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頁
澳大拉西亞/大洋洲
澳大利亞
1988年,《國防白皮書》 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首次大規模地審查其國防政策。據此,澳大利亞政府出版了1988年《國防白皮書》。該書有三點比較重要:一、澳大利亞判斷,對澳大利亞發動大規模常規戰爭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二、印度洋的安全環境要求澳大利亞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大規模地重新部署其海軍力量,其中主力應該部署在珀思;三、由於還存在著潛在低強度的軍事行動,其中包括恐怖主義活動和游擊隊的活動,所以應該向駐軍量少、戰鬥力弱的澳大利亞東北部增派軍事力量。白皮書要求加強澳大利亞武裝力量的空中機動能力和偵察能力,以使其能夠有效地保衛其東北海岸的安全。
紐西蘭
1985年11月4日,法國有關部門派人在紐西蘭炸沉綠色組織的船隻 國際生態組織(綠色和平組織)擁有和使用的“彩虹勇士”號,在紐西蘭的奧克蘭港因船身上的一枚炸彈發生爆炸而沉沒。船上的一名攝影記者被炸死,船上的其他大部分船員在那時均已上岸,因而倖免於難。法國間諜被涉嫌參與了此次事件。事件披露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憤怒。“彩虹勇士”號此前本企圖阻止法國在太平洋進行核試驗。儘管也對其他人提起公訴,但紐西蘭法庭只審訊了阿蘭·馬法特和多米尼克·普里奧上尉,指控他們過失殺人,因為他們指揮了此次行動。
1986年6月—8月11日,美國結束了與美國、澳大利和紐西蘭的關係 大衛·蘭格為首的工黨當選執政後(1984年7月14日),紐西蘭政府規定,根據紐西蘭無核法的有關規定,拒絕裝有核武器和核動力的艦艇使用紐西蘭的任何港口(1986年6月)。紐西蘭對美國的艦艇依然依法行事,這自然就與美國的核政策發生衝突。美國決定,只要紐西蘭還執行這一法律,美國就暫不向紐西蘭提供情報信息(1986年8月11日)。
新喀里多尼亞
1984年,民族衝突 當地的卡納克人與麥蘭尼森人(占當地人口的45%)、歐洲人(占當地人口的37%)、玻里尼西亞人(占當地人口的12%)的關係以及與印度尼西亞人和越南人(占當地人口的6%)的關係日益緊張。法國頒布的勒穆瓦納法令使當地的形勢更加惡化,因為該法令規定,自治政府可以全權處理本土的內部事務。卡納克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封鎖了首都努美阿城外的所有道路,切斷首都與農村的一切聯繫。最後,政府同意修改有關獨立的計劃,以充分保證卡納克人的權力,這樣才恢復了秩序。在後來的選舉中,卡納克民族解放陣線在努美阿以外的本土大會選舉中獲得了大部分席位(1985年)。
1986--1988年,騷亂 儘管法國政府作出一系列讓步,但歐洲人和卡納克民族解放陣線都反對獨立計劃。卡納克人號召舉行罷工、罷課、示威遊行和其他的抗議活動。
1988年4月21日--5月5日,人質危機 主張獨立的卡納克游擊隊和法國軍隊之間爆發了衝突,結果造成7人死亡(4月21日--5月4日)。此後,游擊隊綁架了一些歐洲人,其中包括幾名憲兵(這幾名憲兵後被游擊隊殺害了)使危機達到了高潮。法國的一支突擊部隊開始搜尋人質。在此過程中,他們襲擊了游擊隊在烏維亞的一個營地,造成2名突擊隊員和19名卡納克人被打死。卡納克人指責說,是法國國防部指使突擊隊在烏維亞進行的瘋狂大屠殺。而法國國防部卻說,有些突擊隊員的行動“違反了他們應履行的職責”(5月30日)。
1989年5月,卡納克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人被暗殺 妥協的《馬提翁條約》(1988年底)緩和了緊張的關係並為和平解決爭端奠定了基礎。但卡納克民族解放陣線中主張獨立的極左分子對該條約極為不滿,他們暗殺該組織的主席和副主席。後來,當地政府和選舉出來的本地大會採取了的和解態度,使緊張的局勢開始得以緩和(10月)。
斐濟
1987年5月,政變 大選選舉出以印度人為主的政府之後(4月),斐濟軍隊的一些部隊在西切維尼·拉布卡中校的領導下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軍事政變,推翻了新組閣的政府。這反映出了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當地的斐濟人不信任以印度人為主的政府。拉布卡總統要求,要特別保證斐濟人的權力和永遠控制政府。總督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與拉布卡進行談判,作出了讓步,其中包括重新進行大選並修改憲法(8--9月)。
1987年9月,政變 由於在政治上毫無建樹,拉布卡總統在一起政變中被推翻了。政變分子建立了直接的軍事統治。
吉里巴斯
1979年7月12日,脫離英國,宣布獨立 該國的首都拜里基坐落在吉爾伯特群島的塔拉瓦,由33個島嶼組成(其中20個島嶼有人居住)。
索羅門群島
1978年7月7日,脫離英國,宣布獨立 索羅門群島於1978年7月7日脫離英國,宣布獨立。其首都霍尼亞拉位於瓜達爾卡納爾島,由兩條從拉包爾和新不列顛向東南延伸的島嶼鏈組成。
吐瓦魯
1979年10月1日,脫離英國,宣布獨立 這片群島的首都豐問法萊位於富納富提,原稱埃利斯群島。
萬那杜
1980年7月30日,脫離英國,宣布獨立 萬那杜於1980年7月30日宣布脫離英國獨立,其首都維拉位於埃法特島,由13個大島嶼組成,這些島嶼在此以前均為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
澳大利亞
1988年,《國防白皮書》 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首次大規模地審查其國防政策。據此,澳大利亞政府出版了1988年《國防白皮書》。該書有三點比較重要:一、澳大利亞判斷,對澳大利亞發動大規模常規戰爭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二、印度洋的安全環境要求澳大利亞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大規模地重新部署其海軍力量,其中主力應該部署在珀思;三、由於還存在著潛在低強度的軍事行動,其中包括恐怖主義活動和游擊隊的活動,所以應該向駐軍量少、戰鬥力弱的澳大利亞東北部增派軍事力量。白皮書要求加強澳大利亞武裝力量的空中機動能力和偵察能力,以使其能夠有效地保衛其東北海岸的安全。
紐西蘭
1985年11月4日,法國有關部門派人在紐西蘭炸沉綠色組織的船隻 國際生態組織(綠色和平組織)擁有和使用的“彩虹勇士”號,在紐西蘭的奧克蘭港因船身上的一枚炸彈發生爆炸而沉沒。船上的一名攝影記者被炸死,船上的其他大部分船員在那時均已上岸,因而倖免於難。法國間諜被涉嫌參與了此次事件。事件披露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憤怒。“彩虹勇士”號此前本企圖阻止法國在太平洋進行核試驗。儘管也對其他人提起公訴,但紐西蘭法庭只審訊了阿蘭·馬法特和多米尼克·普里奧上尉,指控他們過失殺人,因為他們指揮了此次行動。
1986年6月—8月11日,美國結束了與美國、澳大利和紐西蘭的關係 大衛·蘭格為首的工黨當選執政後(1984年7月14日),紐西蘭政府規定,根據紐西蘭無核法的有關規定,拒絕裝有核武器和核動力的艦艇使用紐西蘭的任何港口(1986年6月)。紐西蘭對美國的艦艇依然依法行事,這自然就與美國的核政策發生衝突。美國決定,只要紐西蘭還執行這一法律,美國就暫不向紐西蘭提供情報信息(1986年8月11日)。
新喀里多尼亞
1984年,民族衝突 當地的卡納克人與麥蘭尼森人(占當地人口的45%)、歐洲人(占當地人口的37%)、玻里尼西亞人(占當地人口的12%)的關係以及與印度尼西亞人和越南人(占當地人口的6%)的關係日益緊張。法國頒布的勒穆瓦納法令使當地的形勢更加惡化,因為該法令規定,自治政府可以全權處理本土的內部事務。卡納克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封鎖了首都努美阿城外的所有道路,切斷首都與農村的一切聯繫。最後,政府同意修改有關獨立的計劃,以充分保證卡納克人的權力,這樣才恢復了秩序。在後來的選舉中,卡納克民族解放陣線在努美阿以外的本土大會選舉中獲得了大部分席位(1985年)。
1986--1988年,騷亂 儘管法國政府作出一系列讓步,但歐洲人和卡納克民族解放陣線都反對獨立計劃。卡納克人號召舉行罷工、罷課、示威遊行和其他的抗議活動。
1988年4月21日--5月5日,人質危機 主張獨立的卡納克游擊隊和法國軍隊之間爆發了衝突,結果造成7人死亡(4月21日--5月4日)。此後,游擊隊綁架了一些歐洲人,其中包括幾名憲兵(這幾名憲兵後被游擊隊殺害了)使危機達到了高潮。法國的一支突擊部隊開始搜尋人質。在此過程中,他們襲擊了游擊隊在烏維亞的一個營地,造成2名突擊隊員和19名卡納克人被打死。卡納克人指責說,是法國國防部指使突擊隊在烏維亞進行的瘋狂大屠殺。而法國國防部卻說,有些突擊隊員的行動“違反了他們應履行的職責”(5月30日)。
1989年5月,卡納克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人被暗殺 妥協的《馬提翁條約》(1988年底)緩和了緊張的關係並為和平解決爭端奠定了基礎。但卡納克民族解放陣線中主張獨立的極左分子對該條約極為不滿,他們暗殺該組織的主席和副主席。後來,當地政府和選舉出來的本地大會採取了的和解態度,使緊張的局勢開始得以緩和(10月)。
斐濟
1987年5月,政變 大選選舉出以印度人為主的政府之後(4月),斐濟軍隊的一些部隊在西切維尼·拉布卡中校的領導下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軍事政變,推翻了新組閣的政府。這反映出了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當地的斐濟人不信任以印度人為主的政府。拉布卡總統要求,要特別保證斐濟人的權力和永遠控制政府。總督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與拉布卡進行談判,作出了讓步,其中包括重新進行大選並修改憲法(8--9月)。
1987年9月,政變 由於在政治上毫無建樹,拉布卡總統在一起政變中被推翻了。政變分子建立了直接的軍事統治。
吉里巴斯
1979年7月12日,脫離英國,宣布獨立 該國的首都拜里基坐落在吉爾伯特群島的塔拉瓦,由33個島嶼組成(其中20個島嶼有人居住)。
索羅門群島
1978年7月7日,脫離英國,宣布獨立 索羅門群島於1978年7月7日脫離英國,宣布獨立。其首都霍尼亞拉位於瓜達爾卡納爾島,由兩條從拉包爾和新不列顛向東南延伸的島嶼鏈組成。
吐瓦魯
1979年10月1日,脫離英國,宣布獨立 這片群島的首都豐問法萊位於富納富提,原稱埃利斯群島。
萬那杜
1980年7月30日,脫離英國,宣布獨立 萬那杜於1980年7月30日宣布脫離英國獨立,其首都維拉位於埃法特島,由13個大島嶼組成,這些島嶼在此以前均為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