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刺馬案就這麼糊裡糊塗的結了案,但人們似乎並不相信案卷中的說法,各種流言也隨著而起。有些說法甚至還被編成了戲劇、彈詞在市井間流傳。
其中有一說,說張文祥刺殺馬新貽是為友復仇。咸豐五年,馬新貽率領軍隊與捻軍作戰,兵敗被俘。這支捻軍的首領叫張文祥,手下有個結拜的兄弟叫曹二虎。張、曹二人早有降清之意。只可惜沒有找到合適的台階。此次,他們俘獲馬新貽,便借著馬新貽這個台階以招安名義投到馬新貽的帳下。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馬新貽還當場與張文祥、曹二虎等人結拜為兄弟。馬新貽因為招降有功,也得到了升遷,張文祥等人的軍隊也被收編到馬新貽的山字營。馬新貽仗著這支軍隊,屢立戰功,遷升頻繁。到同治四年的時候,已經升到安徽布政使的位子了。有一次,馬新貽在府內設宴,曹二虎帶著夫人鄭氏來赴宴。誰知馬新貽見鄭氏長的漂亮,竟然起了歹心。從此,他經常找各種藉口,騙鄭氏到他的府中。時間長了便同鄭氏有了可恥之事 。後來這事被?張文祥知道了。他對馬新貽奸占朋友之妻的醜行大為不滿,便悄悄地告訴了曹二虎。曹二虎一聽,怒不可遏,恨不得一刀殺了這對姦夫淫婦。馬新貽此時也起了戒心,為了能夠長時間的霸占鄭氏,馬新貽打發曹二虎到壽春鎮總兵徐黱處領軍火,允諾事成後有重賞。張文祥不放心,便陪同前往。誰知一到總兵衙門,曹二虎就被總兵以私通捻匪之罪給綁了起來,並說是奉了馬藩台的命令,說罷也不容曹二虎分辯,便把他綁到市曹給砍了。張文祥得訊前往搭救時,曹二虎已死。他埋葬了二虎,發誓一定要殺了馬新貽這個反覆小人。為兄弟報仇。
刺馬案隱秘(2)
為了給曹二虎報仇,張文祥到深山老林中隱居起來。打制了兩把鋒利的匕首,並淬以劇毒。張文祥每日發奮練習刀法,後來感覺功夫差不多了,才出山去尋找馬新貽報仇。出來後,他打聽到馬新貽已經升任到兩江總督,並聽說這個月他要在校場閱兵。這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張文祥了來到江寧之後,就混在觀看得眾人之中,尋找時機。馬新貽閱完兵後,返回府衙的路上,張文祥便趁亂沖向前去一刀刺死了仇人。因為此事涉及到封疆大吏的奪人之妻的私生活問題,所以清政府才會遮遮掩掩,不肯說明真相。
當然,上面只是其中的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說是江蘇巡撫丁日昌的公子派人刺殺得馬新貽。這種說法主要起因於太常寺少卿王家壁所上的一個指責丁日昌與馬新貽被刺有關的摺子。他在奏摺中說:“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被案,應歸馬新貽查辦,請託不行,致有此變。”?這個案子原來是這樣的,有一天太湖水師的哨官王有明等人到蘇州逛妓院,結果與同在妓院的丁日昌的兒子丁惠衡和侄子丁繼祖發生了衝突。丁公子一怒之下,叫來家將游擊薛蔭榜將王有明等人以滋事擾民治罪,打了四十軍棍。結果致使王手下的一名兵丁傷重而死。丁日昌見子侄滋事,致使勇丁喪命,也不得不上奏請求議處。後來上頭命馬新貽處理此案,當馬新貽傳喚丁惠衡的時候,丁日昌卻說他越牆逃匿,不知去向。此案發生後不到四十天,馬新貽便被人刺殺了,因此,人們才會懷疑此事與丁家公子有關。
此外,還有一種更為離奇的說法。說刺客張文祥是河南汝陽人。後來投了太平軍。在侍王李世賢的部下當兵,認識了被太平軍俘獲來的清朝小官馬新貽。兩人在軍中談的很投機,便結拜為兄弟。後來,馬新貽在張文祥的幫助下逃出了太平軍,回到清營,因為熟悉太平軍的內部情況,所以打了不少勝仗,很快便升到了兩江總督的位子。太平軍失敗之後,張文祥也投到馬新貽的手下當差,但馬新貽見張文祥的妻子長得漂亮,便起了歹心。有一次,趁著張文祥外出的機會,馬新貽欲對張夫人行不軌之事。張夫人羞辱難當,當即自殺而死,張文祥知道後,蓄意報仇,便找機會刺殺了馬新貽。還有一種說法,說張文祥曾經是捻軍的一個首領,手下有八百人多名將士,後來,馬新貽派人說降張文祥部,張文祥信以為真,與馬歃血盟誓。誰知投降之後,馬新貽便派人屠殺了自己的八百名部下,張文祥僥倖逃脫,立誓要為兄弟們報仇,便找機會殺掉了馬新貽。
最近又有人提出,張文祥是湘軍中的勇士,他刺殺馬新貽是因為馬新貽搶了湘軍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蘇這塊寶地。還因為馬新貽奉慈禧太后之命,調查太平天國財寶金銀的下落,快要查到了湘軍眾統帥的頭上。張文祥受了某位湘軍統帥的指使,伺機刺殺了馬新貽。
總之,關於張文祥為什麼要刺殺馬新貽,後人提出了近十幾種說法。到底哪一種說法是真的,恐怕,即使馬新貽自己活著,也說不清楚。
方伯謙被殺謎案(1)
方伯謙(1854—1894),字益堂,福州人。1867年6月考入福建船政學堂。是這個學堂的首屆駕駛專業畢業生。方伯謙在船政學堂畢業之後被任命為伏波艦教官,曾率艦參加過抗擊侵台日軍的任務。1875年,方伯謙被升任為福建水師楊武艦艦長。後來,被派到留學,學習駕駛。學成歸國在船政學堂任教。1881年,清政府組建北洋水師,方伯謙奉調前往,歷任鎮西、鎮北、威遠、濟遠等艦艦長。1888年升任北洋水師中軍左營副將兼濟遠艦管帶。1894年7月率艦護航運兵船隊前往朝鮮,在豐島海面與日軍遭遇。同年9月,方伯謙率濟遠艦參加黃海海戰。17日,中日海軍的大東溝洋面展開了一場殊死的主力決戰。激烈的戰鬥持續至下午3時30分。正當戰爭打的最激烈的時候,方伯謙擅自率艦駛離戰場。次日凌晨丑刻,“濟遠”先於艦隊五小時返抵旅順口。方伯謙向旅順營務處奏報的理由是:“輪上陣亡七人,傷者甚多,船頭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駛回修理。” 同日,丁汝昌返回軍港之後向李鴻章匯報了黃海海戰的情況。李鴻章提出“此戰甚惡,何以方伯謙先回?”並電令丁汝昌等人查明情況。
其中有一說,說張文祥刺殺馬新貽是為友復仇。咸豐五年,馬新貽率領軍隊與捻軍作戰,兵敗被俘。這支捻軍的首領叫張文祥,手下有個結拜的兄弟叫曹二虎。張、曹二人早有降清之意。只可惜沒有找到合適的台階。此次,他們俘獲馬新貽,便借著馬新貽這個台階以招安名義投到馬新貽的帳下。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馬新貽還當場與張文祥、曹二虎等人結拜為兄弟。馬新貽因為招降有功,也得到了升遷,張文祥等人的軍隊也被收編到馬新貽的山字營。馬新貽仗著這支軍隊,屢立戰功,遷升頻繁。到同治四年的時候,已經升到安徽布政使的位子了。有一次,馬新貽在府內設宴,曹二虎帶著夫人鄭氏來赴宴。誰知馬新貽見鄭氏長的漂亮,竟然起了歹心。從此,他經常找各種藉口,騙鄭氏到他的府中。時間長了便同鄭氏有了可恥之事 。後來這事被?張文祥知道了。他對馬新貽奸占朋友之妻的醜行大為不滿,便悄悄地告訴了曹二虎。曹二虎一聽,怒不可遏,恨不得一刀殺了這對姦夫淫婦。馬新貽此時也起了戒心,為了能夠長時間的霸占鄭氏,馬新貽打發曹二虎到壽春鎮總兵徐黱處領軍火,允諾事成後有重賞。張文祥不放心,便陪同前往。誰知一到總兵衙門,曹二虎就被總兵以私通捻匪之罪給綁了起來,並說是奉了馬藩台的命令,說罷也不容曹二虎分辯,便把他綁到市曹給砍了。張文祥得訊前往搭救時,曹二虎已死。他埋葬了二虎,發誓一定要殺了馬新貽這個反覆小人。為兄弟報仇。
刺馬案隱秘(2)
為了給曹二虎報仇,張文祥到深山老林中隱居起來。打制了兩把鋒利的匕首,並淬以劇毒。張文祥每日發奮練習刀法,後來感覺功夫差不多了,才出山去尋找馬新貽報仇。出來後,他打聽到馬新貽已經升任到兩江總督,並聽說這個月他要在校場閱兵。這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張文祥了來到江寧之後,就混在觀看得眾人之中,尋找時機。馬新貽閱完兵後,返回府衙的路上,張文祥便趁亂沖向前去一刀刺死了仇人。因為此事涉及到封疆大吏的奪人之妻的私生活問題,所以清政府才會遮遮掩掩,不肯說明真相。
當然,上面只是其中的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說是江蘇巡撫丁日昌的公子派人刺殺得馬新貽。這種說法主要起因於太常寺少卿王家壁所上的一個指責丁日昌與馬新貽被刺有關的摺子。他在奏摺中說:“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被案,應歸馬新貽查辦,請託不行,致有此變。”?這個案子原來是這樣的,有一天太湖水師的哨官王有明等人到蘇州逛妓院,結果與同在妓院的丁日昌的兒子丁惠衡和侄子丁繼祖發生了衝突。丁公子一怒之下,叫來家將游擊薛蔭榜將王有明等人以滋事擾民治罪,打了四十軍棍。結果致使王手下的一名兵丁傷重而死。丁日昌見子侄滋事,致使勇丁喪命,也不得不上奏請求議處。後來上頭命馬新貽處理此案,當馬新貽傳喚丁惠衡的時候,丁日昌卻說他越牆逃匿,不知去向。此案發生後不到四十天,馬新貽便被人刺殺了,因此,人們才會懷疑此事與丁家公子有關。
此外,還有一種更為離奇的說法。說刺客張文祥是河南汝陽人。後來投了太平軍。在侍王李世賢的部下當兵,認識了被太平軍俘獲來的清朝小官馬新貽。兩人在軍中談的很投機,便結拜為兄弟。後來,馬新貽在張文祥的幫助下逃出了太平軍,回到清營,因為熟悉太平軍的內部情況,所以打了不少勝仗,很快便升到了兩江總督的位子。太平軍失敗之後,張文祥也投到馬新貽的手下當差,但馬新貽見張文祥的妻子長得漂亮,便起了歹心。有一次,趁著張文祥外出的機會,馬新貽欲對張夫人行不軌之事。張夫人羞辱難當,當即自殺而死,張文祥知道後,蓄意報仇,便找機會刺殺了馬新貽。還有一種說法,說張文祥曾經是捻軍的一個首領,手下有八百人多名將士,後來,馬新貽派人說降張文祥部,張文祥信以為真,與馬歃血盟誓。誰知投降之後,馬新貽便派人屠殺了自己的八百名部下,張文祥僥倖逃脫,立誓要為兄弟們報仇,便找機會殺掉了馬新貽。
最近又有人提出,張文祥是湘軍中的勇士,他刺殺馬新貽是因為馬新貽搶了湘軍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蘇這塊寶地。還因為馬新貽奉慈禧太后之命,調查太平天國財寶金銀的下落,快要查到了湘軍眾統帥的頭上。張文祥受了某位湘軍統帥的指使,伺機刺殺了馬新貽。
總之,關於張文祥為什麼要刺殺馬新貽,後人提出了近十幾種說法。到底哪一種說法是真的,恐怕,即使馬新貽自己活著,也說不清楚。
方伯謙被殺謎案(1)
方伯謙(1854—1894),字益堂,福州人。1867年6月考入福建船政學堂。是這個學堂的首屆駕駛專業畢業生。方伯謙在船政學堂畢業之後被任命為伏波艦教官,曾率艦參加過抗擊侵台日軍的任務。1875年,方伯謙被升任為福建水師楊武艦艦長。後來,被派到留學,學習駕駛。學成歸國在船政學堂任教。1881年,清政府組建北洋水師,方伯謙奉調前往,歷任鎮西、鎮北、威遠、濟遠等艦艦長。1888年升任北洋水師中軍左營副將兼濟遠艦管帶。1894年7月率艦護航運兵船隊前往朝鮮,在豐島海面與日軍遭遇。同年9月,方伯謙率濟遠艦參加黃海海戰。17日,中日海軍的大東溝洋面展開了一場殊死的主力決戰。激烈的戰鬥持續至下午3時30分。正當戰爭打的最激烈的時候,方伯謙擅自率艦駛離戰場。次日凌晨丑刻,“濟遠”先於艦隊五小時返抵旅順口。方伯謙向旅順營務處奏報的理由是:“輪上陣亡七人,傷者甚多,船頭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駛回修理。” 同日,丁汝昌返回軍港之後向李鴻章匯報了黃海海戰的情況。李鴻章提出“此戰甚惡,何以方伯謙先回?”並電令丁汝昌等人查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