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這是《父旨成全歌》。我清清嗓子,開了幾句譜,非常不準確,“他屈膝在客西馬尼園”這一句高音無論如何也唱不出。我找了一首曲調較為簡單的讚美詩《慈父上帝歌》:
上帝待我有洪恩,
真是我慈愛父親。
體貼我軟弱,
安慰我傷心,
晝夜保佑不離我的身。……
憂愁變喜樂,
患難得安寧,
疑是無路自有光明門。
哈利路亞!
靠著我慈愛父親,福樂來臨。
這應該是中國人自己譜的曲子,旋律熟悉,有點民歌的味道,充滿對苦難的傾訴和某種世俗的喜悅。我唱一句,她們跟一句,她們的神情嚴肅認真,如饑渴的小學生。一會兒,她們就自己唱了起來。這幾位中年農村婦女拍著手,在暗淡的燈光下,專注地看著歌詞,唱著歌,向上帝祈求安慰和體貼,希望“憂愁變喜樂,患難得安寧”。我的癱子舅舅,他龐大的身體坐在輪椅上,如一個被囚禁的巨人,默默地垂著頭。在讚美詩的歌聲中,他睡著了。
唱完歌,已經是十點多鐘。麗嬸帶著我,高一腳淺一腳,順著村莊裡的小巷道,往她那村莊盡頭的家裡走。遙遠的城市朦朧的光,把這村莊襯得更加黑暗、寂寞和安靜。
這村落里最後的房屋,
像世上最後的房屋一樣寂寞。
想起小柱,想起那些我不認識的死在異鄉的穰縣老鄉,覺得悲傷,但又自然。在這裡住著的人們在經受著和梁莊相同的命運,不只是分離、思念和死亡,而是家園的喪失。這喪失是如此自然,隨著時間一點點剝落,沒有絲毫覺察,但一經外部眼光的審視,這幾近分崩離析的生存立即呈現出它的殘酷。
光亮哥、癱子舅和傳有他們,今年春節都不打算回家。他們也會上街割肉、買菜,然後下鍋,烹炸各種食品,老鄉們相互約著喝酒、串門、打牌、聊天。幾個唱讚美詩的婦女也難得空閒,終於可以完整地學一首歌了。大年三十那一天,光亮叔肯定會騎著他的摩托車,帶著麗嬸和陽陽,“突突突”地開三十里地去傳有家走親戚,因為陽陽認給他們做乾兒子,乾親是要在年三十那天走的。然後,他們喝啊、吃啊、聊啊,聊什麼呢?聊梁莊。那個他們必須要回去的,也巴不得回去的,但是又不願回去的,也回不去的家。
在萬家窩子住了七天,其間送我來的朋友一直打電話,問我什麼時候走?他說,他都擔心死了,這咋住啊?他一進門,聞到那霉味兒,就想叫我們走算了。我已經聞不到那霉味了,但覺得也已忍耐到極限了。是的,忍耐。
沿著來時的路程,我們又上了高速公路,看到了寬闊無邊的蔚藍大海,緩緩低飛的白色水鳥。朋友讓我們住進軍區的干休所。德國建築,尖頂、紅瓦、白牆,有寬闊的門廊和客廳。花壇里,幾朵艷紅色的玫瑰花斜伸著,飽滿的花朵精神抖擻。在一叢低矮的草中央,一朵圓絨絨的、白色的、雅致的蒲公英完好無缺地昂然獨立著。
我沉沉入睡,沒有夢,沒有輾轉。
第二天清晨起來散步,沿著坡路往下走兩三百米,就來到青島的第一海濱浴場。左邊遠處,灰色天空的背景下是半圓弧形的兩棟高樓,金屬灰的,凜然、高尚、動感,充滿著對未來的渴望和想像。江面霧氣滯重,太陽沒有放射出燦爛的萬道光芒,而是蒼茫遙遠,在水天一體處瀰漫著灰色朦朧的光。這是潔淨、溫暖、寬闊的海濱浴場,這是乾淨、雅致、有歷史感的青島。
有一天,我翻看相片,看到那天站在青島第一海濱浴場的我。厚厚的眼袋,遮掩不住的疲倦,但是卻很安然,是極度思慮後的放鬆。
我思慮的是什麼呢?我又為什麼那麼如釋重負?其實一切已經開始模糊了。
第九章 梁莊的春節
當生命的最後一刻來臨,我們將長眠在她那苦澀的泥土之中。
——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故鄉之歌》
“老黨委”
2011年農曆臘月初十的早晨,“老黨委”奶奶在梁莊去世,享年99歲。
“老黨委”是村中人對這位老奶奶傳奇般的家庭統治一種戲謔的稱呼。在福伯家裡,只有一個中心、一個主意、一個思想,那就是“老黨委”。福伯對自己的母親言聽計從。梁莊人愛講一個場景:八十多歲的“老黨委”坐在手推車上,讓六十多歲的福伯拉著自己上街,顫巍巍地從大褂裡面的一個口袋裡掏出藏在手帕里的錢,給家裡買菜。那時候,她還掌握著家裡的財政大權。
“老黨委”在梁莊聲名赫赫,不只是她的長壽,更是她鐵一般的家庭統治力。早年經濟困難時期,她安排全家的生產勞動,安排每天的飯食搭配,仔細計劃每一分錢的花銷,以應付這十來張都要吃飯的嘴。她要求她的五個孫子和兩個孫女走有走相,坐有坐姿,絕對不能出去惹事,絕對不能自己找對象,絕對不能打架。凡在外打架者,回來先向她下跪。
在“老黨委”的組織下,福伯家有條不紊,長幼有序,不但安然度過艱難歲月,並且成為那年代村中少有的殷實家庭。“老黨委”一家的孫子孫女們,也總有格外的溫文、通脫和安穩。
上帝待我有洪恩,
真是我慈愛父親。
體貼我軟弱,
安慰我傷心,
晝夜保佑不離我的身。……
憂愁變喜樂,
患難得安寧,
疑是無路自有光明門。
哈利路亞!
靠著我慈愛父親,福樂來臨。
這應該是中國人自己譜的曲子,旋律熟悉,有點民歌的味道,充滿對苦難的傾訴和某種世俗的喜悅。我唱一句,她們跟一句,她們的神情嚴肅認真,如饑渴的小學生。一會兒,她們就自己唱了起來。這幾位中年農村婦女拍著手,在暗淡的燈光下,專注地看著歌詞,唱著歌,向上帝祈求安慰和體貼,希望“憂愁變喜樂,患難得安寧”。我的癱子舅舅,他龐大的身體坐在輪椅上,如一個被囚禁的巨人,默默地垂著頭。在讚美詩的歌聲中,他睡著了。
唱完歌,已經是十點多鐘。麗嬸帶著我,高一腳淺一腳,順著村莊裡的小巷道,往她那村莊盡頭的家裡走。遙遠的城市朦朧的光,把這村莊襯得更加黑暗、寂寞和安靜。
這村落里最後的房屋,
像世上最後的房屋一樣寂寞。
想起小柱,想起那些我不認識的死在異鄉的穰縣老鄉,覺得悲傷,但又自然。在這裡住著的人們在經受著和梁莊相同的命運,不只是分離、思念和死亡,而是家園的喪失。這喪失是如此自然,隨著時間一點點剝落,沒有絲毫覺察,但一經外部眼光的審視,這幾近分崩離析的生存立即呈現出它的殘酷。
光亮哥、癱子舅和傳有他們,今年春節都不打算回家。他們也會上街割肉、買菜,然後下鍋,烹炸各種食品,老鄉們相互約著喝酒、串門、打牌、聊天。幾個唱讚美詩的婦女也難得空閒,終於可以完整地學一首歌了。大年三十那一天,光亮叔肯定會騎著他的摩托車,帶著麗嬸和陽陽,“突突突”地開三十里地去傳有家走親戚,因為陽陽認給他們做乾兒子,乾親是要在年三十那天走的。然後,他們喝啊、吃啊、聊啊,聊什麼呢?聊梁莊。那個他們必須要回去的,也巴不得回去的,但是又不願回去的,也回不去的家。
在萬家窩子住了七天,其間送我來的朋友一直打電話,問我什麼時候走?他說,他都擔心死了,這咋住啊?他一進門,聞到那霉味兒,就想叫我們走算了。我已經聞不到那霉味了,但覺得也已忍耐到極限了。是的,忍耐。
沿著來時的路程,我們又上了高速公路,看到了寬闊無邊的蔚藍大海,緩緩低飛的白色水鳥。朋友讓我們住進軍區的干休所。德國建築,尖頂、紅瓦、白牆,有寬闊的門廊和客廳。花壇里,幾朵艷紅色的玫瑰花斜伸著,飽滿的花朵精神抖擻。在一叢低矮的草中央,一朵圓絨絨的、白色的、雅致的蒲公英完好無缺地昂然獨立著。
我沉沉入睡,沒有夢,沒有輾轉。
第二天清晨起來散步,沿著坡路往下走兩三百米,就來到青島的第一海濱浴場。左邊遠處,灰色天空的背景下是半圓弧形的兩棟高樓,金屬灰的,凜然、高尚、動感,充滿著對未來的渴望和想像。江面霧氣滯重,太陽沒有放射出燦爛的萬道光芒,而是蒼茫遙遠,在水天一體處瀰漫著灰色朦朧的光。這是潔淨、溫暖、寬闊的海濱浴場,這是乾淨、雅致、有歷史感的青島。
有一天,我翻看相片,看到那天站在青島第一海濱浴場的我。厚厚的眼袋,遮掩不住的疲倦,但是卻很安然,是極度思慮後的放鬆。
我思慮的是什麼呢?我又為什麼那麼如釋重負?其實一切已經開始模糊了。
第九章 梁莊的春節
當生命的最後一刻來臨,我們將長眠在她那苦澀的泥土之中。
——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故鄉之歌》
“老黨委”
2011年農曆臘月初十的早晨,“老黨委”奶奶在梁莊去世,享年99歲。
“老黨委”是村中人對這位老奶奶傳奇般的家庭統治一種戲謔的稱呼。在福伯家裡,只有一個中心、一個主意、一個思想,那就是“老黨委”。福伯對自己的母親言聽計從。梁莊人愛講一個場景:八十多歲的“老黨委”坐在手推車上,讓六十多歲的福伯拉著自己上街,顫巍巍地從大褂裡面的一個口袋裡掏出藏在手帕里的錢,給家裡買菜。那時候,她還掌握著家裡的財政大權。
“老黨委”在梁莊聲名赫赫,不只是她的長壽,更是她鐵一般的家庭統治力。早年經濟困難時期,她安排全家的生產勞動,安排每天的飯食搭配,仔細計劃每一分錢的花銷,以應付這十來張都要吃飯的嘴。她要求她的五個孫子和兩個孫女走有走相,坐有坐姿,絕對不能出去惹事,絕對不能自己找對象,絕對不能打架。凡在外打架者,回來先向她下跪。
在“老黨委”的組織下,福伯家有條不紊,長幼有序,不但安然度過艱難歲月,並且成為那年代村中少有的殷實家庭。“老黨委”一家的孫子孫女們,也總有格外的溫文、通脫和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