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點評】中國人比較好面子,對一個人來講,可以在利益上吃一些小虧,但是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丟了面子,那是事關自己顏面的事情。
面子實際是人們所要求的自尊,使別人能對自己尊重。
蔣介石在與人打交道處人中的高明之處也在於他在某個場合給足杜月笙、黃金榮面子,然後使他們為己所用。他深知舊中國的幫會在組織上具有傳統的封建性,幫內實行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等級制;首領在幫內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以至具有生殺予奪之特權;幫內全體成員都要絕對服從和尊敬領袖。所以他籠絡幫會首領為己所用。蔣介石這種"給人面子,為己所用"的戰術,值得人們去玩味。
第四部分 7.潛心策劃,找替罪羊
1932年以前的國民黨政權以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三巨頭關係的變化為轉移。而實際支配全局者卻是蔣介石。
1932年1月,蔣介石、汪精衛合組國民黨政府之後,胡漢民屬於在野地位,南京政府形成了蔣汪雙頭政治。不過財政部長宋子文和就任立法院長的孫科,也各有山頭,企圖自成體系,所以當時輿論界稱南京政府為"四頭政治"。從形式上看,汪主政、蔣主軍、宋主財政、孫科主持立法,各司其職,實際上,四人明爭暗鬥。然而,在四人之中,惟有主軍的蔣介石才能指揮國民黨的全局,形成四頭政治一人獨裁的局面。
汪精衛當上了國民黨政府的行政院長之後,原想經過一番苦心經營把汪派勢力發展起來,主掌全局。但是,由於手中無實權,他內心很矛盾,為了保住高位,不得不對蔣委曲從事,但內心又不甘心充當國民黨的第二號人物,於是力想爭得與蔣介石同等的地位。
蔣介石早就看清了汪精衛的目的,就利用他的弱點,在國難深重之際,拉他擔任行政院長,由汪充當對日外交的總經紀人與籌集浩繁軍費的"後勤部長"。
汪精衛上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對待淞滬抗戰。
1932年1月28日,爆發了上海抗戰。十九路軍官兵在愛國將領蔣光鼐、蔡廷鍇二將軍率領下,違背國民黨中央的意旨,順應全國人民的抗日要求,奮起反抗日寇的野蠻侵略。他們在上海人民的支持下英勇奮戰,迫使日寇三易主帥,給日本侵略者以迎頭痛擊,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精神。
這時,蔣介石把汪精衛推到前台,主持對日媾和,他居於幕後,潛心策劃反共戰爭,統一軍權。最後,請出了帝國主義當調停人,同日本簽訂了屈辱條約,把上海人民及十九路軍的抗日成果葬送了。上海停戰協定告成後,全國人民憤怒譴責汪精衛喪權辱國,違反法律程序,擅作主張簽訂屈辱條約。蔣介石的這一招,使汪精衛受到了上台以來第一次政治打擊,給他來了個殺威棒。
但是,事情並沒有結束,接著,1932年5月21日,南京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正式向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提出《請懲戒行政院長汪案》,稱上海停戰協定乃行政院不交立法院議決,遽行簽字,其為違法,"彰彰甚明",呈請由中央最高監察機關依法辦理。
上海停戰決策,本來是蔣汪合謀,蔣介石為主謀,可是,汪精衛一人受國人指罵,蔣介石這時卻沉默不語了。于右任彈劾汪,固然出於愛國之心,但是,這時蔣系人馬卻又添油加醋,推波助瀾,更散布一些有損於汪派名聲的謠傳。
【點評】在權力之爭中,當地位還不鞏固時,蔣介石的手法是將政敵推到前台,讓他們在四面困境中承擔責任,自己居於幕後,使別人難堪,背負罪名。在與人交往中,有時自己可能會陷入極其尷尬的境地,為挽回面子,避免影響自己的形象,常常需要找個替死鬼來給自己台階下,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在日常交往中,蔣氏一遇到可能使自己"獲罪"或尷尬場面,為解脫自己,即李代桃僵,以他人為替罪羊。此一舉雖有厚黑之嫌,卻是蔣氏處人的"高招"也。
第四部分 8.磨人銳氣,磨鍊下屬
1934年夏,陳明仁所屬的八十八師二三八旅在沙縣被紅軍擊潰,旅長陳平裘落荒而逃。陳明仁埋怨蔣鼎文對紅軍情況判斷不明,不該將全師主力分割使用,便對總部派來的聯絡人員破口大罵:"老實告訴你們,我陳明仁天不怕,地不怕,這場官司可以打到蔣校長那裡去!"當蔣鼎文到防地視察時,陳明仁避而不見,蔣鼎文對此積怨甚深。
後來八十八師移駐龍巖。蔣鼎文趁陳明仁師在沙縣戰役所損失的兵額未及補充之前,即派出點驗組到前線突擊點名,對其招募在途的新兵統統指為缺額。蔣鼎文就給陳明仁安上"大量吃缺,貪污糧餉,一貫驕傲,不服調遣"的罪名報告蔣介石。不久,蔣介石給陳明仁來電:"八十八師師長以副師長陳琪調升,陳明仁來見。中正。"
陳明仁來到廬山,恭恭敬敬地去見蔣介石,本來是準備挨罵的。他知道蔣介石罵人是突然發作的。誰知蔣介石見面便說:"調你回來,繼續深造。就在廬山軍官訓練團學習,編在第一大隊任大隊副兼中隊長。"
陳明仁在廬山軍官訓練團學了幾個月之後,二師師長黃杰突然告訴他,蔣介石準備調他到二師任參謀長。
"師參謀長!什麼時候降我的級?我犯了什麼王法?"
面子實際是人們所要求的自尊,使別人能對自己尊重。
蔣介石在與人打交道處人中的高明之處也在於他在某個場合給足杜月笙、黃金榮面子,然後使他們為己所用。他深知舊中國的幫會在組織上具有傳統的封建性,幫內實行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等級制;首領在幫內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以至具有生殺予奪之特權;幫內全體成員都要絕對服從和尊敬領袖。所以他籠絡幫會首領為己所用。蔣介石這種"給人面子,為己所用"的戰術,值得人們去玩味。
第四部分 7.潛心策劃,找替罪羊
1932年以前的國民黨政權以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三巨頭關係的變化為轉移。而實際支配全局者卻是蔣介石。
1932年1月,蔣介石、汪精衛合組國民黨政府之後,胡漢民屬於在野地位,南京政府形成了蔣汪雙頭政治。不過財政部長宋子文和就任立法院長的孫科,也各有山頭,企圖自成體系,所以當時輿論界稱南京政府為"四頭政治"。從形式上看,汪主政、蔣主軍、宋主財政、孫科主持立法,各司其職,實際上,四人明爭暗鬥。然而,在四人之中,惟有主軍的蔣介石才能指揮國民黨的全局,形成四頭政治一人獨裁的局面。
汪精衛當上了國民黨政府的行政院長之後,原想經過一番苦心經營把汪派勢力發展起來,主掌全局。但是,由於手中無實權,他內心很矛盾,為了保住高位,不得不對蔣委曲從事,但內心又不甘心充當國民黨的第二號人物,於是力想爭得與蔣介石同等的地位。
蔣介石早就看清了汪精衛的目的,就利用他的弱點,在國難深重之際,拉他擔任行政院長,由汪充當對日外交的總經紀人與籌集浩繁軍費的"後勤部長"。
汪精衛上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對待淞滬抗戰。
1932年1月28日,爆發了上海抗戰。十九路軍官兵在愛國將領蔣光鼐、蔡廷鍇二將軍率領下,違背國民黨中央的意旨,順應全國人民的抗日要求,奮起反抗日寇的野蠻侵略。他們在上海人民的支持下英勇奮戰,迫使日寇三易主帥,給日本侵略者以迎頭痛擊,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精神。
這時,蔣介石把汪精衛推到前台,主持對日媾和,他居於幕後,潛心策劃反共戰爭,統一軍權。最後,請出了帝國主義當調停人,同日本簽訂了屈辱條約,把上海人民及十九路軍的抗日成果葬送了。上海停戰協定告成後,全國人民憤怒譴責汪精衛喪權辱國,違反法律程序,擅作主張簽訂屈辱條約。蔣介石的這一招,使汪精衛受到了上台以來第一次政治打擊,給他來了個殺威棒。
但是,事情並沒有結束,接著,1932年5月21日,南京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正式向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提出《請懲戒行政院長汪案》,稱上海停戰協定乃行政院不交立法院議決,遽行簽字,其為違法,"彰彰甚明",呈請由中央最高監察機關依法辦理。
上海停戰決策,本來是蔣汪合謀,蔣介石為主謀,可是,汪精衛一人受國人指罵,蔣介石這時卻沉默不語了。于右任彈劾汪,固然出於愛國之心,但是,這時蔣系人馬卻又添油加醋,推波助瀾,更散布一些有損於汪派名聲的謠傳。
【點評】在權力之爭中,當地位還不鞏固時,蔣介石的手法是將政敵推到前台,讓他們在四面困境中承擔責任,自己居於幕後,使別人難堪,背負罪名。在與人交往中,有時自己可能會陷入極其尷尬的境地,為挽回面子,避免影響自己的形象,常常需要找個替死鬼來給自己台階下,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在日常交往中,蔣氏一遇到可能使自己"獲罪"或尷尬場面,為解脫自己,即李代桃僵,以他人為替罪羊。此一舉雖有厚黑之嫌,卻是蔣氏處人的"高招"也。
第四部分 8.磨人銳氣,磨鍊下屬
1934年夏,陳明仁所屬的八十八師二三八旅在沙縣被紅軍擊潰,旅長陳平裘落荒而逃。陳明仁埋怨蔣鼎文對紅軍情況判斷不明,不該將全師主力分割使用,便對總部派來的聯絡人員破口大罵:"老實告訴你們,我陳明仁天不怕,地不怕,這場官司可以打到蔣校長那裡去!"當蔣鼎文到防地視察時,陳明仁避而不見,蔣鼎文對此積怨甚深。
後來八十八師移駐龍巖。蔣鼎文趁陳明仁師在沙縣戰役所損失的兵額未及補充之前,即派出點驗組到前線突擊點名,對其招募在途的新兵統統指為缺額。蔣鼎文就給陳明仁安上"大量吃缺,貪污糧餉,一貫驕傲,不服調遣"的罪名報告蔣介石。不久,蔣介石給陳明仁來電:"八十八師師長以副師長陳琪調升,陳明仁來見。中正。"
陳明仁來到廬山,恭恭敬敬地去見蔣介石,本來是準備挨罵的。他知道蔣介石罵人是突然發作的。誰知蔣介石見面便說:"調你回來,繼續深造。就在廬山軍官訓練團學習,編在第一大隊任大隊副兼中隊長。"
陳明仁在廬山軍官訓練團學了幾個月之後,二師師長黃杰突然告訴他,蔣介石準備調他到二師任參謀長。
"師參謀長!什麼時候降我的級?我犯了什麼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