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因此,可以肯定在文講所的教學工作當中,也存在著丁玲反黨文藝路線與黨的文藝路線的分歧。在實際執行過程中,(1)凡見於書面的工作方案、課程計劃,以至課堂教學、政治運動,大體應該是按著黨的方針路線辦事的。其中可能有偏差,但基本上不會公然反黨反社會主義,這可以肯定。(2)可是在政治生活當中,在思想領導方面,從創作輔導,到日常活動,丁玲那一套反黨反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是起著影響,有時甚至占著主導地位。KZ同志說:“過去講習所的確象12年前日本廣島的空氣中瀰漫著原子毒菌一樣,瀰漫著丁玲的‘一本書主義’文藝路線”;又說:“在講習所不止提倡驕傲,並且是培養驕傲、培養唯我獨尊的情緒。”又說:“極力培養對丁玲的個人崇拜。”KZ同志概括說:“陸定一同志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培養出資產階級作家,丁玲在過去講習所所貫徹的路線,就是無孔不入的培養資產階級作家的路線,培養反黨的作家的路線。”我覺得這種分析批判是公正的、合乎實際情況的。
因此學好了還是學壞了?這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籠統回答。
第三十五章(7)
如果說統統學壞了,只學到一些壞東西,是否定了黨通過文研所文講所培養青年的成績,是不正確的;但如果只看到成績,不正視錯誤,那同樣是沒有提高認識,沒有和反黨思想劃清界限的表現,這種表現本身就證明中毒之深。有人曾把這種毒比作料面、比作鴉片,那麼前年黨組擴大會議沒有把我們喚醒,仍在麻醉中,現在出了一頭大旱,應該猛醒了,再不能麻醉下去了。
其次,我想說明:二期以後,直到三期、四期,丁玲的領導是長期存在的。康濯同志把它比作廣島上空的原子細菌,這個原子彈如果說是在第一期爆炸的,那麼在第二期的天空中仍然瀰漫著死灰;第三期第四期,也沒有做過消毒工作,雖然在第三期開辦以前,作協黨組擴大會曾揭發丁陳反黨聯盟的問題,但一則由於揭發的不徹底;二則由於還只限於黨內,丁玲在文講所的幹部與學員當中,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的,更主要的,當然還是由於在這一時期負責工作的同志,由我和徐剛同志,對丁陳反黨集團的認識上都有很大偏差,因而在思想上、政治上都不能與丁玲劃清界限。從這一方面檢查,我們在教學中貫徹文學的黨性原則是非常不夠的,是有錯誤的。萬半皆下品。唯有創作高的思想,“一本書主義”、“驕傲”、“工作與創作的矛盾”……這些問題,都仍然存在。這就是為什麼徐剛同志能夠同許多畢業學員,串通起來為丁玲翻案。而他這種思想情緒,在文講所受不到批評。我個人有責任,文講所的整個空氣也是適宜生長這種思想情緒的。
當然,也應該實事求是地說明:近三年以來,對丁玲的個人崇拜的氣氛是大大降低了。這仍然還是受了前年黨組擴大會議教育的結果。至於對李又然,三年以來還是作過一些鬥爭,他那一套腐朽的資產階級思想作風,在第三期第四期學員中可以說沒有任何影響,在第二期學員當中,據我看也沒有多大影響,追隨過他的大約只有第一期少數學員(如胡昭、張德裕、劉蕊華、湯浩、……等)人數不會超過半打。在幹部當中,肅反運動以前,個別同志還被他迷惑著,認為他有學問、講友情;肅反以後他這一套也完全破產了。
在三、四期工作中,當然還有許多別的偏差和錯誤,是另一種性質,在這裡不提了。
(三)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有一個問題:培養青年作家的工作應該怎樣做?
這不是一般的教育工作,甚至不是一般的文學教育工作,而是培養青年作家的工作。由於作家勞動條件的特殊性以及所處社會地位的特殊性,培養這種專業人才,是不能用一般教育工作的方式,甚至不能用一般的文學教育工作的方式的。一般的文學教育工作,當然應該放在一般學校里去進行,甚至在文藝幹部(如編輯、文藝工作者)的提高,也應該交給正規學校去附設訓練班,這樣在人力物力上都經濟的多,也輕而易舉。至於青年作家,這問題就複雜的多了。
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集中一批從生活中湧現出來的青年作者,讀一些書,提高提高,如果不遇上反黨野心家,應該說利多弊少,不一定沒有好處。比如由長期戰爭環境轉入和平生活,象1950年前後,可能客觀上又辦一個這類學校的需要。
但是,不顧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川流不息,一期復一期,這麼搞下去,就有一個問題值得考慮:什麼人來學習?叫他們學習什麼?
有的青年作者,剛寫了一兩篇比較好的作品,就調離工作崗位,進行專業訓練,學上一年半載,就一心作“專業”作家,在深入不到生活中去,即使走上工作崗位,也是身在山林,心存魏闕,這樣不免引導他們從此脫離了群眾的生活與鬥爭,作品越寫越空洞,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名利觀念越來越嚴重,結果是走上死路一條。這不是名曰愛之,實則害之嗎?
再者,這種從生活中湧現出來的青年作者,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他們已經受到比較完整的教育,有了一般的文化知識,在到象我們這種訓練班來學習,大約是不必要的了;如果沒有念過書,或者只是小學生、初中生,那麼,他雖然有創作才華,但要想成長起來,還是應該提高一般文化知識,專業學習文學,電線桿子,頂多一丈多高,也不見得是好辦法。所以,對於這些青年,如何進行培養,不只是不能使之脫離生活、——脫離生活很容易,回到生活就困難;就是單從學習方面著眼,也不能只搞專業,甚至加上政治教育,也不夠。必須考慮他們的文化知識的需要。這些都不是我們現在這一套辦法能夠解決得了的任務。
因此學好了還是學壞了?這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籠統回答。
第三十五章(7)
如果說統統學壞了,只學到一些壞東西,是否定了黨通過文研所文講所培養青年的成績,是不正確的;但如果只看到成績,不正視錯誤,那同樣是沒有提高認識,沒有和反黨思想劃清界限的表現,這種表現本身就證明中毒之深。有人曾把這種毒比作料面、比作鴉片,那麼前年黨組擴大會議沒有把我們喚醒,仍在麻醉中,現在出了一頭大旱,應該猛醒了,再不能麻醉下去了。
其次,我想說明:二期以後,直到三期、四期,丁玲的領導是長期存在的。康濯同志把它比作廣島上空的原子細菌,這個原子彈如果說是在第一期爆炸的,那麼在第二期的天空中仍然瀰漫著死灰;第三期第四期,也沒有做過消毒工作,雖然在第三期開辦以前,作協黨組擴大會曾揭發丁陳反黨聯盟的問題,但一則由於揭發的不徹底;二則由於還只限於黨內,丁玲在文講所的幹部與學員當中,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的,更主要的,當然還是由於在這一時期負責工作的同志,由我和徐剛同志,對丁陳反黨集團的認識上都有很大偏差,因而在思想上、政治上都不能與丁玲劃清界限。從這一方面檢查,我們在教學中貫徹文學的黨性原則是非常不夠的,是有錯誤的。萬半皆下品。唯有創作高的思想,“一本書主義”、“驕傲”、“工作與創作的矛盾”……這些問題,都仍然存在。這就是為什麼徐剛同志能夠同許多畢業學員,串通起來為丁玲翻案。而他這種思想情緒,在文講所受不到批評。我個人有責任,文講所的整個空氣也是適宜生長這種思想情緒的。
當然,也應該實事求是地說明:近三年以來,對丁玲的個人崇拜的氣氛是大大降低了。這仍然還是受了前年黨組擴大會議教育的結果。至於對李又然,三年以來還是作過一些鬥爭,他那一套腐朽的資產階級思想作風,在第三期第四期學員中可以說沒有任何影響,在第二期學員當中,據我看也沒有多大影響,追隨過他的大約只有第一期少數學員(如胡昭、張德裕、劉蕊華、湯浩、……等)人數不會超過半打。在幹部當中,肅反運動以前,個別同志還被他迷惑著,認為他有學問、講友情;肅反以後他這一套也完全破產了。
在三、四期工作中,當然還有許多別的偏差和錯誤,是另一種性質,在這裡不提了。
(三)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有一個問題:培養青年作家的工作應該怎樣做?
這不是一般的教育工作,甚至不是一般的文學教育工作,而是培養青年作家的工作。由於作家勞動條件的特殊性以及所處社會地位的特殊性,培養這種專業人才,是不能用一般教育工作的方式,甚至不能用一般的文學教育工作的方式的。一般的文學教育工作,當然應該放在一般學校里去進行,甚至在文藝幹部(如編輯、文藝工作者)的提高,也應該交給正規學校去附設訓練班,這樣在人力物力上都經濟的多,也輕而易舉。至於青年作家,這問題就複雜的多了。
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集中一批從生活中湧現出來的青年作者,讀一些書,提高提高,如果不遇上反黨野心家,應該說利多弊少,不一定沒有好處。比如由長期戰爭環境轉入和平生活,象1950年前後,可能客觀上又辦一個這類學校的需要。
但是,不顧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川流不息,一期復一期,這麼搞下去,就有一個問題值得考慮:什麼人來學習?叫他們學習什麼?
有的青年作者,剛寫了一兩篇比較好的作品,就調離工作崗位,進行專業訓練,學上一年半載,就一心作“專業”作家,在深入不到生活中去,即使走上工作崗位,也是身在山林,心存魏闕,這樣不免引導他們從此脫離了群眾的生活與鬥爭,作品越寫越空洞,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名利觀念越來越嚴重,結果是走上死路一條。這不是名曰愛之,實則害之嗎?
再者,這種從生活中湧現出來的青年作者,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他們已經受到比較完整的教育,有了一般的文化知識,在到象我們這種訓練班來學習,大約是不必要的了;如果沒有念過書,或者只是小學生、初中生,那麼,他雖然有創作才華,但要想成長起來,還是應該提高一般文化知識,專業學習文學,電線桿子,頂多一丈多高,也不見得是好辦法。所以,對於這些青年,如何進行培養,不只是不能使之脫離生活、——脫離生活很容易,回到生活就困難;就是單從學習方面著眼,也不能只搞專業,甚至加上政治教育,也不夠。必須考慮他們的文化知識的需要。這些都不是我們現在這一套辦法能夠解決得了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