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這個容妃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據《清史稿?后妃傳》的記載:“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賚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
歷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2)
後據學者考證,容妃(1734~1788年),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歲。是新疆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族為和卓,故稱和卓氏。一家久居葉爾羌,後來曾一度遷居伊犁。她的哥哥胞兄圖爾都,叔父額色伊,堂兄瑪木特等是重於清朝的。1758年,大軍兆惠率領清軍進攻大小和卓的叛軍時,被大小和卓以重兵圍困,形勢十分危急。是容妃的五叔額色尹,和哥哥圖爾都,率領布魯特騎兵出擊喀什噶爾,迫使叛軍分兵救援。兆惠才得以乘機反攻,獲得大勝。後來,在圖爾都等人的協助下,清軍重於平息了打下和卓木的叛軍,額色尹也因功被清朝封為輔國公。三年後,圖爾都也因軍功被晉封為輔國公。後來朝廷褒獎圖爾都一家人,讓他們一家人都遷到北京居住。容妃就是在這一時期隨著哥哥等人進京的。有一次,乾隆皇帝召見平叛立功的圖爾都、額色尹等人時,容妃也隨著哥哥進宮,在乾隆召見的過程中,還是一名姑娘的容妃才思敏捷,談吐非凡,很討乾隆歡心。此後不久,她就被乾隆召入宮中封為“和貴人”。時年26歲。和卓氏入宮後,很得乾隆的寵愛,很快就被冊封為容妃。容妃進宮以後,一直堅持遵守伊斯蘭教的習俗,她在宮中被允許穿著本民族的服裝。在封妃前夕,乾隆還特意命人為她製作了全部妃子冠服,如天鵝絨朝冠、染貂朝冠、吉服袍褂及項圈、耳附等飾物穿著民族服裝。為照顧容妃的飲食,乾隆皇帝為她配備了一名叫努伊瑪特的維吾爾族廚師,為香妃做維吾爾族的飯菜。容妃深得皇帝寵愛,她曾隨乾隆南巡江漸,東巡到泰山曲阜,還到過盛京(今瀋陽)去拜謁清朝祖陵。乾隆賞賜眾妃嬪的時候,也特意照顧容妃,賜給她的“御膳”,都是一些新疆出產的哈密瓜、葡萄,以及伊斯蘭教徒們經常食用得羊肉,雞、鴨和素菜等菜餚。乾隆三十年(1765年)容妃隨乾隆帝南巡,一路上乾隆特意按照伊斯蘭教的習俗,賞賜她羊肚、燉羊肉等食物。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容妃再次隨著乾隆等人東巡祭孔,乾隆也是賞賜給容妃回回餑餑等回教食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容妃隨乾隆到盛京,在塞外中秋之夜,受賞“奶子月餅”。到達木蘭圍場,乾隆獵獲野豬和狍子,賞眾妃野豬肉,而賞容妃狍子肉。乾隆為容妃安排了回族廚師,為她做回俗清真飯菜如羊肉餛飩等。容妃在乾隆宮中的地位很高,在皇后死後,她的排位已經在各妃中已名列第三了。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容妃病逝,終年55歲。容妃病逝之後被葬在河北清東陵的裕妃園寢內。因為容妃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她的棺木上刻有《古蘭經》的經文。
至於這位容妃娘娘是不是就是民間傳說中的香妃,歷來也存在爭議,因為在乾隆後宮中的41位妃嬪中只有容妃自己一個是維吾爾族女子,所以,一些史學家認定這個容妃也許就是傳說中的香妃娘娘。而且從容妃墓中出土的文物來看,也與歷史記載中的香妃極為相似。
但是,也與人對此結論提出異議,他們認為墓中出土的文物只能夠證明歷史上有來自維吾爾族的容妃這個人,但不能因此就說容妃就是傳說中的那位香妃。容妃原名為買木熱?艾孜木,出身於回疆貴族,而傳說中的香妃則名為伊帕爾汗,出身於回疆的一個貧民家庭。另一方面如果認定河北清東陵的容妃墓就是香妃墓的話,那喀什噶爾的那座被當地人成為阿帕霍加麻扎的香妃墓又作何解釋呢?另外,如果容妃就是香妃的話,為什麼史學家沒有在清宮檔案及其他的歷史典籍中沒有找到一點關於容妃有“體香”的記載。所以,人們認為現在還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容妃就是傳說中的香妃娘娘。
但是有一點我們是可以肯定地,就是無論容妃同香妃是不是一個人,她或她們都是值得我們後人景仰和尊敬的。她同漢代的王昭君,唐代的文成公主一樣,都是為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做出了傑出貢獻的巾幗英雄。她是維吾爾族人民的驕傲,也是所有中國人民的一筆精神財寶。
嘉慶帝死因謎案(1)
清仁宗,愛新覺羅? 顒琰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皇帝在位六十餘年,為了不讓自己的在位時間超過聖祖康熙,就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顒琰。也就是世人所知的嘉慶皇帝。
嘉慶忠厚老實,在乾隆皇帝的諸多皇子中,並不怎麼引人注目。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乾隆初年的時候,想要立嫡長子永璉為儲君,只可惜他將傳位永璉的詔書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後不久,永璉很快夭折了。此後,乾隆又想立皇后所生的七子永琮為儲君。誰知道乾隆將傳位永琮的詔書方到正大光明匾後不久,剛滿兩歲的永琮也離開了人間。如此兩次,乾隆皇帝在也不敢將傳位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邊了。乾隆年老之後,開始考慮儲君的問題,只可惜現在皇子們有的已經年紀很老,有的已經先他而去,有的則無心於做皇帝。無奈之下,嘉慶這位老老實實的年輕皇子才進入乾隆皇帝的視野。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之後,就口頭傳詔將帝位傳給了皇十五子顒琰,自己做起了悠哉樂哉的太上皇。其實,大清王朝到了乾隆後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走向衰敗,土地兼併嚴重,階級矛盾尖銳,財政入不敷出。政治腐敗,官員貪污賄賂成風。嘉慶繼位後之後,一直想致力於挽救日漸衰弱的大清王朝,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親政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了天下第一大貪官和坤,他從和珅的家裡抄出藏金32000多兩,地窖藏銀200餘萬兩,取租地1266頃,其他還有取租房屋1001間半、各處當鋪銀號以及各種珠寶、衣物等,其總家產折合白銀,達到了8億多兩,是當時清政府財政年總收入的十幾倍。嘉慶賜死和珅之後,將他的家財全部收歸國庫,但是,如此得來的錢財根本不可能彌補制度上的漏洞,大清王朝在官僚制度上的弊端日漸嚴重,官員們的貪污腐敗並不是嘉慶這樣一位過於軟弱的君主可以理清的。此時的清王朝就像一個積疾以久的病人一樣,開始總的爆發。官場上,官員公開賣官斂財,對百姓敲骨吸髓。老百姓不堪壓迫,紛紛揭竿而起,各地相繼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嘉慶帝也因此險些兩次被刺。一次是在嘉慶八年(1803年)二月二十日,嘉慶皇帝從圓明園返回宮內的路上,突然衝出一名男子行刺,把嘉慶的隨從下了一跳,後來費了一番周折才把刺客制服。後來得知這名刺客叫成得,是京師中的一名廚役。嘉慶皇帝命諸王大臣和六部九卿會審成得,但他默無一言,只說:“若事成,則公等所坐之處,即我坐處也。”嘉慶皇帝為人寬仁,不想因此而詰興大獄,就下令將凌遲處死。其他人就不在追究了。
歷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2)
後據學者考證,容妃(1734~1788年),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歲。是新疆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族為和卓,故稱和卓氏。一家久居葉爾羌,後來曾一度遷居伊犁。她的哥哥胞兄圖爾都,叔父額色伊,堂兄瑪木特等是重於清朝的。1758年,大軍兆惠率領清軍進攻大小和卓的叛軍時,被大小和卓以重兵圍困,形勢十分危急。是容妃的五叔額色尹,和哥哥圖爾都,率領布魯特騎兵出擊喀什噶爾,迫使叛軍分兵救援。兆惠才得以乘機反攻,獲得大勝。後來,在圖爾都等人的協助下,清軍重於平息了打下和卓木的叛軍,額色尹也因功被清朝封為輔國公。三年後,圖爾都也因軍功被晉封為輔國公。後來朝廷褒獎圖爾都一家人,讓他們一家人都遷到北京居住。容妃就是在這一時期隨著哥哥等人進京的。有一次,乾隆皇帝召見平叛立功的圖爾都、額色尹等人時,容妃也隨著哥哥進宮,在乾隆召見的過程中,還是一名姑娘的容妃才思敏捷,談吐非凡,很討乾隆歡心。此後不久,她就被乾隆召入宮中封為“和貴人”。時年26歲。和卓氏入宮後,很得乾隆的寵愛,很快就被冊封為容妃。容妃進宮以後,一直堅持遵守伊斯蘭教的習俗,她在宮中被允許穿著本民族的服裝。在封妃前夕,乾隆還特意命人為她製作了全部妃子冠服,如天鵝絨朝冠、染貂朝冠、吉服袍褂及項圈、耳附等飾物穿著民族服裝。為照顧容妃的飲食,乾隆皇帝為她配備了一名叫努伊瑪特的維吾爾族廚師,為香妃做維吾爾族的飯菜。容妃深得皇帝寵愛,她曾隨乾隆南巡江漸,東巡到泰山曲阜,還到過盛京(今瀋陽)去拜謁清朝祖陵。乾隆賞賜眾妃嬪的時候,也特意照顧容妃,賜給她的“御膳”,都是一些新疆出產的哈密瓜、葡萄,以及伊斯蘭教徒們經常食用得羊肉,雞、鴨和素菜等菜餚。乾隆三十年(1765年)容妃隨乾隆帝南巡,一路上乾隆特意按照伊斯蘭教的習俗,賞賜她羊肚、燉羊肉等食物。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容妃再次隨著乾隆等人東巡祭孔,乾隆也是賞賜給容妃回回餑餑等回教食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容妃隨乾隆到盛京,在塞外中秋之夜,受賞“奶子月餅”。到達木蘭圍場,乾隆獵獲野豬和狍子,賞眾妃野豬肉,而賞容妃狍子肉。乾隆為容妃安排了回族廚師,為她做回俗清真飯菜如羊肉餛飩等。容妃在乾隆宮中的地位很高,在皇后死後,她的排位已經在各妃中已名列第三了。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容妃病逝,終年55歲。容妃病逝之後被葬在河北清東陵的裕妃園寢內。因為容妃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她的棺木上刻有《古蘭經》的經文。
至於這位容妃娘娘是不是就是民間傳說中的香妃,歷來也存在爭議,因為在乾隆後宮中的41位妃嬪中只有容妃自己一個是維吾爾族女子,所以,一些史學家認定這個容妃也許就是傳說中的香妃娘娘。而且從容妃墓中出土的文物來看,也與歷史記載中的香妃極為相似。
但是,也與人對此結論提出異議,他們認為墓中出土的文物只能夠證明歷史上有來自維吾爾族的容妃這個人,但不能因此就說容妃就是傳說中的那位香妃。容妃原名為買木熱?艾孜木,出身於回疆貴族,而傳說中的香妃則名為伊帕爾汗,出身於回疆的一個貧民家庭。另一方面如果認定河北清東陵的容妃墓就是香妃墓的話,那喀什噶爾的那座被當地人成為阿帕霍加麻扎的香妃墓又作何解釋呢?另外,如果容妃就是香妃的話,為什麼史學家沒有在清宮檔案及其他的歷史典籍中沒有找到一點關於容妃有“體香”的記載。所以,人們認為現在還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容妃就是傳說中的香妃娘娘。
但是有一點我們是可以肯定地,就是無論容妃同香妃是不是一個人,她或她們都是值得我們後人景仰和尊敬的。她同漢代的王昭君,唐代的文成公主一樣,都是為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做出了傑出貢獻的巾幗英雄。她是維吾爾族人民的驕傲,也是所有中國人民的一筆精神財寶。
嘉慶帝死因謎案(1)
清仁宗,愛新覺羅? 顒琰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皇帝在位六十餘年,為了不讓自己的在位時間超過聖祖康熙,就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顒琰。也就是世人所知的嘉慶皇帝。
嘉慶忠厚老實,在乾隆皇帝的諸多皇子中,並不怎麼引人注目。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乾隆初年的時候,想要立嫡長子永璉為儲君,只可惜他將傳位永璉的詔書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後不久,永璉很快夭折了。此後,乾隆又想立皇后所生的七子永琮為儲君。誰知道乾隆將傳位永琮的詔書方到正大光明匾後不久,剛滿兩歲的永琮也離開了人間。如此兩次,乾隆皇帝在也不敢將傳位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邊了。乾隆年老之後,開始考慮儲君的問題,只可惜現在皇子們有的已經年紀很老,有的已經先他而去,有的則無心於做皇帝。無奈之下,嘉慶這位老老實實的年輕皇子才進入乾隆皇帝的視野。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之後,就口頭傳詔將帝位傳給了皇十五子顒琰,自己做起了悠哉樂哉的太上皇。其實,大清王朝到了乾隆後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走向衰敗,土地兼併嚴重,階級矛盾尖銳,財政入不敷出。政治腐敗,官員貪污賄賂成風。嘉慶繼位後之後,一直想致力於挽救日漸衰弱的大清王朝,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親政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了天下第一大貪官和坤,他從和珅的家裡抄出藏金32000多兩,地窖藏銀200餘萬兩,取租地1266頃,其他還有取租房屋1001間半、各處當鋪銀號以及各種珠寶、衣物等,其總家產折合白銀,達到了8億多兩,是當時清政府財政年總收入的十幾倍。嘉慶賜死和珅之後,將他的家財全部收歸國庫,但是,如此得來的錢財根本不可能彌補制度上的漏洞,大清王朝在官僚制度上的弊端日漸嚴重,官員們的貪污腐敗並不是嘉慶這樣一位過於軟弱的君主可以理清的。此時的清王朝就像一個積疾以久的病人一樣,開始總的爆發。官場上,官員公開賣官斂財,對百姓敲骨吸髓。老百姓不堪壓迫,紛紛揭竿而起,各地相繼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嘉慶帝也因此險些兩次被刺。一次是在嘉慶八年(1803年)二月二十日,嘉慶皇帝從圓明園返回宮內的路上,突然衝出一名男子行刺,把嘉慶的隨從下了一跳,後來費了一番周折才把刺客制服。後來得知這名刺客叫成得,是京師中的一名廚役。嘉慶皇帝命諸王大臣和六部九卿會審成得,但他默無一言,只說:“若事成,則公等所坐之處,即我坐處也。”嘉慶皇帝為人寬仁,不想因此而詰興大獄,就下令將凌遲處死。其他人就不在追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