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6月25日開始的“賽馬場”作戰是英軍在諾曼第實施的第一個大規模戰役,剛剛登陸的第8軍是攻擊的主力。從一開始就參戰的第30軍在最右側進行側翼掩護,先奪取羅雷,占領羅雷一瑞維尼一線,然後向南推進。第8軍的任務更重,更引人注目。它要從卡昂公路上布雷特維爾一洛格約斯以西加拿大人早就建立的陣地開始,打開一條通路,經過什窩直到奧東河,然後向東打到奧恩河,強行占領更多的渡口,最後站穩腳跟,控制從南面接近卡昂的道路。在這場艱苦的戰鬥中,第8軍到戰鬥結束前只努力鞏固了奧東河對岸的橋頭堡。雖然再向縱深突進肯定會收益更大,但爭得地盤不是“賽馬場”作戰行動的主要目的所在。實際上,“賽馬場”作戰行動給德軍所造成的威脅是:德軍不僅用當地的裝甲部隊來守陣地,而且把遠道而來的師也投入防禦,這樣就必然在防禦中把為將來的反攻準備的預備隊消耗掉了。在英軍第8和第30軍所形成的突出部周圍是德軍第1裝甲軍(是從布魯日拼命趕來的)、黨衛軍第10和第9裝甲師(是從俄國趕來的)、黨衛軍第2裝甲師(是從土魯斯長途跋涉而來的)和勒爾裝甲師等部隊。在英軍前線,還有德軍第2、第21裝甲師。這樣,美軍就能不受德軍裝甲部隊糾纏,自由地實施機動。結果,美軍沒有受到德軍裝甲部隊的任何於擾就攻陷了瑟堡。
蒙哥馬利按照作戰計劃,一直在諾曼第有意識地進行機動,把所有的德軍裝甲部隊都吸引到本國部隊的對面,從未有在東翼向塞納河突破的設想。為此,當時和從那以後他受了很多批評。這些批評大多是因為對他那個簡單明了而又具有遠見卓識的設想產生誤解所引起的。艾森豪於7月13日給英美聯合參謀部的報告便是例證,報告的第32頁寫道:
“儘管如此,我們仍無法在東翼向塞納河突破,敵在崗市地區集中主力阻止我們攻占這一極其需要獲得的地帶。不過我們的計劃還是異常靈活,我們可以利用敵人的這一反擊,當英加部隊在東翼頂住敵人時,要美軍由西翼的灘頭占領區痛擊敵軍。因此,蒙哥馬利元帥指揮的第2集團軍在7月應繼續不斷地向敵施加壓力,遏制其前進。”
於是,人們的印象就是,英國和加拿大部隊在東翼崗市地區失敗了,所以,美軍才在西翼採取行動,突破成功。艾森豪對第2集團軍持這種看法,便清楚地表明他對自己欣然同意過的這一基本設想並不理解。
但是,有的批評則完全出於惡意。艾森豪的副手特德和英軍戰術航空隊司令科寧厄姆由於沒有得到卡昂地區的機場而幾乎對蒙哥馬利持敵對態度;艾森豪的副參謀長摩根則因為蒙哥馬利反對他在東翼的崗市一法萊茲地區進行突破的計劃而懷恨在心。他們利用艾森豪的錯覺,對蒙哥馬利說三道四,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當時,英軍和美軍已經登陸的部隊大致相等,每家16個師。但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在這段時間裡,在美軍前線,德軍裝甲師最多時3個,最少時還不到1個;而在英軍前線,最多時7個半,最少時4個。美軍與之作戰的德軍步兵營最多時87個,最少時63個;而在英軍前線,最多時92個,最少時43個。
比這些數字更有說服力的是這樣一個事實:蒙哥馬利的策略已經導致他的兩個最高級、最有經驗的敵手——馮·龍德施泰特和馮·施韋彭伯格——由於認為蒙哥馬利已給他們造成了軍事上難以挽救的局面而在戰場上被就地免職。
所以,在諾曼第戰役這一關鍵時刻,蒙哥馬利要比他的美國同行和英國國內的某些人更為清楚地看到,戰鬥正沿著正確的方向朝著成功發展;而“賽馬場”行動的最後一天結束時,凱特爾和馮·龍德施泰特之間著名的電話對話極好地概括了蒙哥馬利的敵手們此刻的精神狀態:
凱特爾:“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該怎麼辦?”
馮·龍德施泰特:“講和,你們這些蠢才!難道還能有別的什麼辦法?”
6月末是諾曼第戰役的重大轉折點。6月30日那天,英國特遣艦隊司令維安海軍上將和他的美國同行柯克海軍上將相繼出發返回英國。這標誌著“海王星”行動正式結束,“霸王”行動計劃進入了下一個階段。負責海邊各個灘頭的級別稍低的海軍軍官也已撤走,在英軍地段由“英軍突擊區海軍將官”代替,在美軍地段由“西線海軍將官”代替,兩人都常駐陸上,都是海軍少將。這種從兩棲作戰向陸上作戰的轉變,標誌著盟軍對現已擴大了的橋頭堡充滿信心。另外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更加強了這一信心。這實際上表明蒙哥馬利6月8日宣布的3個先決條件中的後兩個已經實現。
7月1日,由於大風暴而推遲到6月25日開始的卡昂南面大鉗形攻勢“賽馬場”作戰行動結束。這次作戰沒能按原先期望的那樣奪到足夠的地盤,但卻達成了更為重要的目標——使德軍裝甲部隊遭到了決定性失敗。在此前一天,美軍在科唐坦半島進行一次大規模進攻,最終攻下了瑟堡的大要塞及其支援炮兵陣地。此後,盟軍第一艘船、英國的一艘用來掃雷的汽艇大搖大擺地進了港。這兩件事的主要意義在於:第一,“賽馬場”作戰以後,德軍再也不能用密集的裝甲部隊發動真正的協同進攻(希特勒後來瘋狂地發動莫爾坦攻勢除外);第二,美軍已奪取了瑟堡,從而可以一心一意地轉而向南和向西進攻。蒙哥馬利的第二個先決條件“保持主動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駛進瑟堡港的那條小船,既是7月16日開始在瑟堡港拋錨的大噸位船隻的先驅,也預示著蒙哥馬利的第3個要求,即行政後勤的穩定性正在實現之中。
蒙哥馬利按照作戰計劃,一直在諾曼第有意識地進行機動,把所有的德軍裝甲部隊都吸引到本國部隊的對面,從未有在東翼向塞納河突破的設想。為此,當時和從那以後他受了很多批評。這些批評大多是因為對他那個簡單明了而又具有遠見卓識的設想產生誤解所引起的。艾森豪於7月13日給英美聯合參謀部的報告便是例證,報告的第32頁寫道:
“儘管如此,我們仍無法在東翼向塞納河突破,敵在崗市地區集中主力阻止我們攻占這一極其需要獲得的地帶。不過我們的計劃還是異常靈活,我們可以利用敵人的這一反擊,當英加部隊在東翼頂住敵人時,要美軍由西翼的灘頭占領區痛擊敵軍。因此,蒙哥馬利元帥指揮的第2集團軍在7月應繼續不斷地向敵施加壓力,遏制其前進。”
於是,人們的印象就是,英國和加拿大部隊在東翼崗市地區失敗了,所以,美軍才在西翼採取行動,突破成功。艾森豪對第2集團軍持這種看法,便清楚地表明他對自己欣然同意過的這一基本設想並不理解。
但是,有的批評則完全出於惡意。艾森豪的副手特德和英軍戰術航空隊司令科寧厄姆由於沒有得到卡昂地區的機場而幾乎對蒙哥馬利持敵對態度;艾森豪的副參謀長摩根則因為蒙哥馬利反對他在東翼的崗市一法萊茲地區進行突破的計劃而懷恨在心。他們利用艾森豪的錯覺,對蒙哥馬利說三道四,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當時,英軍和美軍已經登陸的部隊大致相等,每家16個師。但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在這段時間裡,在美軍前線,德軍裝甲師最多時3個,最少時還不到1個;而在英軍前線,最多時7個半,最少時4個。美軍與之作戰的德軍步兵營最多時87個,最少時63個;而在英軍前線,最多時92個,最少時43個。
比這些數字更有說服力的是這樣一個事實:蒙哥馬利的策略已經導致他的兩個最高級、最有經驗的敵手——馮·龍德施泰特和馮·施韋彭伯格——由於認為蒙哥馬利已給他們造成了軍事上難以挽救的局面而在戰場上被就地免職。
所以,在諾曼第戰役這一關鍵時刻,蒙哥馬利要比他的美國同行和英國國內的某些人更為清楚地看到,戰鬥正沿著正確的方向朝著成功發展;而“賽馬場”行動的最後一天結束時,凱特爾和馮·龍德施泰特之間著名的電話對話極好地概括了蒙哥馬利的敵手們此刻的精神狀態:
凱特爾:“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該怎麼辦?”
馮·龍德施泰特:“講和,你們這些蠢才!難道還能有別的什麼辦法?”
6月末是諾曼第戰役的重大轉折點。6月30日那天,英國特遣艦隊司令維安海軍上將和他的美國同行柯克海軍上將相繼出發返回英國。這標誌著“海王星”行動正式結束,“霸王”行動計劃進入了下一個階段。負責海邊各個灘頭的級別稍低的海軍軍官也已撤走,在英軍地段由“英軍突擊區海軍將官”代替,在美軍地段由“西線海軍將官”代替,兩人都常駐陸上,都是海軍少將。這種從兩棲作戰向陸上作戰的轉變,標誌著盟軍對現已擴大了的橋頭堡充滿信心。另外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更加強了這一信心。這實際上表明蒙哥馬利6月8日宣布的3個先決條件中的後兩個已經實現。
7月1日,由於大風暴而推遲到6月25日開始的卡昂南面大鉗形攻勢“賽馬場”作戰行動結束。這次作戰沒能按原先期望的那樣奪到足夠的地盤,但卻達成了更為重要的目標——使德軍裝甲部隊遭到了決定性失敗。在此前一天,美軍在科唐坦半島進行一次大規模進攻,最終攻下了瑟堡的大要塞及其支援炮兵陣地。此後,盟軍第一艘船、英國的一艘用來掃雷的汽艇大搖大擺地進了港。這兩件事的主要意義在於:第一,“賽馬場”作戰以後,德軍再也不能用密集的裝甲部隊發動真正的協同進攻(希特勒後來瘋狂地發動莫爾坦攻勢除外);第二,美軍已奪取了瑟堡,從而可以一心一意地轉而向南和向西進攻。蒙哥馬利的第二個先決條件“保持主動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駛進瑟堡港的那條小船,既是7月16日開始在瑟堡港拋錨的大噸位船隻的先驅,也預示著蒙哥馬利的第3個要求,即行政後勤的穩定性正在實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