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後來軍統特務又先後在北平、重慶等地破獲了中共地下黨組織、電台等,蔣介石更希望軍統特務為他賣力,於是在唐縱、鄭介石、毛人鳳的請求下,由鄭介民推薦他的小老鄉黃珍吾接替了韓文煥,當了首都警察廳的廳長,接著北平的湯永咸也由軍統分子楊清植接替了。
在這一個個回合中,軍統局內部的鬥爭始終是圍繞著唐縱、鄭介民、毛人鳳三人展開的。但在國民黨內部的爭鬥中,軍統局是一致對外的,由於他們和蔣介石貼得緊,所以得利也就最多,可以說始終是個贏家。
【點評】讓利益各方牽引,然後弄其於股掌之間,是蔣介石處人的"高明"之處。蔣介石處人慣於制衡,但是,他的制衡主要是利用利益各方進行相互牽制,即有意識地扔出去幾根骨頭,讓走狗們去爭去搶,在牽制中使他們為自己賣力。各方因為利益而爭鬥又相互爭鬥,他們鬧得不可開交,在這些人的背後,有一個人在眯眯笑,這人就是蔣介石。他在蛤蚌相爭中巧做漁翁,當一個最大的贏家。這樣的處人經可謂是陰險狠毒之極。
第四部分 14.不聽進諫,堅持己見
在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之際,1949年8月24日,蔣介石由廣州飛抵重慶,住進他抗戰時住過的山洞林園,召集四川各地的軍事將領,來開緊急軍事會議。
胡宗南和宋希濂商量過,現在必須避免和解放軍決戰,在解放軍尚未向西南大舉進軍前,將胡、宋兩部主力分期分批撤往滇緬邊境,藉以保存實力,等待國際形勢的變化。
他倆懷揣著"這著妙棋",趕到山洞林園,向蔣介石獻計。
蔣介石面色青癯,眼泡浮腫,兩頰凹陷,一臉疲勞。聽完他倆陳述的逃緬方案,突然從沙發上起身,一句話把他倆噎了回去:"你們這不是把四川、把西北這半壁江山拱手送給共產黨嗎?"
胡宋二人急忙答道:"不是拱手相送……四川不比台灣,也不比海南和舟山,共產黨可以從四面將我們包圍起來,不能不考慮啊!"
"不,不行!這絕對不行。"蔣介石的右手用力地朝他們一揮,說:"我告訴你們,失去西南這半壁江山,我們將在國際上完全喪失地位,甚至失去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保住西南,我們才能和台灣,和海南相互呼應,完成復興大陸的事業。"
多少年來,胡宗南惟蔣介石馬首是瞻,現在為了保住自己的幾十萬大軍,據理力爭地說:"總裁,說句心裡話吧,四川國軍從數量上來看,還有幾十萬。難道你心裡沒數:川軍的劉文輝、鄧錫侯等,他們真與黨國同心同德?據我所知,他們已多次與共黨要人周恩來、董必武、林伯渠會晤通電,早有反叛之心。更可怕的是,劉文輝的軍隊,就扼守在川西和西康的要道上……"
蔣介石感到胡宗南的執拗,這也是他多少年來不遇的。他面色紫紅,迅速解開扣緊的領口,輕聲地說:"這個我知道,劉、鄧雖不可靠,現在民族境況艱難,我們更要主動安撫其心,和他們和衷共濟,率身為官僚,律己為天下!"
"總裁,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不過,剛才我和琴齋兄斗膽所提的轉進方案,還望總裁三思——四川是要守的,但兵怕無退路,將怕無韜略啊。"宋希濂說。
"好了,你們不要再提此事了。本黨領導的反共戰務,目前雖遭重大挫折,但信念不能動搖,責任不可推卸,萬萬不能未打先逃……四川地勢險要,物產豐富,人力物力均很充足,是汝等理想之復興基地。守得住要守,守不住也得守!"
第一次進諫失敗,幾天後,胡宗南再次進諫。進諫前,第十五兵團司令官羅廣文邀約胡、宋等十餘人,到他的重慶辦事處座談並敘餐。大家交換了一些關於時局的看法,胡宗南提出由大家聯名請求蔣介石長期駐在重慶或成都就近指導,獲得一致的贊同。大家簽了名,推胡宗南、宋希濂、羅廣文、何紹周、劉伯龍五人於第二天下午4時前往山洞林園見蔣當面遞交。
蔣介石看完了信,先對他們發了一大套議論,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幾百萬黨員特別是許多負責幹部之"不能努力實行三民主義",接著替自己辯白:"我現在台灣創辦了一所革命實踐學院,調訓負責幹部,由我親自主持指導,如果局勢穩定,將來大家也可輪流前往受訓。這個學院能不能辦好,關係本黨的生死存亡,因此,我要經常住在台灣,而不能長期留在四川。西南方面,只要大家同心努力,能撐持一個時期,國際形勢就一定會有變化。到那時,我們就可和台灣方面的力量配合起來反攻,以爭取最後勝利。"
胡宗南又力爭了幾句,但蔣無絲毫改變的意思。他怏怏而歸了。
【點評】大敵當前,是進是退,蔣介石堅持己見,不聽眾言,體現很頑固的個性。在處人之中,蔣介石凡事自有主見,其他人難以動搖或改變,縱使是死到臨頭,他也不會改變。因為如此"納諫"之心,蔣氏終也難集思廣益做成大事了。
不聽進諫,堅持己見是蔣氏處人中常發生的事情,也是他處人的一大特點。
在這一個個回合中,軍統局內部的鬥爭始終是圍繞著唐縱、鄭介民、毛人鳳三人展開的。但在國民黨內部的爭鬥中,軍統局是一致對外的,由於他們和蔣介石貼得緊,所以得利也就最多,可以說始終是個贏家。
【點評】讓利益各方牽引,然後弄其於股掌之間,是蔣介石處人的"高明"之處。蔣介石處人慣於制衡,但是,他的制衡主要是利用利益各方進行相互牽制,即有意識地扔出去幾根骨頭,讓走狗們去爭去搶,在牽制中使他們為自己賣力。各方因為利益而爭鬥又相互爭鬥,他們鬧得不可開交,在這些人的背後,有一個人在眯眯笑,這人就是蔣介石。他在蛤蚌相爭中巧做漁翁,當一個最大的贏家。這樣的處人經可謂是陰險狠毒之極。
第四部分 14.不聽進諫,堅持己見
在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之際,1949年8月24日,蔣介石由廣州飛抵重慶,住進他抗戰時住過的山洞林園,召集四川各地的軍事將領,來開緊急軍事會議。
胡宗南和宋希濂商量過,現在必須避免和解放軍決戰,在解放軍尚未向西南大舉進軍前,將胡、宋兩部主力分期分批撤往滇緬邊境,藉以保存實力,等待國際形勢的變化。
他倆懷揣著"這著妙棋",趕到山洞林園,向蔣介石獻計。
蔣介石面色青癯,眼泡浮腫,兩頰凹陷,一臉疲勞。聽完他倆陳述的逃緬方案,突然從沙發上起身,一句話把他倆噎了回去:"你們這不是把四川、把西北這半壁江山拱手送給共產黨嗎?"
胡宋二人急忙答道:"不是拱手相送……四川不比台灣,也不比海南和舟山,共產黨可以從四面將我們包圍起來,不能不考慮啊!"
"不,不行!這絕對不行。"蔣介石的右手用力地朝他們一揮,說:"我告訴你們,失去西南這半壁江山,我們將在國際上完全喪失地位,甚至失去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保住西南,我們才能和台灣,和海南相互呼應,完成復興大陸的事業。"
多少年來,胡宗南惟蔣介石馬首是瞻,現在為了保住自己的幾十萬大軍,據理力爭地說:"總裁,說句心裡話吧,四川國軍從數量上來看,還有幾十萬。難道你心裡沒數:川軍的劉文輝、鄧錫侯等,他們真與黨國同心同德?據我所知,他們已多次與共黨要人周恩來、董必武、林伯渠會晤通電,早有反叛之心。更可怕的是,劉文輝的軍隊,就扼守在川西和西康的要道上……"
蔣介石感到胡宗南的執拗,這也是他多少年來不遇的。他面色紫紅,迅速解開扣緊的領口,輕聲地說:"這個我知道,劉、鄧雖不可靠,現在民族境況艱難,我們更要主動安撫其心,和他們和衷共濟,率身為官僚,律己為天下!"
"總裁,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不過,剛才我和琴齋兄斗膽所提的轉進方案,還望總裁三思——四川是要守的,但兵怕無退路,將怕無韜略啊。"宋希濂說。
"好了,你們不要再提此事了。本黨領導的反共戰務,目前雖遭重大挫折,但信念不能動搖,責任不可推卸,萬萬不能未打先逃……四川地勢險要,物產豐富,人力物力均很充足,是汝等理想之復興基地。守得住要守,守不住也得守!"
第一次進諫失敗,幾天後,胡宗南再次進諫。進諫前,第十五兵團司令官羅廣文邀約胡、宋等十餘人,到他的重慶辦事處座談並敘餐。大家交換了一些關於時局的看法,胡宗南提出由大家聯名請求蔣介石長期駐在重慶或成都就近指導,獲得一致的贊同。大家簽了名,推胡宗南、宋希濂、羅廣文、何紹周、劉伯龍五人於第二天下午4時前往山洞林園見蔣當面遞交。
蔣介石看完了信,先對他們發了一大套議論,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幾百萬黨員特別是許多負責幹部之"不能努力實行三民主義",接著替自己辯白:"我現在台灣創辦了一所革命實踐學院,調訓負責幹部,由我親自主持指導,如果局勢穩定,將來大家也可輪流前往受訓。這個學院能不能辦好,關係本黨的生死存亡,因此,我要經常住在台灣,而不能長期留在四川。西南方面,只要大家同心努力,能撐持一個時期,國際形勢就一定會有變化。到那時,我們就可和台灣方面的力量配合起來反攻,以爭取最後勝利。"
胡宗南又力爭了幾句,但蔣無絲毫改變的意思。他怏怏而歸了。
【點評】大敵當前,是進是退,蔣介石堅持己見,不聽眾言,體現很頑固的個性。在處人之中,蔣介石凡事自有主見,其他人難以動搖或改變,縱使是死到臨頭,他也不會改變。因為如此"納諫"之心,蔣氏終也難集思廣益做成大事了。
不聽進諫,堅持己見是蔣氏處人中常發生的事情,也是他處人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