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自成出家了嗎(3)

  近來又有人對李自成的生死提出更新的說法, 認為李自成兵敗後,沒有出家做和尚,也沒有在九宮山遇難,而是輾轉來到粵北樂昌的金城山。在這裡繼續從事抗清鬥爭,後來因叛徒出賣而受傷,死於馬背之上。

  當然,以上的三種說法,都各有一定道理,但都是一家之言,並非定論。事實如何,也許永遠也弄不明白。

  孝莊太后下嫁之謎(1)

  孝莊太后名為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又名大玉兒,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次女。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史稱孝莊太后。在努爾哈赤時代,就已經定下了滿蒙聯姻的策略。早年孝莊的姑姑哲哲嫁給了皇太極做福晉,也就是後來的孝端文皇后,但是由於婚後很久也沒有生育。於是皇太極又於天命十年二月,迎娶了孝端皇后的侄女布木布泰。只有十三歲的布木布泰,在她哥哥吳克善的伴送下來到後金,成為皇太極的側福晉。史稱孝莊年輕的時候皮膚如玉,貌美如花。被稱為“玉妃”。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在盛京稱帝。在分封五宮后妃時,布木布泰被封為永福宮莊妃,為五大福晉之一,居於西宮。她的姑姑哲哲位居中宮做了皇后,而來後入宮的孝莊的姐姐海蘭珠被封為宸妃,位居東宮。崇德三年正月,孝宗生下皇子福臨,成為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與此同時,最受皇太極寵愛的宸妃所生的皇八子夭折了。孝莊在皇太極面前並不得寵,皇太極最喜歡的是孝莊的姐姐海蘭珠。但是,紅顏短命,海蘭珠僅僅活了二十幾歲,在崇德六年就因病去世了。海蘭珠死後,皇太極也變得整天悶悶不樂,兩年後久鬱鬱而終了。皇太極死後,由於生前沒有選立太子,因此出現了皇位之爭。在清朝國內形成了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兩派。多爾袞與豪格都是手握重兵,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與皇太極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因為多爾袞長的很象努爾哈赤,而且多爾袞的生母大妃烏喇納拉氏也在努爾哈赤面前最為得寵,因此,努爾哈赤早就有立其為汗位繼承人的意思。但是,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還小,母親烏喇納拉氏又被逼殉死。使多爾袞失去了登上汗位的機會。皇太極繼位之後,多爾袞對他忠心耿耿,為了大清的基業率軍英勇作戰,被封為睿親王,領正白旗,成為皇太極最為得力的助手和最為信任的心腹。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在弟弟多鐸的支持之下,也想覬覦皇位。此時,背後有兩黃旗的擁護的肅親王豪格,同有兩白旗擁護的多爾袞形成了激烈的爭奪。兩派劍拔弩張,各不相讓。隨時都有暴發衝突的可能性。但是雙方又各有顧忌,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最後,為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出面勸說多爾袞,要他從大清的基業著想,不要因為皇位的爭奪而使太祖太宗創立的大清基業毀於一旦。最後,多爾袞審時度勢,在五大臣會議上,拒絕了擁戴者對自己的推薦,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由年幼的皇太極第九子年幼的福臨繼位,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這個提議平衡了各個方面的利益,從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關鍵時刻清王朝內部的分裂和相互殘殺。福臨繼位之後,母以子貴,孝莊也被冊立為皇后,稱聖母皇太后。孝莊歷經三朝,兩輔幼帝,一個是自己的兒子福臨,福臨六歲繼位。繼位後不久,大清王朝就在多爾袞的率領之下入主中原,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原王朝。清朝初年,政局動盪,事務繁多。而且其中還夾雜著各派別之間的權力爭鬥。孝莊太后為了維護兒子的帝位可謂是嘔心瀝血,費盡心機,只希望他日後長大後能夠成為一代名君,也就可以心安了。只可惜到頭來福臨還是辜負了母后的一片苦心,年紀輕輕就隨著自己心愛的妃子神秘逝去。其孫玄燁繼位,當時年僅八歲,孝莊又以太皇太后輔佐年幼的康熙。在除鰲拜,定三藩的過程中孝莊也是坐定宮中,成為康熙的主心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這位不知歷經了多少大風大浪,看過多少世間風雲變幻的女中強人終於走完了她不平常的一生。享年七十五歲。

  孝莊臨死之前,曾經叮囑康熙說:“太宗的山陵奉安已久了,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吧。”後來康熙遵照太皇太后的懿旨,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拆遷移建到孝陵附近的昌瑞山下,改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就這樣一停就是三十八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康熙的兒子雍正繼位之後,才正式建陵安葬。諡為孝莊文皇后,徽號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但是,奇怪的孝莊的陵墓並沒有像其他葬於清東陵的皇帝,后妃們一樣葬在風水牆的內側,而是被葬在了風水牆的外邊。孝莊為什麼不肯葬回皇太極的身邊,孝莊的陵墓又為什麼被葬在風水牆的外邊呢?難道這裡面有什麼不為世人所知的隱情?

  孝莊太后下嫁之謎(2)

  這種奇怪的葬制,也為諸多早就流傳於世的有關孝莊的傳言提供了依據。其中,流傳最廣,至今仍為史學界爭論的一大熱點的就是:孝莊曾經下嫁多爾袞之說。他們認為,孝莊太后之所以不願意回關外與皇太極合葬就是因為曾經下嫁多爾袞,無顏相見於地下。還說,這次婚禮大典是由禮部等衙門操辦,極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祝賀。持這一說的學者主要是由以下幾個依據:一是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多爾袞在入關之後權勢極大,擊敗大順,攻下南明,幾乎是多爾袞一手打下了大清的萬里江山。而且清朝入關初年的各種典章制度也是出於多爾袞之手。當時他總攬朝綱,控制軍隊。雖然不是皇帝但實際上權力比皇帝還大。所以孝莊和順治為了穩住這位攝政王,先後加封其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進而又不惜下嫁給多爾袞,稱其為“皇父攝政王”。其二,根據滿族的風俗,有兄終弟娶其嫂是合乎禮儀的。因此孝莊下嫁多爾袞從滿族的角度講也沒有什麼說不通的。其三,人們認為,後來順治之所以加封多爾袞為 “皇父攝政王”。就是因為母親下嫁給他,這樣叫更合乎情理。他們的再一個證據就是南明遺民張煌言的一首叫《建夷宮詞》的詩,詩中言:“上壽殤為合卺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這裡面明確的說出了太后下嫁之事。張煌言時當時代的人,他的詩應該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此外,還有人說,曾經在內閣大庫檔案中見過,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的詔書。由於上面的幾條證據,這一派學者認為太后下嫁多爾袞應該是歷史上的鐵案,勿庸懷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