅子的論文指出龐大的貿易順差並不能怪罪於日本的非關稅壁壘①,而是七十年代兩次石油衝擊所造成的結果。石油價格急劇上漲放緩了日本的能源進口,造成日幣貶值。於是,日本製造商“自然而然”尋求海外市場的發展,進一步促使出口業蓬勃茁壯。文中有很多令人拍案叫絕的經濟計量學方程式作為論點基礎。以上,雅子的論點證明完畢。前述提及的贊助人錢的確花得很值得。我的工作不是去指出論點裡的缺陷,雖然查查看2005年石油衝擊過後,是否真如雅子預測般地造成另一波貿易危機,你會發現實際結果十分有趣,然而她的論點只要能說服薩克斯教授即可。
《紐約時報》形容薩克斯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事實上,他才比雅子大10歲,他29歲即當上哈佛的全職教授。他目前(或曾經)擔任一連串以字母縮寫為名的國際機構之顧問,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和世界銀行等,致力於發起全球運動,試圖通過援助和貿易終結第三世界的貧困,為此,他曾和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s)與U2合唱團的波諾(Bono)一同出訪非洲。
2005年,我曾和薩克斯閒聊了一會兒,他當時在澳大利亞的羅伊研究所宣傳新書《終結貧窮( The End of Poverty)》。他還清楚記得雅子,形容她是“非常聰明、努力、有抱負的女性。我相信她正一步步向日本外務省的目標邁進”。
薩克斯指出:“我對於她的自信、興趣、投入和繼續攻讀研究所的決心,印象十分深刻。在成為皇太子妃之前,我就十分看好她會是崛起的明日之星。”至於她的論文,他說:“對於像日本這樣的經濟體該如何針對上漲的油價進行政策調整,她提出了研究的基本框架??我認為就大學生來說,是一篇非常精采、思路清晰的畢業論文。”
第四章 明日之星(9)
日本的傳記家必定忙著記錄1985年夏天,雅子以“成績優異”的評等畢業了。對於不熟悉美國大學制度的人來說,或許會認為這個成績代表雅子大概是愛因斯坦的化身,事實上,哈佛大部分學生都以不錯的成績畢業,八十年代就有起關於“成績膨脹風”的醜聞事件,幾乎百分之八十的學生畢業成績都是十分優秀。畢業論文可能獲得最高的成績是“最優等”,八十年代約有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學生拿到這個成績;獲得第二等的成績“成績優異”則約有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學生;最後就是丟臉的“優等”。因此,我們可以說雅子的排名是同年級畢業生的前百分之五十,或許有到前三分之一。這種說法不是要貶低她的成就,畢竟哈佛大學經濟系的畢業生到哪都可以找到工作,然而,從現在開始,雅子卻必須承受不公平的的過分期待。
憑藉哈佛學歷,加上流利的英語和法語,以及一般的德語、俄語和西班牙語等語言能力,雅子可以和其他日本人做一樣的事:在美國或歐洲取得高薪的職位、嫁給外國人、在家人的允許範圍內偶爾回到令人窒息、唯唯諾諾的日本社會。這種人被挖苦地稱為“香蕉”——外表是黃種人,內心卻是白人靈魂。然而,即使雅子大半輩子在國外生活,但她的父母卻深深灌輸她日本的價值觀,因而造就朋友口中的“另一個雅子”。美國的主要銀行、會計公司和金融機構紛紛在校園裡設立攤位,招聘人員在秋天試著物色大有可為的畢業生。不過,雅子無視於大筆的鈔票和勸說,一概拒絕了。母親優美子告訴朋友,有人捧著比身為資深外交官父親的底薪還要多的錢,請雅子去上班,甚至還開玩笑地說:“我們全家可以過著很安逸的生活了。”雅子決定回“家”。她再次打包行囊,準備回到有著血緣關係卻又一知半解的祖國,她嘆氣道:“如果我留在美國,就會像個失根的浮萍。”
我詢問了她的論文指導教授、經濟學教授薩克斯,認為雅子是否可以憑藉父親的關係,進而獲得他人無法得到的優勢,也就是通過日本高層官員收集數據以及其他學生願意不顧一切爭取的高層人士“指導”。他圓滑又似是而非地回答:“哈佛的特色之一就是提供天資聰穎的大學生尋求高層人士指點迷津的管道??而哈佛巧妙的一點是,如果你是非常聰明又有抱負的學生,你就會尋求他人的幫忙。”
這篇論文對於日本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快速增加的貿易逆差,提出了相當冷門的觀點。八十年代初期,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480億元,而外交方面的壓力也不斷迫使日本開放封閉的卡特爾市場①,特別是針對農業、計算機晶片、金融服務和相關職業等,以改善當時不平衡的狀態。
雅子的論文指出龐大的貿易順差並不能怪罪於日本的非關稅壁壘①,而是七十年代兩次石油衝擊所造成的結果。石油價格急劇上漲放緩了日本的能源進口,造成日幣貶值。於是,日本製造商“自然而然”尋求海外市場的發展,進一步促使出口業蓬勃茁壯。文中有很多令人拍案叫絕的經濟計量學方程式作為論點基礎。以上,雅子的論點證明完畢。前述提及的贊助人錢的確花得很值得。我的工作不是去指出論點裡的缺陷,雖然查查看2005年石油衝擊過後,是否真如雅子預測般地造成另一波貿易危機,你會發現實際結果十分有趣,然而她的論點只要能說服薩克斯教授即可。
《紐約時報》形容薩克斯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事實上,他才比雅子大10歲,他29歲即當上哈佛的全職教授。他目前(或曾經)擔任一連串以字母縮寫為名的國際機構之顧問,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和世界銀行等,致力於發起全球運動,試圖通過援助和貿易終結第三世界的貧困,為此,他曾和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s)與U2合唱團的波諾(Bono)一同出訪非洲。
2005年,我曾和薩克斯閒聊了一會兒,他當時在澳大利亞的羅伊研究所宣傳新書《終結貧窮( The End of Poverty)》。他還清楚記得雅子,形容她是“非常聰明、努力、有抱負的女性。我相信她正一步步向日本外務省的目標邁進”。
薩克斯指出:“我對於她的自信、興趣、投入和繼續攻讀研究所的決心,印象十分深刻。在成為皇太子妃之前,我就十分看好她會是崛起的明日之星。”至於她的論文,他說:“對於像日本這樣的經濟體該如何針對上漲的油價進行政策調整,她提出了研究的基本框架??我認為就大學生來說,是一篇非常精采、思路清晰的畢業論文。”
第四章 明日之星(9)
日本的傳記家必定忙著記錄1985年夏天,雅子以“成績優異”的評等畢業了。對於不熟悉美國大學制度的人來說,或許會認為這個成績代表雅子大概是愛因斯坦的化身,事實上,哈佛大部分學生都以不錯的成績畢業,八十年代就有起關於“成績膨脹風”的醜聞事件,幾乎百分之八十的學生畢業成績都是十分優秀。畢業論文可能獲得最高的成績是“最優等”,八十年代約有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學生拿到這個成績;獲得第二等的成績“成績優異”則約有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學生;最後就是丟臉的“優等”。因此,我們可以說雅子的排名是同年級畢業生的前百分之五十,或許有到前三分之一。這種說法不是要貶低她的成就,畢竟哈佛大學經濟系的畢業生到哪都可以找到工作,然而,從現在開始,雅子卻必須承受不公平的的過分期待。
憑藉哈佛學歷,加上流利的英語和法語,以及一般的德語、俄語和西班牙語等語言能力,雅子可以和其他日本人做一樣的事:在美國或歐洲取得高薪的職位、嫁給外國人、在家人的允許範圍內偶爾回到令人窒息、唯唯諾諾的日本社會。這種人被挖苦地稱為“香蕉”——外表是黃種人,內心卻是白人靈魂。然而,即使雅子大半輩子在國外生活,但她的父母卻深深灌輸她日本的價值觀,因而造就朋友口中的“另一個雅子”。美國的主要銀行、會計公司和金融機構紛紛在校園裡設立攤位,招聘人員在秋天試著物色大有可為的畢業生。不過,雅子無視於大筆的鈔票和勸說,一概拒絕了。母親優美子告訴朋友,有人捧著比身為資深外交官父親的底薪還要多的錢,請雅子去上班,甚至還開玩笑地說:“我們全家可以過著很安逸的生活了。”雅子決定回“家”。她再次打包行囊,準備回到有著血緣關係卻又一知半解的祖國,她嘆氣道:“如果我留在美國,就會像個失根的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