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政治上加強權力是首要的。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請封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他認為西周分封制導致分裂割據,出現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意見,廢除分封制度,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又增至四十多郡。郡置郡守,縣置縣令,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協助皇帝處理政治、軍事、經濟等事務,完全遵照商鞅變法時秦國的制度。這一划時代的政治機構是中國真正進入權力集中制的開始,不僅皇親國戚沒有封國封爵,就連皇帝的親兒子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和奴隸,皇帝對政權的控制以及對政府的組織為後來的歷代封建王朝所沿襲。

  在全國建設上的最大業績就是開鑿運河和建築公路。除了靈渠運河外,秦政府又在黃河跟淮河的支流潁水之間,開鑿另一條同樣重要的運河,即鴻溝運河,也即現在的賈魯河,它接連黃河跟淮河,再從淮河轉入長江,航運灌溉,都有高度價值。公路從首都咸陽(陝西咸陽)出發,作輻射形狀,直達各郡,北到遼東郡(遼寧遼陽),南到長沙都(湖南長沙),像蜘蛛網一樣密布全國。公路寬五十步,每隔十米,即種植一棵松樹或柏樹,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林陰大道,構成“條條大路通咸陽”的壯觀景象,不僅有利於武裝部隊的機動性,更促進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使各地相異的差距日益縮小。

  在交流與經濟發展上,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各封國和各王國經過長期間的政治獨立,猶如西方羅馬帝國崩裂後的歐洲一樣,每一個國家都發展成為一個文化的和經濟的社會單元,互不相同。齊王國寫出的字與楚王國寫出的字不一樣,韓王國的升斗跟燕王國的升斗不一樣,趙玉國的里程也跟魏王國的里程也有大大的差異。各國車輛,各有寬度,也就是說,車輛只能在本國行駛,一出國境,因為不能合轍的緣故,寸步難行。嬴政大帝要求把這些全部統一,首先他下令採用一種新文字,也就是一種簡體字,把周王朝及六個王國所使用的那些繁雜而又互相差異的字體,簡化為一種“小篆”——以後再更進一步地簡化為“隸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由政府所發動,對文字所作的第一次劇烈改革,使原來十分笨重的文字,變得更靈活,是中國文化最大的一項躍進。其次嬴政大帝規定標準長度(度),標準容量(量)和標準重量(衡)。從此在中國境內,文字、尺寸、升斗、斤兩以及車輛的輪距,完全一致。這件事奠定了中國人萬世大一統思想觀念的基礎。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秦朝統一的初期,秦始皇及其治下的國家領導人意氣風發,不用說當時的百姓們歡欣鼓舞,就連我們這些回望歷史的現代人也對這些發明及創造給予美好的憧憬。西漢政論家賈誼在其《過秦論》中說“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通過武力奪得政權是秦始皇的願望,全國統一,總算可以過安穩日子,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也是嚮往已久的,所以,統一之後的一系列措施在當時是受到肯定的。

  但馬上得天下,馬上並不能治天下。正如西漢賈誼所說:“取與守不同術”,“夫併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奪取天下的時候往往靠軍事實力和陰謀詭詐,但到治理國家的時候就要順應民心)。”從秦始皇在思想領域採取的措施來看,長治久安,政權穩固也只能是夢想。為秦始皇的霸業助一臂之力的法家,在這時候顯然是最得勢的,而獨尊法家的秦始皇為了打擊儒生淳于越等反對郡縣制的言論,穩定民心,維護皇帝的權威,他採納了李斯的主張,下令除了醫藥、卜筮、種植(指農業)之書、秦國史書和博士官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等外,其他書籍一律燒毀。次年,又因為方士侯生、盧生違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結果活埋400多名儒生,製造了歷史上第一個“焚書坑儒”事件。如果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我們可以看做是為了統一思想,杜絕一切忤逆統治者的聲音。

  此外,經過多年的戰亂,天下百姓已疲憊不堪,亟待休養生息。但秦始皇這時正忙於鞏固自己的政權,其一就是建立一支龐大的軍隊和建造宮殿陵墓。早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每滅一國,他就派人在咸陽建造該國的宮殿。統一後,又興建離宮別館達七百餘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房宮。按照規劃,這座宮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萬人,下面可豎五丈旗。為了動員人力和籌集費用,秦始皇大大增加了租賦力役的徵發,達到“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的程度。據估計,當時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占當時全國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秦始皇的陵寢建造了三十六年,役用工匠達七十萬人。到秦始皇晚年時,出現了“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局面,大大動搖了秦朝的統治基礎。“百姓怨望,群盜滿山”。公元前211年,有流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成為隕石,一些痛恨秦始皇的人便偷偷在上面刻上幾個字:“始皇帝死而地分。”天下大亂的跡象已出現,正如漢代學者賈山所說:“秦皇帝身在之時天下已壞矣,而弗自知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