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人馬,收繳其武器為目的。各進剿部隊應嚴整紀律,不准駐紮城區。以上各點,希……特予注意研擬編入為要。中正三十五年四月十

  七日”

  【4月21日】

  美國必反對俄國壟斷東北,並反對共黨組織傀儡政權,而願協助我政府收復東北主權。如馬歇爾果有卓見,則應

  以客觀態度認識俄、共絕無誠意者;但馬歇爾非至絕境,必不願放棄其妥協綏靖政策。

  這是蔣介石分析美國對共產黨的政策。

  翌日(4月22日),蔣介石與馬歇爾再次會談。沒料到馬歇爾亦說出:如果不與共軍妥協,則美國將停止對運輸政府軍前往東北的

  支援。蓋臨到了蘇聯全力支持共軍的此際,而美國卻要停止對政府軍的援助。

  【4月22日】

  我中央軍須由美軍代為運輸,一切計劃皆受其牽制,且彼時以撤退其海軍、中止其運輸以為脅迫,使我不能不遷

  就彼對共黨妥協之建議;殊不知此時對共黨妥協,實無異對俄國屈服,當共黨氣焰囂張之時,其要求條件之苛刻決難忍受。故應對馬

  歇爾直說之,以促其覺悟也。

  4月24日,蔣介石在與馬歇爾會談之際提出東北停戰之條件如下:

  (一)本年1月10日之停戰

  協定(第一次)及其附件,應全部實行於東北。

  (二)在東北所有各軍及各軍附屬單位之調遣,應根據本年2月25日之整軍方案予

  以規定。

  (三)東北境內之長春鐵路全線及其兩側30公里以內之地區,皆應由政府軍接收,共軍不得妨礙政府軍接收。

  (

  四)除第三項以外,共軍所駐地區之政治事宜,由政府及中共雙方代表協議解決之。

  以上提案,只不過是要對當初業已達成的

  協議再加以認定而已,可是馬歇爾這回卻聲色俱厲地表示不同意見,要求政府單方面讓步。蔣所期望使其覺悟落空。

  【4月28日】

  近察馬歇爾之心理及其態度,及極以對共交涉之破裂或停頓為慮,時現恐懼與無法應付之情態,其精神幾已完全

  為共黨所控制,一唯共黨之要求是從,無敢或違,幾與共黨心理牴觸之條件,皆不敢自共方試談,其畏共之心理竟至如此,余不得不

  加以剴切開導。若美國不改變以往之消極政策,而以實力積極支持我政府,則美國在東亞之聲望,亦將因此喪失殆盡,無法挽回矣!

  馬歇爾若果有政治眼光與國際主義,明辨其美國自身之利害,當能領悟余言之不謬也。

  蔣介石認為擔任國共兩黨調停的美國特

  使馬歇爾,眼下顯然是轉而站在對共產黨加以安撫的立場上去了。

  其實,美國的對華政策沒有改變,杜魯門、貝爾納斯(國務

  卿)和馬歇爾仍然追求一種幻想:以蔣介石為首的一個聯合政府所統治的統一的親美中國。休戰的唯一條款是容許成立一個聯合政府

  ,這個政府既要使中國共產黨處於從屬地位,又要防止俄國在較廣的程度上插手中國事務。他們害怕內戰,正因為它可能招致蔣介石

  的垮台,以及中共和(或)俄國取得勝利。即使美國領導集團支持建立聯合政府的設想,而蔣介石卻迴避建立聯合政府的計劃,他們仍

  舊不願考慮放棄蔣介石。馬歇爾所為,並非站在什麼中共立場上。

  1946年 3

  【4月29日】

  美國對東北之政策與對俄、共之態度,必須重加考慮,且須從速決定。以此實為美國對東亞整個問題之關鍵

  ;消極退出、抑或積極參加與領導,應有所抉擇也。切不可再蹈過去“九一八”時代覆轍,以致釀成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禍患。如果當

  時美、英對日能稍用壓力,表示積極行動,則日本當不致如此猖獗,戰禍自可消除矣。今日俄、共在東北之形勢,亦復如是。此時對

  共黨既非宣言所能制止,唯有準備實力,積極行動--協助我政府並明示其決心;則俄、共皆將懾服。否則,美國在東亞領導之聲望決

  難維持,而第三次大戰亦必以此為起因矣。

  4月29日,馬歇爾向蔣介石報告其與共產黨代表周恩來交涉的經過。據馬歇爾說:

  “曾向周恩來表示,東北停戰條件,必須共軍退出長春,歸中央軍接防,並由軍事3人會議派小組前往監視。否則,我(馬歇爾)不願

  再作調解人。周恩來對此並未表示具體意見,但稱必電告延安。”

  蔣介石聽取上述報告之後,乃向馬歇爾表示勸告美國對於東

  北問題鬚髮揮其影響力,要求美國進一步支持他,改變以往“消極政策”。日馬歇爾支持蔣要回長春,此時蔣對馬氏積極遊說,勸美

  國積極支持他儘快占領東北,不要重蹈“九一八”對日妥協的舊轍。蔣占東北是決心很大的,以後蔣把東三省戰敗歸咎於馬歇爾,實

  是推諉與人。

  【5月11日】

  史達林邀余訪俄,此乃離間中、美關係之最大陰謀。斯慣玩弄他人,而余則不受其欺詐也。唯此事婉拒後,彼將

  以所謀不遂,惱羞成怒,蓋可斷言。

  5月5日,國民政府於西遷8年半之後遷都南京。蔣介石夫婦先於5月3日由漢口飛抵南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