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生命是那麼的脆弱,戰爭,疾病,車禍,事故,傷害,每天都有那麼多嚮往陽光和空氣的人在無辜地接受死亡,那是一種不得已,而我們能夠平安的生活在自己的家園裡,享受著家人帶來的溫暖,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放棄生命呢?
生命原本是簡單的,很多東西我們要學會放棄,包括死亡。能夠放棄就是一種跨越,當你能夠放棄一切做到簡單從容地活著的時候,你生命里的低谷就過去了。
取捨之間學問大
有隻小公雞在地上扒地為自己和母雞尋找食物,它扒了一會兒,不料卻扒出了一塊藍寶石。它拿著寶石對母雞說:「媽媽,要是人類看到這塊藍寶石,一定會欣喜若狂,我們也把它當寶貝收藏起來。
母雞道:「寶貝,可是寶石對我們來說一點用也沒有,全世界的寶石,加起來也不如我們眼裡的一粒麥子。」
對的,金錢財寶對雄雞來說,絕對是身外之物,一無是處。在我們人的眼中,它可能是財富、名聲、地位等等,事實上,一味地追求這些東西不見得能夠幸福快樂,相反很可能將自己推向充滿痛苦的欲望深淵。所以聰明人擅於取捨,於我有益者,不懈追求,如麥粒;不利身心者,縱然好得天花亂墜,也不為所動,毅然拒絕。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則,盲目追求只能讓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活得喘不過氣來。
「取」是一種本事,「舍」更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通悟的人,捨不得。舍之前,總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後,常得捨棄,才能再取。所以「取」、「舍」雖是反義,卻也是一物的兩面。
人初生時,只知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長;取知識,以求內涵。
既然長大,則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魚,或取利祿而舍悠閒,或取權位而舍性命。
至於老來,則愈要懂得舍,仿佛登山臨危,行舟遇險時,先得將不必要的行李拋棄;仍然嫌重時,次要的東西便得捨出;再有險境,則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所以人到此時,絕對是舍多於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不得不最先落水墜崖,把老本也賠了進去。
如此說來,人生是愈取愈少,癒合愈多,怎麼辦呢?答案是:少年時取其豐,壯年時取其實,老年時取其精。少年時舍其不能有,壯年時舍其不當有,老年時合其不必有。
所以,取捨不容易,有取就有舍,取就是舍,舍就是取,所以一個人到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取無舍。
不可兼得時,必須明於決斷
沙漠裡的駱駝很羨慕牛頭上的兩隻角,自己也想擁有一對,於是它到神那裡請求賜予。
神說:「你擁有強壯的身體,巨大的力量,這一切已經足夠了。」
神對駱駝的過份要求很生氣,不但沒給它角,還奪去了駱駝耳朵的一部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
世界上常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知足常樂是明智的。
就像一個人抱著一大堆東西。在路上看到一粒米,還要撿起來,結果懷裡的東西全都掉下了。想得到的越多,結果卻適得其反;要享齊人之福,結果失去了元配;要賺得更多的錢,結果丟了老本,想兼更多的工作,結果失去了原來的工作,這一切都是何苦呢?
當我們面臨選擇時,我們必須學會放棄。放棄,並不意味著失敗。像下圍棋一樣,小的利益雖然放棄,得到的卻是更大的利益。但如果想兼得「魚和熊掌」,恐怕連魚也得不到了。
在滑鐵盧大戰中,大雨造成的泥濘道路使炮兵移動不便。
拿破崙不甘心放棄最拿手的炮兵,而如果推遲時間,對方增援邵隊有可能先於自己的援軍趕到,那樣後果不堪設想。然而,在躊躇之間,幾個小時過去了,對方援軍趕到。結果,戰場形勢迅速扭轉,拿破崙遭到了慘痛的失敗。
拿破崙的失敗足以證明:在人生緊要處,在決定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我們不能猶豫不決,徘徊彷徨,而必須明於決斷,敢於放棄。卓越的軍事家總是在最重要的主戰場上集中優勢兵力,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而甘願在不重要的戰場上做些讓步和犧牲,坦然接受次要戰場上的損失和恥辱。出擊之前要隱藏自己
這裡是非洲的馬拉河,河谷兩岸青草嫩肥,草叢中一群群羚羊在那兒美美的覓食。一隻非洲豹隱藏在遠遠的草叢中,豎起耳朵四面旋轉。它覺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然後悄悄地、輕手輕腳地,低頭哈腰,慢慢地接近羊群。越來越近了,突然羚羊有所察覺,開始四散逃跑。非洲豹像百米運動員那樣,瞬時爆發,像箭一般地沖向羚羊群。它的眼睛盯著一隻未成年的羚羊。一直向它追去。羚羊是跑得飛快的,非洲豹更快。在追與逃的過程中,非洲豹超過了一頭又一頭站在旁邊觀望的羚羊,但它沒有掉頭改追這些更近的獵物。它一個勁地直朝著那頭未成年的羚羊瘋狂地追。那隻羚羊已經跑累了,非洲豹也累了,在累與累的較量中,比最後的速度和堅持力。終於,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絆倒了,豹牙直朝羚羊的脖頸咬了下去,一動也不動,喘著粗氣。
可以說,一切肉食動物都知道在出擊之前要隱藏自己,而在選擇追擊目標時,總是選那些未成年的,或老弱的,或落了單的獵物。在追擊過程中,它為什麼不改追其它顯得更近的羊呢?因為它已很累了,而別的羊還不累呢。其它羊一旦起跑,也有百米衝刺的爆發力,一瞬間就會把已經跑了百米的豹子甩在後邊,拉開距離。如果丟下那隻跑累了的羊,改迫一頭不累的羊,以自己之累去追不累,最後一定是一隻也追不著。
生命原本是簡單的,很多東西我們要學會放棄,包括死亡。能夠放棄就是一種跨越,當你能夠放棄一切做到簡單從容地活著的時候,你生命里的低谷就過去了。
取捨之間學問大
有隻小公雞在地上扒地為自己和母雞尋找食物,它扒了一會兒,不料卻扒出了一塊藍寶石。它拿著寶石對母雞說:「媽媽,要是人類看到這塊藍寶石,一定會欣喜若狂,我們也把它當寶貝收藏起來。
母雞道:「寶貝,可是寶石對我們來說一點用也沒有,全世界的寶石,加起來也不如我們眼裡的一粒麥子。」
對的,金錢財寶對雄雞來說,絕對是身外之物,一無是處。在我們人的眼中,它可能是財富、名聲、地位等等,事實上,一味地追求這些東西不見得能夠幸福快樂,相反很可能將自己推向充滿痛苦的欲望深淵。所以聰明人擅於取捨,於我有益者,不懈追求,如麥粒;不利身心者,縱然好得天花亂墜,也不為所動,毅然拒絕。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則,盲目追求只能讓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活得喘不過氣來。
「取」是一種本事,「舍」更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通悟的人,捨不得。舍之前,總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後,常得捨棄,才能再取。所以「取」、「舍」雖是反義,卻也是一物的兩面。
人初生時,只知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長;取知識,以求內涵。
既然長大,則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魚,或取利祿而舍悠閒,或取權位而舍性命。
至於老來,則愈要懂得舍,仿佛登山臨危,行舟遇險時,先得將不必要的行李拋棄;仍然嫌重時,次要的東西便得捨出;再有險境,則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所以人到此時,絕對是舍多於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不得不最先落水墜崖,把老本也賠了進去。
如此說來,人生是愈取愈少,癒合愈多,怎麼辦呢?答案是:少年時取其豐,壯年時取其實,老年時取其精。少年時舍其不能有,壯年時舍其不當有,老年時合其不必有。
所以,取捨不容易,有取就有舍,取就是舍,舍就是取,所以一個人到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取無舍。
不可兼得時,必須明於決斷
沙漠裡的駱駝很羨慕牛頭上的兩隻角,自己也想擁有一對,於是它到神那裡請求賜予。
神說:「你擁有強壯的身體,巨大的力量,這一切已經足夠了。」
神對駱駝的過份要求很生氣,不但沒給它角,還奪去了駱駝耳朵的一部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
世界上常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知足常樂是明智的。
就像一個人抱著一大堆東西。在路上看到一粒米,還要撿起來,結果懷裡的東西全都掉下了。想得到的越多,結果卻適得其反;要享齊人之福,結果失去了元配;要賺得更多的錢,結果丟了老本,想兼更多的工作,結果失去了原來的工作,這一切都是何苦呢?
當我們面臨選擇時,我們必須學會放棄。放棄,並不意味著失敗。像下圍棋一樣,小的利益雖然放棄,得到的卻是更大的利益。但如果想兼得「魚和熊掌」,恐怕連魚也得不到了。
在滑鐵盧大戰中,大雨造成的泥濘道路使炮兵移動不便。
拿破崙不甘心放棄最拿手的炮兵,而如果推遲時間,對方增援邵隊有可能先於自己的援軍趕到,那樣後果不堪設想。然而,在躊躇之間,幾個小時過去了,對方援軍趕到。結果,戰場形勢迅速扭轉,拿破崙遭到了慘痛的失敗。
拿破崙的失敗足以證明:在人生緊要處,在決定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我們不能猶豫不決,徘徊彷徨,而必須明於決斷,敢於放棄。卓越的軍事家總是在最重要的主戰場上集中優勢兵力,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而甘願在不重要的戰場上做些讓步和犧牲,坦然接受次要戰場上的損失和恥辱。出擊之前要隱藏自己
這裡是非洲的馬拉河,河谷兩岸青草嫩肥,草叢中一群群羚羊在那兒美美的覓食。一隻非洲豹隱藏在遠遠的草叢中,豎起耳朵四面旋轉。它覺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然後悄悄地、輕手輕腳地,低頭哈腰,慢慢地接近羊群。越來越近了,突然羚羊有所察覺,開始四散逃跑。非洲豹像百米運動員那樣,瞬時爆發,像箭一般地沖向羚羊群。它的眼睛盯著一隻未成年的羚羊。一直向它追去。羚羊是跑得飛快的,非洲豹更快。在追與逃的過程中,非洲豹超過了一頭又一頭站在旁邊觀望的羚羊,但它沒有掉頭改追這些更近的獵物。它一個勁地直朝著那頭未成年的羚羊瘋狂地追。那隻羚羊已經跑累了,非洲豹也累了,在累與累的較量中,比最後的速度和堅持力。終於,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絆倒了,豹牙直朝羚羊的脖頸咬了下去,一動也不動,喘著粗氣。
可以說,一切肉食動物都知道在出擊之前要隱藏自己,而在選擇追擊目標時,總是選那些未成年的,或老弱的,或落了單的獵物。在追擊過程中,它為什麼不改追其它顯得更近的羊呢?因為它已很累了,而別的羊還不累呢。其它羊一旦起跑,也有百米衝刺的爆發力,一瞬間就會把已經跑了百米的豹子甩在後邊,拉開距離。如果丟下那隻跑累了的羊,改迫一頭不累的羊,以自己之累去追不累,最後一定是一隻也追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