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麼如何「積存」人際關係呢?

  積極的做法是:

  不忘給人好處。大好處別人會受寵若驚,以為你別有居心,而採取自衛的態度;因此宜從小好處給起,但要給得自然、有誠意。這是運用人性中的貪小便宜,相當有效。

  不忘關懷別人。「關懷」沒有標準,實質的關懷、精神的關懷都可以,在對方不得意或生活遭遇困難時,這種關懷特別具有力量。

  消極的做法是:

  不得罪別人。得罪人對人際關係的傷害很大,如果不能主動積極地去建立關係,至少也不可輕易得罪人。

  不在乎被人占便宜。被占便宜看似一種損失,其實是一種投資,因為對方會覺得有所虧欠,恰當的時候便會有所回報,當然,太大的虧是不能吃的,但如果明知討不回公道,那就不如認了。另外,有些人占了便宜還賣乖,而且也沒有虧欠之心,對這種人不必有所期望,但讓他占便宜總比得罪他好。

  人際關係的建立,方法並不只我說的那幾種,但只要了解「人際關係的建立和在銀行存款一樣」的道理,方法再笨拙,總會有效果出現。

  在抗拒中給予他人快樂

  在繁榮都市的郊區,有一個美麗的果園,每到水果盛產的季節,果園中各式各樣的水果高懸在樹上,五顏六色地爭奇鬥豔。對住在附近的許多小孩有著難以抗拒的強烈吸引力。

  小朋友們喜歡趁著果園主人不注意的時候,三五成群地結伴壯膽,偷偷溜進果園裡摘樹上的水果。

  而果園主人總是躲在果園的角落,當小朋友們正在慶幸偷采水果的冒險行動成功之際,突然冒出身子來,大吼一聲,嚇得那些小朋友連忙抱著手中的戰利品,轉身拔腿就跑。

  果園主人並不就此罷休,他也會跟著追上去,非得要把那些小朋友追過幾條街,搞得自己上氣不接下氣的,才肯放棄這種追逐,緩步走回自己的果園。

  果園主人的一位朋友見到這樣的鬧劇幾乎天天上演,覺得看不過去,便勸他道:「唉!小朋友偷摘幾個水果,對你應該不會造成什麼損失,更何況你的年紀也不小了,再這樣跑下去,當心自己的身體承受不了,萬一有個閃失,豈不是更划不來?我勸你還是不要再追他們了。」

  果園主人聽了之後,笑著對朋友道:「老兄,你是不是年紀真的大到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啦?還記得咱們孩提的時候不是也這樣子到處去偷摘人家的水果來吃?同樣地,也被那些大人拚命追趕啊!你想一想,那些偷摘來的水果滋味怎麼樣。還記得嗎?」

  朋友想了想,回答道:「嗯,那些甜美的水果,真是我一生中最好的回憶!」

  果園主人點頭道:「對!這正是我忙著追那些小朋友的原因。」

  果園主人深深記著自己的兒時回憶,願意用相同的追逐方式,讓久居都市水泥叢林中的頑童也能夠體驗田園生活的樂趣,並讓他們在長大成人後,也能擁有同樣的快樂回憶,這是同情心發揮到極致的美好展現,也是一種方圓做人的方式。

  具備同情心,能夠隨時記得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了解對方心靈深處的真正感受,當面臨任何困境時,都將協助我們輕鬆快樂的生活。

  有一位名叫勃姆的農夫在遼闊的田地上種植玉米:他不斷地研究改良玉米的新品種,希望能夠減少病蟲害,增加玉米的產量。最後,他所研發出來的新品種,終於獲得美國農業界的最高榮譽——藍帶獎。

  勃姆在頒獎典禮之後回到自己的鄉里,馬上將他得獎的玉米新品種分送給周圍同樣種植玉米的其他農人,讓他們也能夠分享更好的玉米種植成效。見到勃姆這種行為的朋友們,紛紛勸他不要做這樣的傻事。他們建議勃姆,可以將獲獎的玉米新品種拿去申請專利,讓所有想要擁有這些品種的農夫們必須付出相當的權利金來購這項專利,好讓勃姆多年努力研究的辛苦結晶,為他帶來一筆可觀的財富。對於朋友們的建議,勃姆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自己為什麼要分送優良新品種的做法。勃姆告訴他的朋友,植物是靠著蜜蜂、蝴蝶等昆蟲的傳粉來衍生下一代,如果緊鄰他的農田那些其他玉米仍是原來產量不良的品種,經過昆蟲的頻繁傳粉,幾代之後,他的新品種將會被同化成低劣的玉米: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讓附近幾千公頃的玉米農田種植相同的新品種玉米,如此一來,整片農田生產的玉米品質便可維持在固定的水準之上。

  勃姆可謂是深諳做人之道。這種付出的智慧給予人們一個極大的思考空間。大家都知道人必須樂於付出並為他人提供服務,卻往往不清楚這樣的做法究竟真正的意義何在,而勃姆的故事讓我們了解,真正善意的付出,到了最後,正面力量的回饋終究還是會回到自己的身上!這樣的循環模式,有人將之稱為宇宙間不變的補償定律,在得與失之間,有著一定的平衡法則存在。當然,我們並不為了要獲得預期中的回饋才來努力付出與服務,但若是能夠協助他人,而在過程當中又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何嘗不是利人利已的美好情境。

  求人求心為上

  貓頭鷹本是晝伏夜出的動物,可是在白天它被一隻蛐蛐吵得睡不著覺,就讓蛐蛐別再唱了。可是蛐蛐根本不理會貓頭鷹的請求,反而唱得更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