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一是空中支援計劃的錯誤,使投入戰鬥的空降部隊得不到戰鬥機的支援。本來戰鬥機應該為他們提供保護傘,但由於一個令人遺憾的誤會而未做到。空中支援計劃中有這樣一句話:“凡是空投、空降的地方,戰鬥機都得與之保持距離。”這句話帶來了災難性後果。二是通訊完全失靈。在關鍵的開頭幾天裡,無論是同空降作戰司令部一起錯誤地飛到荷蘭去的布朗寧,還是第2集團軍和白廳,都沒有收到萊茵河對岸部隊的任何消息,一點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三是第30軍的衝擊線是一條時時遭到翼側攻擊的公路。過了瓦爾河上的大橋,這條公路的路基很高,使警衛裝甲師成了敵88毫米大炮的靶子。登普西原打算在奈梅根與阿納姆之間的埃爾斯特空投一個傘兵旅,以便控制這條無遮掩的公路,卻沒有足夠的飛機。四是氣候條件不好。行動開始後氣候就不好,無法降落很多人員。
儘管有這樣一些原因,但蒙哥馬利還是認為:“如果這次戰役一開始就得到適當的支持,給予必要的飛機、地面部隊和後勤給養的話,那麼,儘管有我的過錯、不利的氣候以及在阿納姆有敵之黨衛軍第2裝甲軍等等,這次戰役還是能夠成功的。我將繼續為‘市場花園’行動當個頑固的辯護人。”
阿納姆戰役結束之後,艾森豪在10月8日給蒙哥馬利和布萊德雷的命令,仍然規定兩個集團軍群的計劃“應在人力許可的情況下,把儘速挺進到波恩以北的萊茵河一線作為首要任務”。但艾森豪似乎突然認識到了安特衛普的重要性,並於10月9日指示蒙哥馬利“把打開安特衛普港當作頭等急事”,甚至強調指出,“在北面翼側再掌握一個大港口是最終攻入德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實際上,蒙哥馬利在10月8日便與馬歇爾、布萊德雷、霍奇斯進行了協商,並於次日發出了一份重要的但卻是小心謹慎的命令。命令一方面強調安特衛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卻著重闡述掃清萊茵河西岸敵人的必要性。這項命令發出之後,蒙哥馬利於10月15日收到艾森豪10月13日寫來的一封信。這封信對他10月10日提出的一份文件以精心的措詞進行了堅定的批評。蒙哥馬利的文件題為《關於西歐戰場指揮問題的一些意見》,其口氣一看便知是故意找彆扭,不願服從。文件結尾處再次提出那似乎已被人忘卻的問題,即進行“單一衝擊”,設置單一地面指揮官:
“十五、我並不認為我們目前的指揮與控制體制是十分完善的。
十六、很可能是一些政治的和民族的考慮使我們不能有一個健全的體制。如果是這樣,我建議我們不妨直言不諱。我們不要裝得一切皆好,而實際上差得很遠。”
艾森豪的回答是寸步不讓(參見《西線的勝利》第2卷,第88頁),並強調指出:“這裡不再是諾曼第灘頭!”蒙哥馬利只好這樣回答:“我不會再向您提及指揮權的問題。”接著,他給第21集團軍群又下了一道關於掃清安特衛普航道的指令,但這時已為時太晚,因為奉命向斯海爾德河進發的加拿大人面臨的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進行一場曠日持久、血肉橫飛的戰鬥。他們不得不一個堤壩、一個堤壩地頑強地向前推進。最後,當英國皇家空軍用炸彈炸破瓦爾赫倫島的水上防禦工事,當皇家海軍用150艘各種各樣的小船和27艘裝備有大炮、火箭的輪船在韋斯卡特佩勒把第4特種勤務旅送上岸時,傷亡人數令人毛骨驚然。在死傷的1000人中,僅支援中隊就有170人戰死,200人受傷,27艘船中有20艘已不能再用。若是早一點動手,代價肯定會小得多。
由於加拿大部隊的浴血奮戰,盟國第一批船隻終於在11月28日靠上了安特衛普的碼頭。於是艾森豪要求,北面的主要行動應當確保橫渡萊茵河,占領魯爾,深入德國。與此同時,如有可能,應準備從薩爾繼續前進,並在盟軍右面的戰線進行配合作戰。然而,“寬大正面”上的進攻始終受挫,最明顯的是在美軍戰線上,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進攻許特根森林的作戰尤其如此。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激烈的戰鬥之一。9000名美國人患了戰壕足病、戰鬥疲勞症和所謂的“呼吸系統病”,2.4萬人戰死、被俘或失蹤。美官方史學家稱這次作戰為基本上無成果的戰鬥,是早就應當避免的。
11月28日那天,艾森豪來到宗霍溫蒙哥馬利的作戰指揮所,與蒙哥馬利促膝長談。蒙哥馬利坦率地說,盟軍處境不佳,並且認為布萊德雷的第12集團軍群在戰術行動方面欠“平衡”,於是建議巴頓的一些師往北開去,並取消巴頓在南邊發動的攻勢,以恢復戰術平衡。艾森豪很快將蒙哥馬利的意見轉告了布萊德雷。12月3日,布萊德雷寫信給蒙哥馬利,列舉了多種理由,說他不能那樣做。
結果,更大的混亂接踵而至。令人費解的是,在這幾個星期中,英美軍隊中的許多情報機構竟然都未曾發現德國人一個新建裝甲集團軍的蹤跡,對其未來的進攻重點也茫然無知。
到1944年9月,德軍最高統帥部已經明白,盟軍不能立即突破“齊格菲”防線,而自己則能在這一地區阻止盟軍前進。於是,決定在西線實施反攻,企圖以出其不意的突擊,擊潰戰線北段的盟軍,迫使英美單獨媾和。
儘管有這樣一些原因,但蒙哥馬利還是認為:“如果這次戰役一開始就得到適當的支持,給予必要的飛機、地面部隊和後勤給養的話,那麼,儘管有我的過錯、不利的氣候以及在阿納姆有敵之黨衛軍第2裝甲軍等等,這次戰役還是能夠成功的。我將繼續為‘市場花園’行動當個頑固的辯護人。”
阿納姆戰役結束之後,艾森豪在10月8日給蒙哥馬利和布萊德雷的命令,仍然規定兩個集團軍群的計劃“應在人力許可的情況下,把儘速挺進到波恩以北的萊茵河一線作為首要任務”。但艾森豪似乎突然認識到了安特衛普的重要性,並於10月9日指示蒙哥馬利“把打開安特衛普港當作頭等急事”,甚至強調指出,“在北面翼側再掌握一個大港口是最終攻入德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實際上,蒙哥馬利在10月8日便與馬歇爾、布萊德雷、霍奇斯進行了協商,並於次日發出了一份重要的但卻是小心謹慎的命令。命令一方面強調安特衛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卻著重闡述掃清萊茵河西岸敵人的必要性。這項命令發出之後,蒙哥馬利於10月15日收到艾森豪10月13日寫來的一封信。這封信對他10月10日提出的一份文件以精心的措詞進行了堅定的批評。蒙哥馬利的文件題為《關於西歐戰場指揮問題的一些意見》,其口氣一看便知是故意找彆扭,不願服從。文件結尾處再次提出那似乎已被人忘卻的問題,即進行“單一衝擊”,設置單一地面指揮官:
“十五、我並不認為我們目前的指揮與控制體制是十分完善的。
十六、很可能是一些政治的和民族的考慮使我們不能有一個健全的體制。如果是這樣,我建議我們不妨直言不諱。我們不要裝得一切皆好,而實際上差得很遠。”
艾森豪的回答是寸步不讓(參見《西線的勝利》第2卷,第88頁),並強調指出:“這裡不再是諾曼第灘頭!”蒙哥馬利只好這樣回答:“我不會再向您提及指揮權的問題。”接著,他給第21集團軍群又下了一道關於掃清安特衛普航道的指令,但這時已為時太晚,因為奉命向斯海爾德河進發的加拿大人面臨的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進行一場曠日持久、血肉橫飛的戰鬥。他們不得不一個堤壩、一個堤壩地頑強地向前推進。最後,當英國皇家空軍用炸彈炸破瓦爾赫倫島的水上防禦工事,當皇家海軍用150艘各種各樣的小船和27艘裝備有大炮、火箭的輪船在韋斯卡特佩勒把第4特種勤務旅送上岸時,傷亡人數令人毛骨驚然。在死傷的1000人中,僅支援中隊就有170人戰死,200人受傷,27艘船中有20艘已不能再用。若是早一點動手,代價肯定會小得多。
由於加拿大部隊的浴血奮戰,盟國第一批船隻終於在11月28日靠上了安特衛普的碼頭。於是艾森豪要求,北面的主要行動應當確保橫渡萊茵河,占領魯爾,深入德國。與此同時,如有可能,應準備從薩爾繼續前進,並在盟軍右面的戰線進行配合作戰。然而,“寬大正面”上的進攻始終受挫,最明顯的是在美軍戰線上,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進攻許特根森林的作戰尤其如此。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激烈的戰鬥之一。9000名美國人患了戰壕足病、戰鬥疲勞症和所謂的“呼吸系統病”,2.4萬人戰死、被俘或失蹤。美官方史學家稱這次作戰為基本上無成果的戰鬥,是早就應當避免的。
11月28日那天,艾森豪來到宗霍溫蒙哥馬利的作戰指揮所,與蒙哥馬利促膝長談。蒙哥馬利坦率地說,盟軍處境不佳,並且認為布萊德雷的第12集團軍群在戰術行動方面欠“平衡”,於是建議巴頓的一些師往北開去,並取消巴頓在南邊發動的攻勢,以恢復戰術平衡。艾森豪很快將蒙哥馬利的意見轉告了布萊德雷。12月3日,布萊德雷寫信給蒙哥馬利,列舉了多種理由,說他不能那樣做。
結果,更大的混亂接踵而至。令人費解的是,在這幾個星期中,英美軍隊中的許多情報機構竟然都未曾發現德國人一個新建裝甲集團軍的蹤跡,對其未來的進攻重點也茫然無知。
到1944年9月,德軍最高統帥部已經明白,盟軍不能立即突破“齊格菲”防線,而自己則能在這一地區阻止盟軍前進。於是,決定在西線實施反攻,企圖以出其不意的突擊,擊潰戰線北段的盟軍,迫使英美單獨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