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宋子文的建議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能實現。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次重大政治事件中,胡宗南在全國政局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他成了被國內幾種政治力量都看重的人物,成了中央政府軍政部長的人選。他已從軍事進入政治,成為一顆政治地位不斷上升、政治影響不斷擴大的新星。

  在西安事變中的“主和派”(6)

  西安事變終於和平解決。1936年12月25日蔣介石由張學良親自護送回南京。

  蔣介石與西安事變中的隨行人員合影。

  但蔣介石回到南京後,形勢變化。蔣介石一方面扣留了張學良,於12月31日將其送交高等軍事法庭會審;另一方面不僅不從陝甘地區撤出胡宗南等中央軍,反而在1937年1月初,集中了近四十個師的中央軍部隊向西安進逼,企圖以“政治為主,軍事為從”的策略解決西北問題。蔣介石任命顧祝同為軍事委員會西安行營主任,代表他指揮五個集團軍圍攻西安:第一集團軍以顧祝同兼任總司令,集中於西安以東華陰、華縣一線;第四集團軍以陳誠任總司令,部署在渭河以北;第五集團軍以衛立煌任總司令,部署在陝南商、洛方面;第二、三集團軍分別以蔣鼎文、朱紹良為總司令,部署在西安以西,威脅在甘肅的東北軍,並從西面向西安進逼。--形成了從東、北、南、西四面包圍進逼西安的軍事態勢。

  胡宗南的第一軍隸屬於朱紹良的第三集團軍,奉令從甘肅東部向陝西關中推進。不久,因1937年2月2日西安東北軍發生內訌,形成二二事件,顧祝同直接指揮的東路中央軍於1937年2月8日得以進駐西安。楊虎城部被迫移往三原。東北軍各部則陸續被調往豫、皖兩省縮編。胡宗南率第一軍從寶雞入駐鳳翔。這時,從潼關到寶雞的隴海鐵路沿線關中地區全部被中央軍控制。

  移駐徐海,對日備戰(1)

  移駐徐海,對日備戰

  1937年2月西安事變解決後,胡宗南率所部第一軍從關中回駐隴東,分駐平涼、涇川、靜寧各縣,一方面籌集糧草,一方面對軍隊作短期訓練。

  1937年4月,因日本侵華加劇,中日關係日趨緊張,胡部奉命東移徐州、海州(今連雲港)一帶,守備蘇北海防與徐州戰略要點,接替原駐徐州的第二師鄭洞國部與駐海州的稅警總團黃杰部;同時武裝監視從陝甘東移進駐豫、皖、蘇一帶的東北軍進行整軍縮編。

  1937年4月27日,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決定:在開封設立“豫、皖、蘇軍事整理委員會”,以劉峙、于學忠、王樹常、商震、陳誠、胡宗南等人為委員,劉峙為主任委員。(南京)《中央日報》1937年4月28日。對開抵河南、安徽與蘇北的東北軍按南京軍委會的規定進行整軍縮編,東北軍被整編為五個軍,分屬不同綏靖區。從此東北軍再也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武裝集團。

  1937年5月初,胡宗南率第一軍主力抵達徐州。軍部及第一師駐徐州近郊九里山營房,一部開往海州;第七十八師駐豫東歸德(今商丘),擔負海防與津浦、隴海兩鐵路幹線的警備任務。只留西北補充旅,仍留駐蘭州,歸蘭州綏署主任朱紹良節制指揮。

  胡宗南利用駐軍徐州之機會,對第一軍編制機構進一步調整充實,加強控制。因為上一年9月第一師剛擴編為第一軍,編配未竟,就奉命匆匆入甘,以致軍部未能成立,僅以第一師師部兼軍部指揮機構,胡宗南以第一軍軍長兼第一師師長。這次調整充實,胡宗南乃辭去第一師師長兼職,專任軍長,並新成立了第一軍軍部,同時對各師、旅長官也作了一些調整。

  新的第一軍軍部主官編制如下:

  軍長胡宗南,副軍長范漢傑;參謀長於達。

  軍部參謀處處長胡長青,副官處處長袁傑三,軍需處處長蔡翎祺,特別黨部書記長沈上達。

  軍下轄兩師,每師轄兩團。

  第一師。胡宗南辭去第一師師長後,其職由李鐵軍繼任,原第一旅旅長李正先升副師長,旅長由劉超寰升任,下轄第一團團長王應尊,第二團團長楊傑。原第二旅旅長詹忠言調任為師參謀長,由曹日暉升任第二旅旅長,不久改為嚴明,下轄第三團團長陳鞠旅,第四團團長李友梅。

  第七十八師。原師長丁德隆因山城堡失利去職,由原第一師副師長李文接任,副師長仍為羅歷戎,參謀長仍為吳允周。下轄第二三二旅,原旅長廖昂亦去職,由周士冕繼任;第二三四旅,旅長仍為李用章。下轄的四個團長,只有晏儉在山城堡戰役中陣亡,以文於一繼任,其餘許良玉、謝義峰、徐保仍舊。

  胡宗南率部駐防徐州時,國內因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與國共第二次合作的逐步形成,國內各派力量團結合作共同抵禦外侮的局面即將出現。

  移駐徐海,對日備戰(2)

  在這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進一步加劇。在這時期,日本軍閥與政府將侵略重點繼續指向華北。一方面,他們迫使中央軍撤出冀察平津地區,策動駐紮在這裡的第二十九軍宋哲元部實行所謂“華北中立化”;另一方面,他們不斷加強駐華北的軍事力量。1937年6月4日,近衛文麿以貴族的身份與軍閥、財閥的支持,出任日本首相,受命組閣。日本朝野上下更發出了一派瘋狂的侵華叫囂。中日關係日益緊張。當時美國駐北平記者拉鐵摩爾說:“這太像1931年了……我們怕又要見到一個九一八呢!”曹聚仁、舒宗僑編著:《中國抗戰畫史》,聯合畫報社1947年版,第65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