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可趙構還是表現得很激動,他揮舞著奏章說:“哪哪哪,楚州要地,屏蔽淮東,沒有了楚州,通州、泰州就難以再守了,如果敵人穿越通、泰,直取蘇、常,山河搖動!難道這點軍事常識都不懂嗎?!哼哼,張俊和岳飛在楚州閱兵時,據張俊反映,岳飛的確是在軍中揚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他為什麼要這麼說?肯定是將士戍守楚州太久,不耐煩了,想換地方,岳飛為了譁眾取寵,這麼附和博取要譽,這種人,靠不住啊!”
秦檜一個勁兒地點頭,語重心長地說道:“岳飛說這樣的話,是博出位啊!”(“岳飛對人之言乃至於是,中外之人或未知也。”)
經過這對奸帝奸相二人組的點評,岳飛的罪狀就定性了。
八月初,御使中丞何鑄和殿中侍御使羅汝楫更相繼上疏,重複張俊和万俟的口水話,說岳飛“被旨起兵,則略至龍舒而不進;銜命出使,則欲棄山陽而不守”,此外,又增加了一條,說岳飛一介武臣,“妄自尊大,略無忌憚”,竟然大膽妄為,議立皇儲,熱衷戰爭,反對和平,反對與金國友好相處,實在是“不避嫌疑,而妄貪非常之功;不量彼己,而幾敗國之大事”。勸趙構、秦檜抓緊對岳飛“速賜處分,俾就閒祠,以為不忠之戒”。
這二人是在同一天上疏的,上疏的內容又是如此一致,如果說沒有預謀,很難讓人相信。
而這二人和張俊、万俟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秦黨”。他們的所作所為分明是受了同一個人的指使。他們到底想幹什麼,用腳趾頭都能想得出。
按照慣例,台、諫官一旦上章彈劾,宰執就應該引咎辭官了,岳飛無辜蒙受了這些不白之冤,悲憤交加,呈上了辭職報告,稱“臣性識疏暗,昧於事機,立功無毫髮之微,論罪有丘山之積”,“豈惟曠職之可虞,抑亦妨賢之是懼,冀保全於終始,宜遠引於山林”。
趙構的答覆於八月八日下達,正式宣布除免岳飛的樞密副使之職,但“記功掩過”,“寵以寬科全祿”,“所以保功臣之終”,特意授岳飛一個“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的虛銜,“俾就閒祠”去也。
這一年岳飛三十九歲,正當盛年,遭受連番打壓,壯志難酬,胸中抑塞,心灰意冷,頗有未老先衰之感。秋夜月朗,半夜夢起,天地寂靜,繞階獨行,感慨故土難復,熱血已冷,頭上華發催生,自己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縱橫千里的年輕人,蒼涼無限,寫了一闋《小重山》詞: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籠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不日,岳飛以一個閒夫野老的身份罷官賦閒,回到江州私邸暫住。岳雲也和父親一起被免職。
這時的岳飛已完全脫離軍隊,一無兵,二無權,不僅對趙構等人的議和乞降大業無力干預,對趙構的統治地位也沒有任何威脅。岳飛自以為事情就到此為止了。
要知道,大宋的樞密副使屬於執政級別的職位,在太祖誓約保護範圍之內,享有免死的特權,一旦罷官,最多不過被外放任知府之類官職,被轉為提舉宮觀類的閒職就是最重的處罰了。而且,趙構還一口應承了“所以保功臣之終”。
然而,罷官,只是噩夢的開始……
接下來發生的事,是岳飛遠沒有想到的。
一份荒唐的狀紙
岳飛剛剛離職,秦檜就將手下的小弟林大聲擢升為鄂州大軍總領,表面上是讓他負責籌措鄂州軍區的糧餉,實際上是讓他到鄂州羅織岳飛的罪名。
岳家軍中有一個敗類,名叫王俊,祖籍在東平府,是個奸猾小人,“善告訐”,人送外號“王雕兒”,對王雕兒而言,朋友是用來墊腳的,上級是用來出賣的。他要出賣別人,從來沒有過心理障礙,更不會有思想顧慮,作為一個無賴、混混、人渣,他無時無刻不展現著整人起家的本性,對被打擊對象出手兇狠、辛辣殘暴。起初他在邊將范瓊的軍隊裡混飯吃,范瓊因為不聽中央節制,被劉子羽處死,王俊就改換門庭,跑到了王燮的帳下聽差,靠打壓同僚做了一個都頭。湖湘大戰時,王燮作戰不力,王俊和任士安、姚晸三人就被撥入了岳家軍。
岳飛恨這三人在王燮軍中賣陣逃跑,曾將他們各打了一百鞭子,被他們記恨在心。
所謂臭味相投,林大聲一到任,很快就嗅到了王雕兒的存在。
兩人一來二往,經過一番簡單的試探,迅速勾搭成奸。然後精心謀劃,搗鼓出了一份《告首狀》,誣告張憲要迎接岳飛回來發動叛亂。
《告首狀》主要是記錄了兩個人的對話,這兩個人分別是岳家軍的首席大將張憲和狀子的作者王俊。
在狀子裡,王俊描述了一件這樣的事:
今年八月二十二日,夜,二更時分,張憲派人請小人過去,說有要事相商。
到了張憲家,一片黑燈瞎火,只有蓮花池東面的亭子上有亮光,走近才發現張憲和一個叫何澤一的和尚在燭光下聊天。
小人一坐下,和尚何澤一就離席了。
秦檜一個勁兒地點頭,語重心長地說道:“岳飛說這樣的話,是博出位啊!”(“岳飛對人之言乃至於是,中外之人或未知也。”)
經過這對奸帝奸相二人組的點評,岳飛的罪狀就定性了。
八月初,御使中丞何鑄和殿中侍御使羅汝楫更相繼上疏,重複張俊和万俟的口水話,說岳飛“被旨起兵,則略至龍舒而不進;銜命出使,則欲棄山陽而不守”,此外,又增加了一條,說岳飛一介武臣,“妄自尊大,略無忌憚”,竟然大膽妄為,議立皇儲,熱衷戰爭,反對和平,反對與金國友好相處,實在是“不避嫌疑,而妄貪非常之功;不量彼己,而幾敗國之大事”。勸趙構、秦檜抓緊對岳飛“速賜處分,俾就閒祠,以為不忠之戒”。
這二人是在同一天上疏的,上疏的內容又是如此一致,如果說沒有預謀,很難讓人相信。
而這二人和張俊、万俟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秦黨”。他們的所作所為分明是受了同一個人的指使。他們到底想幹什麼,用腳趾頭都能想得出。
按照慣例,台、諫官一旦上章彈劾,宰執就應該引咎辭官了,岳飛無辜蒙受了這些不白之冤,悲憤交加,呈上了辭職報告,稱“臣性識疏暗,昧於事機,立功無毫髮之微,論罪有丘山之積”,“豈惟曠職之可虞,抑亦妨賢之是懼,冀保全於終始,宜遠引於山林”。
趙構的答覆於八月八日下達,正式宣布除免岳飛的樞密副使之職,但“記功掩過”,“寵以寬科全祿”,“所以保功臣之終”,特意授岳飛一個“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的虛銜,“俾就閒祠”去也。
這一年岳飛三十九歲,正當盛年,遭受連番打壓,壯志難酬,胸中抑塞,心灰意冷,頗有未老先衰之感。秋夜月朗,半夜夢起,天地寂靜,繞階獨行,感慨故土難復,熱血已冷,頭上華發催生,自己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縱橫千里的年輕人,蒼涼無限,寫了一闋《小重山》詞: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籠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不日,岳飛以一個閒夫野老的身份罷官賦閒,回到江州私邸暫住。岳雲也和父親一起被免職。
這時的岳飛已完全脫離軍隊,一無兵,二無權,不僅對趙構等人的議和乞降大業無力干預,對趙構的統治地位也沒有任何威脅。岳飛自以為事情就到此為止了。
要知道,大宋的樞密副使屬於執政級別的職位,在太祖誓約保護範圍之內,享有免死的特權,一旦罷官,最多不過被外放任知府之類官職,被轉為提舉宮觀類的閒職就是最重的處罰了。而且,趙構還一口應承了“所以保功臣之終”。
然而,罷官,只是噩夢的開始……
接下來發生的事,是岳飛遠沒有想到的。
一份荒唐的狀紙
岳飛剛剛離職,秦檜就將手下的小弟林大聲擢升為鄂州大軍總領,表面上是讓他負責籌措鄂州軍區的糧餉,實際上是讓他到鄂州羅織岳飛的罪名。
岳家軍中有一個敗類,名叫王俊,祖籍在東平府,是個奸猾小人,“善告訐”,人送外號“王雕兒”,對王雕兒而言,朋友是用來墊腳的,上級是用來出賣的。他要出賣別人,從來沒有過心理障礙,更不會有思想顧慮,作為一個無賴、混混、人渣,他無時無刻不展現著整人起家的本性,對被打擊對象出手兇狠、辛辣殘暴。起初他在邊將范瓊的軍隊裡混飯吃,范瓊因為不聽中央節制,被劉子羽處死,王俊就改換門庭,跑到了王燮的帳下聽差,靠打壓同僚做了一個都頭。湖湘大戰時,王燮作戰不力,王俊和任士安、姚晸三人就被撥入了岳家軍。
岳飛恨這三人在王燮軍中賣陣逃跑,曾將他們各打了一百鞭子,被他們記恨在心。
所謂臭味相投,林大聲一到任,很快就嗅到了王雕兒的存在。
兩人一來二往,經過一番簡單的試探,迅速勾搭成奸。然後精心謀劃,搗鼓出了一份《告首狀》,誣告張憲要迎接岳飛回來發動叛亂。
《告首狀》主要是記錄了兩個人的對話,這兩個人分別是岳家軍的首席大將張憲和狀子的作者王俊。
在狀子裡,王俊描述了一件這樣的事:
今年八月二十二日,夜,二更時分,張憲派人請小人過去,說有要事相商。
到了張憲家,一片黑燈瞎火,只有蓮花池東面的亭子上有亮光,走近才發現張憲和一個叫何澤一的和尚在燭光下聊天。
小人一坐下,和尚何澤一就離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