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蔣介石不僅喜愛粵劇,更喜歡聽評劇,但據蔣的部下說,蔣到台灣後從來沒有聽過評劇,蔣介石曾說:“不回大陸,不看評劇”。
---------------
王陽明的信徒
---------------
蔣介石一生著述頗豐,台灣官方出版的就有《蔣介石集》(上下冊)、《先總統蔣公全集》(共計3冊)、《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40冊)。當然這些著作多為捉刀代筆。他到台灣之後,除了每年發布各種文告與講演之外,著述明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反共專著,一類是對王陽明哲學研究進一步訂正的著作。
其實,早在大陸30年代,他就非常推崇王陽明。他所鼓吹的“力行”哲學,就是對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與孫中山的“知難行易”思想的演繹和曲解。他到台灣之後,又將所居草山改為陽明山,以示對王陽明的尊崇。與此同時,他又在草山創立了“革命實踐研究院”,提倡“實踐”運動。就此點而言,是當年“力行”哲學的翻版。
蔣介石不僅自己研究,還讓蔣經國多多從事對王陽明哲學的研究。1968年4月15日是蔣經國59歲生日。14日,蔣介石從日月潭給他寄來的一封信稱:
“經兒:
明日為你50晉9誕辰,明年即為花甲之年,因你公忙,未能同在一處相祝,時用懷念。近日在潭上研究陸象山(九淵)與朱晦庵(熹)二先生學術同異之點,尤其對‘無極而太極’之說不同之意見,尚未能獲得結論,故不敢下斷語,然以現在太空探測所得之經驗解之,則太空乃無極之說近似也……今觀正中書局印行之本首,有重編宋元學案導言,共為15則,約25頁,如能先將此閱讀研考,則宋代以來之儒學系統,可得其大概。此乃為研究中國文化來源之不可缺者也……余所重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即出於陸象山簡易之法,教人以發明基本心為始事,此心有立,然後可以應天地萬物之變也。所謂‘先玄乎其大者’也”。“吾國王道之行,自不致有今日人類之悲運,而大陸同胞,更無此空前浩劫之遭遇矣。吾人自當急起直追,以補先哲之缺憾,則幾矣。特書此以為爾壽也”。《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10輯第603—604頁。
蔣介石寫這封信的目的,就是要教會蔣經國用什麼哲學思想去“齊家治國平天下”,完成他“反共復國”的使命。蔣經國不愧是蔣介石的兒子,他對父親的良苦用心心領神會,他說:
“父親對王學的研究,進而發為事功,重要的是貫徹了行的道理。特別是將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和國父知難行易學說發明貫通,說明‘知行合一’的良知學說,是與國父知難行易的學說不唯不相反,而且是相輔而行的,亦唯有致‘知難行易’的良知、才能實現知難行易的學說”。《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10輯第601頁。
與他父親不同的是,他不是把“反共復國”放在第一位,而是吸取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教訓,強調“實踐”、“向下紮根”,因而被稱為“民粹派”的領袖。
---------------
兒子眼中的父親
---------------
在蔣經國眼中,他的父親是個“領袖”、“嚴師”、“慈父”,沒有人比他更“偉大”。在蔣介石病逝前,他曾發表過《風雨中的寧靜》、《我的父親》等文。蔣介石病逝後,他又發表了《守父靈一月記》、《難忘的一年》、《梅台思親》、《領袖慈父嚴師》、《其介如山》、《風木孝思》、《思親勵志報國》、《10月有感》、《沉思於慈湖之畔》、《回顧苦難而充滿希望的5年》、《7年的思慕和信念》等文,以示紀念。在蔣經國的筆下,蔣介石超過了歷代有作為的君主。
1975年4月21日,蔣介石病逝半月後,蔣經國在日記中寫道:
“深夜坐於靈堂,想起父親待兒慈而亦嚴,愛之教之無微不至。尤其25年前撤離大陸之時,日夜相處,共冒危險,出生入死,同受毀謗,遭受侮辱攻擊,父親為貫徹反共救國之職志,一心一意為挽回危局而東奔西走,對種種污衊視若無睹。”《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629頁。
“父親一生之中,受過多少怨恨,遭遇多少誤解,經過多少兇險,所以父親嘗謂:‘自顧一生,實無時不在患難、恥辱、艱危、誣陷、滲透顛覆、出生入死之中’。但是從未為自己出而辯護,對於美國政府於38年所發表之白皮書亦是如此。父親常曰:‘天下事總可水落石出’。今日一切是非皆已大白於天下,此正父親所言‘余既為革命而生,自當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體還我天地父母也’之願得償。今日世人皆知,無私無我,愛民愛物,乃我父親為人處世之基本精神文明也。”《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645頁。
蔣經國上述言論顯然是不實和吹捧之詞。誰都知曉,蔣介石在反省大陸失敗原因時,始終為其錯誤進行辯護。他為了維持蔣家小朝廷,不惜打擊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重臣、愛將,以傳位於子,說“無私無我”太過阿諛。
蔣經國在日記中還記述了他父親與蔣方良之間的關係:
---------------
王陽明的信徒
---------------
蔣介石一生著述頗豐,台灣官方出版的就有《蔣介石集》(上下冊)、《先總統蔣公全集》(共計3冊)、《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40冊)。當然這些著作多為捉刀代筆。他到台灣之後,除了每年發布各種文告與講演之外,著述明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反共專著,一類是對王陽明哲學研究進一步訂正的著作。
其實,早在大陸30年代,他就非常推崇王陽明。他所鼓吹的“力行”哲學,就是對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與孫中山的“知難行易”思想的演繹和曲解。他到台灣之後,又將所居草山改為陽明山,以示對王陽明的尊崇。與此同時,他又在草山創立了“革命實踐研究院”,提倡“實踐”運動。就此點而言,是當年“力行”哲學的翻版。
蔣介石不僅自己研究,還讓蔣經國多多從事對王陽明哲學的研究。1968年4月15日是蔣經國59歲生日。14日,蔣介石從日月潭給他寄來的一封信稱:
“經兒:
明日為你50晉9誕辰,明年即為花甲之年,因你公忙,未能同在一處相祝,時用懷念。近日在潭上研究陸象山(九淵)與朱晦庵(熹)二先生學術同異之點,尤其對‘無極而太極’之說不同之意見,尚未能獲得結論,故不敢下斷語,然以現在太空探測所得之經驗解之,則太空乃無極之說近似也……今觀正中書局印行之本首,有重編宋元學案導言,共為15則,約25頁,如能先將此閱讀研考,則宋代以來之儒學系統,可得其大概。此乃為研究中國文化來源之不可缺者也……余所重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即出於陸象山簡易之法,教人以發明基本心為始事,此心有立,然後可以應天地萬物之變也。所謂‘先玄乎其大者’也”。“吾國王道之行,自不致有今日人類之悲運,而大陸同胞,更無此空前浩劫之遭遇矣。吾人自當急起直追,以補先哲之缺憾,則幾矣。特書此以為爾壽也”。《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10輯第603—604頁。
蔣介石寫這封信的目的,就是要教會蔣經國用什麼哲學思想去“齊家治國平天下”,完成他“反共復國”的使命。蔣經國不愧是蔣介石的兒子,他對父親的良苦用心心領神會,他說:
“父親對王學的研究,進而發為事功,重要的是貫徹了行的道理。特別是將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和國父知難行易學說發明貫通,說明‘知行合一’的良知學說,是與國父知難行易的學說不唯不相反,而且是相輔而行的,亦唯有致‘知難行易’的良知、才能實現知難行易的學說”。《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10輯第601頁。
與他父親不同的是,他不是把“反共復國”放在第一位,而是吸取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教訓,強調“實踐”、“向下紮根”,因而被稱為“民粹派”的領袖。
---------------
兒子眼中的父親
---------------
在蔣經國眼中,他的父親是個“領袖”、“嚴師”、“慈父”,沒有人比他更“偉大”。在蔣介石病逝前,他曾發表過《風雨中的寧靜》、《我的父親》等文。蔣介石病逝後,他又發表了《守父靈一月記》、《難忘的一年》、《梅台思親》、《領袖慈父嚴師》、《其介如山》、《風木孝思》、《思親勵志報國》、《10月有感》、《沉思於慈湖之畔》、《回顧苦難而充滿希望的5年》、《7年的思慕和信念》等文,以示紀念。在蔣經國的筆下,蔣介石超過了歷代有作為的君主。
1975年4月21日,蔣介石病逝半月後,蔣經國在日記中寫道:
“深夜坐於靈堂,想起父親待兒慈而亦嚴,愛之教之無微不至。尤其25年前撤離大陸之時,日夜相處,共冒危險,出生入死,同受毀謗,遭受侮辱攻擊,父親為貫徹反共救國之職志,一心一意為挽回危局而東奔西走,對種種污衊視若無睹。”《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629頁。
“父親一生之中,受過多少怨恨,遭遇多少誤解,經過多少兇險,所以父親嘗謂:‘自顧一生,實無時不在患難、恥辱、艱危、誣陷、滲透顛覆、出生入死之中’。但是從未為自己出而辯護,對於美國政府於38年所發表之白皮書亦是如此。父親常曰:‘天下事總可水落石出’。今日一切是非皆已大白於天下,此正父親所言‘余既為革命而生,自當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體還我天地父母也’之願得償。今日世人皆知,無私無我,愛民愛物,乃我父親為人處世之基本精神文明也。”《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645頁。
蔣經國上述言論顯然是不實和吹捧之詞。誰都知曉,蔣介石在反省大陸失敗原因時,始終為其錯誤進行辯護。他為了維持蔣家小朝廷,不惜打擊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重臣、愛將,以傳位於子,說“無私無我”太過阿諛。
蔣經國在日記中還記述了他父親與蔣方良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