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胡宗南率部於1938年5月24日到達鄭州,除留下一個團任鄭州衛戍,主力迅速開赴開封以東興隆集一線。胡宗南除指揮第一軍外,還有配屬的第三十六師蔣伏生部。蔣伏生曾與胡宗南在1924年2月一道從上海乘日本海輪“嵩山丸”號去廣州,又一道被錄取成為黃埔軍校一期生。
豫東迎戰土肥原師團(4)
1938年5月25日晨,胡宗南根據薛岳的命令,率部向曲興集、羅王寨進攻。這裡是日軍的核心陣地,防守堅固,火力猛烈。胡部血戰數日,占領外圍何集、段寨、譚寨、郭李莊各據點,在28日凌晨終於攻占羅王寨。在這前一天,5月27日,宋希濂部攻占收復了蘭封城。日軍向曲興集、三義寨退去,頑強防守。胡宗南指揮所部,冒著敵機轟炸與猛烈炮火,在5月28日分三路向曲興集進攻:以第七十八師為右翼,進至青龍集;以第三十六師為中路,正面進攻曲興集;以第一師為左翼,迂迴歐潭。三路激戰終日。日軍竟施放毒氣。胡部官兵不顧傷亡,終於突入曲興集。但進攻三義寨之友軍俞濟時部雖經激戰卻始終不得進展。正在兩軍膠著激戰之時,5月29日黃杰部失守歸德。從徐州西進之日軍第十六師團迅速向蘭封推進,使在豫東作戰的中國軍隊陷入腹背受敵的危境。胡宗南部與各友軍被迫轉為守勢。
豫東蘭封會戰失敗。當時,被壓迫圍困於黃河岸邊的土肥原師團,經多日激戰,傷亡嚴重,後方補給線又被截斷,物資補給全賴空投,除飛機助戰外,始終並無增援部隊。中國方面參戰部隊多為國民政府軍精銳主力,有十三個師近15萬人,從5月21日開始,到5月29日,圍攻敵人達九日,結果竟未能“圍殲”土肥原師團2萬餘人,“在戰史上亦為一千古笑柄。”《蔣介石致程潛函》(1938年5月28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究其原因,除日軍有強大空軍支援,土肥原師團戰鬥力特強外,最重要的還是如蔣介石所訓斥的,中國參戰各部隊的指揮官多“指揮無方,行動復懦,以致士氣不振,畏縮不前”,“各軍師旅團長等此次作戰奮勇爭先者極居少數,大都缺乏勇氣,鮮自振作,遂自戰局遷延。”《蔣介石手令》(1938年5月27日,5月30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蔣介石所斥責的“指揮無方,行動復懦”的指揮官,自然包括失守蘭封的桂永清、失守歸德的黃杰,此兩人在這次戰役後都被蔣介石撤職查辦;更包括擅自退出蘭封城的第八十八師師長龍慕韓,此人在戰役後被蔣介石下令槍斃;以上三人都是胡宗南的黃埔同學,是黃埔系的骨幹分子。
那麼,胡宗南是屬於哪一種指揮官呢?看來蔣介石是把他放在少數“作戰奮勇爭先者”之列的,因為在這次戰役後,胡宗南與第六十一師師長鍾松獲得蔣介石頒發的干城甲種獎章。《胡上將宗南年譜》,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9輯,(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93頁。
豫東迎戰土肥原師團(5)
商震
蘭封會戰後,日軍第十六師團、第十師團與第十四師團等部隊分路向河南中部迅速推進,企圖攻占蘭封、開封與鄭州,截斷平漢線。形勢對中國軍隊越來越不利。1938年6月2日,第一戰區前敵總司令薛岳下達命令:“避免與西犯之敵決戰,並保持爾後機動力之目的”,決定以商震、孫桐萱等部擔任掩護,“主力宋希濂軍、胡宗南軍團、李漢魂軍、桂永清軍、黃杰軍、俞濟時軍分向禹縣、郟縣、氾水、鞏縣、密縣、洛陽、襄城、葉縣、沁陽轉移”《薛岳命令》(1938年6月2日),國民政府軍委會軍令部戰史會檔案,藏(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撤向平漢線以西地區。
胡宗南奉命率領所部第十七軍團及歸其指揮的桂永清第二十七軍、蔣伏生第三十六師等部,於6月7日退至孫閣、滎陽南北一線,占領既設陣地。
在胡宗南等部向平漢線以西地區撤退後,日軍迅速西進,於6月4日重新占領蘭封,6月6日占領開封,6月7日占領中牟、尉氏,進逼鄭州;其中有一支日軍快速部隊迂迴穿插到鄭州以南的新鄭一線,截斷了平漢鐵路。鄭州即將陷入日軍的四面包圍之中,形勢萬分危急。國民政府軍委會為阻止日軍西進,確保平漢線鄭州南段安全,贏得時間部署武漢保衛戰,乃秘密指示第一戰區蔣在珍的新八師在6月4日至9日間,於鄭州之東,兩次決開黃河南岸大堤。當時,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派胡宗南擔任決堤的監督指揮工作。後胡部調歸陝西,改由商震負責。”晏勛甫(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記豫東戰役及黃河決堤》,刊(北京)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54輯,第175頁。
黃河掘堤後,“橫決的河流,淹及豫省東南大平原的中牟、尉氏、扶溝各縣以及皖、蘇兩省的一部分地區,使日軍的車輛、戰車、重武器等類陷入泥淖,進退維谷。”(日)古屋奎二主筆:《蔣介石秘錄》第4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0~91頁。日軍被迫“放棄了自中原南侵武漢的意圖,而改取東側陸路及溯江西上的進攻途徑。不過,如由安徽陸路進軍則非得穿越鄂、豫、皖邊界的大別山區不可。”同上。
豫東迎戰土肥原師團(4)
1938年5月25日晨,胡宗南根據薛岳的命令,率部向曲興集、羅王寨進攻。這裡是日軍的核心陣地,防守堅固,火力猛烈。胡部血戰數日,占領外圍何集、段寨、譚寨、郭李莊各據點,在28日凌晨終於攻占羅王寨。在這前一天,5月27日,宋希濂部攻占收復了蘭封城。日軍向曲興集、三義寨退去,頑強防守。胡宗南指揮所部,冒著敵機轟炸與猛烈炮火,在5月28日分三路向曲興集進攻:以第七十八師為右翼,進至青龍集;以第三十六師為中路,正面進攻曲興集;以第一師為左翼,迂迴歐潭。三路激戰終日。日軍竟施放毒氣。胡部官兵不顧傷亡,終於突入曲興集。但進攻三義寨之友軍俞濟時部雖經激戰卻始終不得進展。正在兩軍膠著激戰之時,5月29日黃杰部失守歸德。從徐州西進之日軍第十六師團迅速向蘭封推進,使在豫東作戰的中國軍隊陷入腹背受敵的危境。胡宗南部與各友軍被迫轉為守勢。
豫東蘭封會戰失敗。當時,被壓迫圍困於黃河岸邊的土肥原師團,經多日激戰,傷亡嚴重,後方補給線又被截斷,物資補給全賴空投,除飛機助戰外,始終並無增援部隊。中國方面參戰部隊多為國民政府軍精銳主力,有十三個師近15萬人,從5月21日開始,到5月29日,圍攻敵人達九日,結果竟未能“圍殲”土肥原師團2萬餘人,“在戰史上亦為一千古笑柄。”《蔣介石致程潛函》(1938年5月28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究其原因,除日軍有強大空軍支援,土肥原師團戰鬥力特強外,最重要的還是如蔣介石所訓斥的,中國參戰各部隊的指揮官多“指揮無方,行動復懦,以致士氣不振,畏縮不前”,“各軍師旅團長等此次作戰奮勇爭先者極居少數,大都缺乏勇氣,鮮自振作,遂自戰局遷延。”《蔣介石手令》(1938年5月27日,5月30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蔣介石所斥責的“指揮無方,行動復懦”的指揮官,自然包括失守蘭封的桂永清、失守歸德的黃杰,此兩人在這次戰役後都被蔣介石撤職查辦;更包括擅自退出蘭封城的第八十八師師長龍慕韓,此人在戰役後被蔣介石下令槍斃;以上三人都是胡宗南的黃埔同學,是黃埔系的骨幹分子。
那麼,胡宗南是屬於哪一種指揮官呢?看來蔣介石是把他放在少數“作戰奮勇爭先者”之列的,因為在這次戰役後,胡宗南與第六十一師師長鍾松獲得蔣介石頒發的干城甲種獎章。《胡上將宗南年譜》,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9輯,(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93頁。
豫東迎戰土肥原師團(5)
商震
蘭封會戰後,日軍第十六師團、第十師團與第十四師團等部隊分路向河南中部迅速推進,企圖攻占蘭封、開封與鄭州,截斷平漢線。形勢對中國軍隊越來越不利。1938年6月2日,第一戰區前敵總司令薛岳下達命令:“避免與西犯之敵決戰,並保持爾後機動力之目的”,決定以商震、孫桐萱等部擔任掩護,“主力宋希濂軍、胡宗南軍團、李漢魂軍、桂永清軍、黃杰軍、俞濟時軍分向禹縣、郟縣、氾水、鞏縣、密縣、洛陽、襄城、葉縣、沁陽轉移”《薛岳命令》(1938年6月2日),國民政府軍委會軍令部戰史會檔案,藏(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撤向平漢線以西地區。
胡宗南奉命率領所部第十七軍團及歸其指揮的桂永清第二十七軍、蔣伏生第三十六師等部,於6月7日退至孫閣、滎陽南北一線,占領既設陣地。
在胡宗南等部向平漢線以西地區撤退後,日軍迅速西進,於6月4日重新占領蘭封,6月6日占領開封,6月7日占領中牟、尉氏,進逼鄭州;其中有一支日軍快速部隊迂迴穿插到鄭州以南的新鄭一線,截斷了平漢鐵路。鄭州即將陷入日軍的四面包圍之中,形勢萬分危急。國民政府軍委會為阻止日軍西進,確保平漢線鄭州南段安全,贏得時間部署武漢保衛戰,乃秘密指示第一戰區蔣在珍的新八師在6月4日至9日間,於鄭州之東,兩次決開黃河南岸大堤。當時,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派胡宗南擔任決堤的監督指揮工作。後胡部調歸陝西,改由商震負責。”晏勛甫(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記豫東戰役及黃河決堤》,刊(北京)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54輯,第175頁。
黃河掘堤後,“橫決的河流,淹及豫省東南大平原的中牟、尉氏、扶溝各縣以及皖、蘇兩省的一部分地區,使日軍的車輛、戰車、重武器等類陷入泥淖,進退維谷。”(日)古屋奎二主筆:《蔣介石秘錄》第4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0~91頁。日軍被迫“放棄了自中原南侵武漢的意圖,而改取東側陸路及溯江西上的進攻途徑。不過,如由安徽陸路進軍則非得穿越鄂、豫、皖邊界的大別山區不可。”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