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印師(該師也從若開地區空運到英帕爾前線)的增援,發起一次堅決有力的 進攻,於 5 月 21 日幾乎完整無損地奪回了該補給站。
雨季到來了,飄潑似的陣雨越下越猛,也越來越頻繁,地面逐漸變得 泥滑難行。
由於日軍幾乎沒有空投力量,只得靠叢林中的小道進行陸路運送補給, 在盟軍空軍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能從緬甸後方運到前線的物資微乎其微,
日軍官兵僅以在當地搶奪來的一些稻穀充飢,而在居民稀少的地區則只能靠 野菜和逮住的野獸填一下肚皮。況且為避免盟軍飛機轟炸掃射,在天氣晴朗
的時候不僅不能舉炊,甚至也不敢晾曬一下衣物。看來,蒙巴頓關於雨季作 戰有利於盟軍的觀點得到了證實。蒙巴頓認為,除非日軍能在最後的全面出
擊中大獲全勝,否則,雨季的陣陣雷鳴就預告了對方的失敗。在他看來,這 場挫敗了敵人企圖的大規模消耗戰,已接近尾聲。在每條可能前進的道路上,
日軍都被擋住了。他的司令部開始制定自己的進攻計劃,不但打算解除英帕 爾之圍,而且還準備全殲牟田口中將的日本第 15 軍。
蒙巴頓受傷的眼睛直到 4 月底才有所好轉。這期間,眼傷帶來的疼痛 和不便,並且還要時常到難於行動而又充滿危險的戰地四處奔波,再加上對
戰役結局的擔心,使他看上去有些憔悴。雖然他的朋友、緬甸流亡總督多爾 曼·史密斯認為蒙巴頓“仍充滿了自信”,但韋維爾總督卻感到,“在日本人
的問題上,以及在和倫敦及美國人的交往中,蒙巴頓已經失去了昔日的那種 似乎是漫不經心的自信”。諾埃爾·科沃德在英帕爾戰役最激烈的時候曾和
蒙巴頓在一起,他在蒙巴頓飽經日曬和充滿熱情的臉膛兒後面“覺察到了他 眼中的一絲緊張”。
儘管從總的態勢看,英印軍隊在英帕爾方面還處於守勢,但蒙巴頓和 斯利姆還是開始著手反擊了。第一次主動進攻實際上是在 5 月 15 日開始的。
那天,英印第 17 師的第 48 旅楔入日第 33 師團的後方,並在鐵定一英帕爾 公路上第 33
號里程碑處修築起工事。日軍暴跳如雷,把一切可用的部隊包 括後勤部隊都一股又一股地投入了反撲。
4 天以後,日第 15 師團也上來一部分加入反撲,但還是被擊退了。隨 後,英印第 48 旅向北推進到莫伊朗,他們經過激烈的戰鬥,在那兒設下了
另一個立足點,威脅著日軍第 33 師團的後路。
6 月初,日本駐緬方面軍司令河邊正三帶病視察了帕萊爾第 33 師團陣 地,聽取了師團長田中信男的戰況匯報,並親自向他宣布東京大本營將他由
少將晉銜為中將的提升命令。歸途於 6 月 5 日在東枝會見了牟田口軍司令官。 河邊正三認為本次戰役已呈膠著狀態,沒有什麼獲勝的希望,繼續拖下去只
會給日軍帶來不利。牟田口則態度堅決地說:“英帕爾之戰關係重大,決不 能半途而廢!方面軍司令官閣下,應支持我們繼續進行下去。”
河邊正三,是日本陸軍中軍人兼政客、處事圓滑的人物。他早先是大 正天皇的御前侍衛官,後來又做過昭和天皇的軍事幕僚,同時也是一名頗有
造詣的棋士。從內心講,他不大看得慣那些咄咄逼人的少壯派軍官,認為他 們閱世淺,晉升快,並且總在露骨地覬覦更高的地位。但是,在此帝國前途
不妙、人心已愈來愈渙散的時刻,又不能不依賴這批戰意堅決的少壯派將領 來苦撐局面,再說牟田口還是東條英機賞識的人物,他不能不考慮到這一點。
於是,還是同意牟田口把英帕爾之戰繼續打下去。
帕萊爾在英帕爾的東南方向,是牟田口主攻部隊的集結出發地域。為 了再盡最後一次努力,牟田口決定變更主攻正面,向英帕爾以北迂迴,企圖
從北面打入英帕爾。雨季已真正開始了,傾盆大雨沖刷著大地,小徑車道變 成了溜滑難行的泥漿帶,叢林就像一座蒸汽瀰漫的綠色地獄。日軍穿過屍體
狼藉、散發著惡臭的叢林向前推進。6 月 10 日,日軍與英印第 20 師在叢林 里迎面相遇,隨即展開了殘酷的拉鋸戰。由於日第 33
團連續幾個月的苦戰, 全部馱牛和大部馱馬已經累病而死,或被當作充飢物吃掉,靠人背肩扛的彈
藥已經幾乎用盡,官兵們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撐下,在叢林裡一面和飢餓、 疾病搏鬥,一面在連綿的陰雨中作決死的戰鬥。至 22 日,竟奇蹟般地突破
了英印軍隊的堵截,衝出了叢林,打到了英帕爾的邊緣。日軍官兵們,“遙 望英帕爾市街,祈禱著作戰成功”。
但是,此時的日軍第 33 師團和配署的第 15 師一部,已精疲力竭如強 弩之末,它們的實際戰鬥力與當初渡過親敦江進入印度時相比,下降到 30
%以下,沒有力量再進攻了,更沒有擊退對方的反攻之力。它們在英帕爾平 原的邊緣地帶正面臨著潰滅的危機。
這就是牟田口廉也中將有勇無謀的冒險結果。如果一支軍隊經過一系 列苦戰,面臨的卻是上門去送死,或者潰逃,那麼又何必派去呢?他低估了
對手的軍事和物質實力,過於相信精神的力量。這一點,他沒有英國人穩健。 蒙巴頓注意提高部隊的士氣,更注意物資、器材和技術方面的東西。而且,
雨季到來了,飄潑似的陣雨越下越猛,也越來越頻繁,地面逐漸變得 泥滑難行。
由於日軍幾乎沒有空投力量,只得靠叢林中的小道進行陸路運送補給, 在盟軍空軍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能從緬甸後方運到前線的物資微乎其微,
日軍官兵僅以在當地搶奪來的一些稻穀充飢,而在居民稀少的地區則只能靠 野菜和逮住的野獸填一下肚皮。況且為避免盟軍飛機轟炸掃射,在天氣晴朗
的時候不僅不能舉炊,甚至也不敢晾曬一下衣物。看來,蒙巴頓關於雨季作 戰有利於盟軍的觀點得到了證實。蒙巴頓認為,除非日軍能在最後的全面出
擊中大獲全勝,否則,雨季的陣陣雷鳴就預告了對方的失敗。在他看來,這 場挫敗了敵人企圖的大規模消耗戰,已接近尾聲。在每條可能前進的道路上,
日軍都被擋住了。他的司令部開始制定自己的進攻計劃,不但打算解除英帕 爾之圍,而且還準備全殲牟田口中將的日本第 15 軍。
蒙巴頓受傷的眼睛直到 4 月底才有所好轉。這期間,眼傷帶來的疼痛 和不便,並且還要時常到難於行動而又充滿危險的戰地四處奔波,再加上對
戰役結局的擔心,使他看上去有些憔悴。雖然他的朋友、緬甸流亡總督多爾 曼·史密斯認為蒙巴頓“仍充滿了自信”,但韋維爾總督卻感到,“在日本人
的問題上,以及在和倫敦及美國人的交往中,蒙巴頓已經失去了昔日的那種 似乎是漫不經心的自信”。諾埃爾·科沃德在英帕爾戰役最激烈的時候曾和
蒙巴頓在一起,他在蒙巴頓飽經日曬和充滿熱情的臉膛兒後面“覺察到了他 眼中的一絲緊張”。
儘管從總的態勢看,英印軍隊在英帕爾方面還處於守勢,但蒙巴頓和 斯利姆還是開始著手反擊了。第一次主動進攻實際上是在 5 月 15 日開始的。
那天,英印第 17 師的第 48 旅楔入日第 33 師團的後方,並在鐵定一英帕爾 公路上第 33
號里程碑處修築起工事。日軍暴跳如雷,把一切可用的部隊包 括後勤部隊都一股又一股地投入了反撲。
4 天以後,日第 15 師團也上來一部分加入反撲,但還是被擊退了。隨 後,英印第 48 旅向北推進到莫伊朗,他們經過激烈的戰鬥,在那兒設下了
另一個立足點,威脅著日軍第 33 師團的後路。
6 月初,日本駐緬方面軍司令河邊正三帶病視察了帕萊爾第 33 師團陣 地,聽取了師團長田中信男的戰況匯報,並親自向他宣布東京大本營將他由
少將晉銜為中將的提升命令。歸途於 6 月 5 日在東枝會見了牟田口軍司令官。 河邊正三認為本次戰役已呈膠著狀態,沒有什麼獲勝的希望,繼續拖下去只
會給日軍帶來不利。牟田口則態度堅決地說:“英帕爾之戰關係重大,決不 能半途而廢!方面軍司令官閣下,應支持我們繼續進行下去。”
河邊正三,是日本陸軍中軍人兼政客、處事圓滑的人物。他早先是大 正天皇的御前侍衛官,後來又做過昭和天皇的軍事幕僚,同時也是一名頗有
造詣的棋士。從內心講,他不大看得慣那些咄咄逼人的少壯派軍官,認為他 們閱世淺,晉升快,並且總在露骨地覬覦更高的地位。但是,在此帝國前途
不妙、人心已愈來愈渙散的時刻,又不能不依賴這批戰意堅決的少壯派將領 來苦撐局面,再說牟田口還是東條英機賞識的人物,他不能不考慮到這一點。
於是,還是同意牟田口把英帕爾之戰繼續打下去。
帕萊爾在英帕爾的東南方向,是牟田口主攻部隊的集結出發地域。為 了再盡最後一次努力,牟田口決定變更主攻正面,向英帕爾以北迂迴,企圖
從北面打入英帕爾。雨季已真正開始了,傾盆大雨沖刷著大地,小徑車道變 成了溜滑難行的泥漿帶,叢林就像一座蒸汽瀰漫的綠色地獄。日軍穿過屍體
狼藉、散發著惡臭的叢林向前推進。6 月 10 日,日軍與英印第 20 師在叢林 里迎面相遇,隨即展開了殘酷的拉鋸戰。由於日第 33
團連續幾個月的苦戰, 全部馱牛和大部馱馬已經累病而死,或被當作充飢物吃掉,靠人背肩扛的彈
藥已經幾乎用盡,官兵們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撐下,在叢林裡一面和飢餓、 疾病搏鬥,一面在連綿的陰雨中作決死的戰鬥。至 22 日,竟奇蹟般地突破
了英印軍隊的堵截,衝出了叢林,打到了英帕爾的邊緣。日軍官兵們,“遙 望英帕爾市街,祈禱著作戰成功”。
但是,此時的日軍第 33 師團和配署的第 15 師一部,已精疲力竭如強 弩之末,它們的實際戰鬥力與當初渡過親敦江進入印度時相比,下降到 30
%以下,沒有力量再進攻了,更沒有擊退對方的反攻之力。它們在英帕爾平 原的邊緣地帶正面臨著潰滅的危機。
這就是牟田口廉也中將有勇無謀的冒險結果。如果一支軍隊經過一系 列苦戰,面臨的卻是上門去送死,或者潰逃,那麼又何必派去呢?他低估了
對手的軍事和物質實力,過於相信精神的力量。這一點,他沒有英國人穩健。 蒙巴頓注意提高部隊的士氣,更注意物資、器材和技術方面的東西。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