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實事求是地說,二陳兄弟為蔣介石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一個順從的黨務系統,這對蔣介石來說,功勞確實不小。但是,二陳只是在黨務、文化、教育系統活動,而蔣介石要統攬全局,由於站在不同地位,從不同角度上看問題,也就難免有不一致的地方。二陳和蔣關係密切,二陳的部下們有時難免受到蔣介石的呵責。為了讓CC分子們更加忠於自己,很多時候,二陳都敢為受了冤枉的手下出面辯護,有時甚至不惜矇騙蔣介石。
1931年3月2日,南京特別市黨部監察委員會委員,接近CC派的黃埔學生田戴龍主辦的《文化日報》,忽然接到蔣介石簽發的一個手令。手令說:"《文化日報》記載不確,造謠惑眾,即行停刊為妥。中正"田戴龍見此手令,惶惶然不知所措。他不明白《文化日報》究竟哪兒出錯得罪了蔣介石。他很想知道,但下達手令的人聲稱他只是奉命行事,並不知情。田戴龍位卑職微,又怎敢向蔣介石直接請示呢?
不久,陳立夫知道了這件事,對此事甚表惋惜。陳知道田戴龍雖畢業於黃埔,但對自己確是忠心耿耿,不能讓他傷心。思考再三,陳立夫有了主意,《文化日報》一切照舊,只要改名就行。並當即親筆題寫《建設日報》四個字,托人帶給田戴龍。正在愁眉苦臉的田戴龍得此消息,欣喜萬分,當即決定《建設日報》繼承《文化日報》的一切權利。當晚立即出刊,發行照舊。只是為了不讓蔣發覺此事,原來每天要呈送《文化日報》的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和國民軍總部幾處地方不再呈送《建設日報》了。
這樣,蔣介石的手令在陳立夫的袒護下成了《文化日報》主辦者手中的一張廢紙。《文化日報》改頭換面後照樣出刊,而蔣介石在事後卻一直蒙在鼓裡。這場風波之後,田戴龍及《文化日報》的主辦者對陳立夫更是感恩戴德了,陳立夫用這種手法更贏得了手下的忠誠。
第十部分 2.功高震主(2)
據說陳果夫也常玩些小手法來拉攏手下的人。陳果夫在召見手下人時,有時時間過長,感覺疲倦,或有時手下講話過於健談,過於冗長,陳果夫聽得不耐煩,往往利用名片背面,聚精會神地給手下人畫像。手下人常常誤以為陳果夫正在記錄自己談話的要點,往往會為自己如此受"重視"而受寵若驚。殊不知陳正不耐煩呢。
總之,陳果夫、陳立夫雖然高唱"忠於領袖",要求自己的手下人絕對地服從"領袖",但如果服從"領袖"與忠誠於自己發生矛盾時,二陳就要捨棄"領袖"而偏向自己了。而蔣介石雖也曾放手讓二陳在黨務內發展忠於自己的勢力,但隨著二陳勢力越來越大,手越伸越長,蔣介石也不得不有所防範了。
尤其是在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前,蔣介石為了確保實現"總統夢",讓二陳操縱大會。此時,陳果夫正在莫干山療養,主要工作就交給了陳立夫。陳立夫親自出馬,布置各地黨部選派自己的"同志"充任大會代表,指示他們要"忠誠於領袖"。不料,這群"不堪大任"的"同志",竟錯誤領會了意圖,犯了個"彌天大錯",差一點要了陳立夫的命。
由於大會代表大多為二陳親信選派,"政治上絕對可靠",因而在大會選舉時,陳立夫的選票竟比蔣介石還多了四票!陳立夫很不好意思,自己怎能超過"領袖"呢?於是親自在黑板上擦去一個"正"字,這樣,陳的得票就比蔣介石少了1票。發表時陳就以這個結果發表。不久,有人向蔣介石暗中匯報了這件事。蔣聽後,臉色鐵青。他不允許任何人威脅他的最高權威,即使是他最親信的人。當即蔣介石做出決定要把陳扣留起來。
陳立夫在發生這件事以後,內心也頗為不安,暗地也派人去探聽蔣介石的態度。因此當蔣做出決定不久,陳立夫也知道了消息。陳立夫了解蔣介石為人心狠手辣,就趕緊躲到天目山去"養病",並託了許多人去向蔣請罪,說好話。陳氏家族中,以陳其美與蔣介石關係最為親密,所以陳其美的遺孀姚文英也被陳立夫請了出來。姚文英哭哭啼啼找到蔣介石,哀求道:"我兒子死了,立夫就是我的兒子,他有多大膽子敢不聽委員長話!你難道忍心英士(陳其美的字)絕後嗎?"
在姚文英的眼淚攻勢下,蔣介石勉強在表面上諒解了陳立夫,才沒有扣留他。但蔣介石已經極其敏銳地注意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說對其他任何問題都可以諒解,那麼在事關蔣家統治的問題上,蔣介石是絕不會手軟的。關於這件事蔣介石和陳立夫都終生沒忘,因為,就是這件事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註定了陳立夫的命運。應當說,蔣介石是一個相當高明的人,他看到陳家政治勢力對他的潛在危險,但不露聲色,而是採取了一種相當高明的手法削弱了陳果夫、陳立夫的勢力,陳果夫開始竟沒察覺到。
第十部分 3.蔣介石有意分散陳果夫對政治的注…
蔣介石最初遏制二陳勢力所採取的手段是分散二陳對政治的注意力,讓陳果夫去治理淮河。陳果夫出任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也是事出有因,結果蔣介石給他來了個順水推舟。
陳果夫養女陳澤寶是任職於導淮委員會的沈百先的兒媳婦。因為有這層關係,沈百先經常向陳果夫敘說一些與導淮有關的事情。由於陳果夫和蔣介石關係特殊,有時沈百先有些事情,就請他代為轉呈。陳果夫在轉呈報告時,常要和蔣介石談及有關導淮的工程情況,談話中,既表現出他對導淮工程的熱心,同時,也顯露出他對水利工程的熟悉和研究有素。
1931年3月2日,南京特別市黨部監察委員會委員,接近CC派的黃埔學生田戴龍主辦的《文化日報》,忽然接到蔣介石簽發的一個手令。手令說:"《文化日報》記載不確,造謠惑眾,即行停刊為妥。中正"田戴龍見此手令,惶惶然不知所措。他不明白《文化日報》究竟哪兒出錯得罪了蔣介石。他很想知道,但下達手令的人聲稱他只是奉命行事,並不知情。田戴龍位卑職微,又怎敢向蔣介石直接請示呢?
不久,陳立夫知道了這件事,對此事甚表惋惜。陳知道田戴龍雖畢業於黃埔,但對自己確是忠心耿耿,不能讓他傷心。思考再三,陳立夫有了主意,《文化日報》一切照舊,只要改名就行。並當即親筆題寫《建設日報》四個字,托人帶給田戴龍。正在愁眉苦臉的田戴龍得此消息,欣喜萬分,當即決定《建設日報》繼承《文化日報》的一切權利。當晚立即出刊,發行照舊。只是為了不讓蔣發覺此事,原來每天要呈送《文化日報》的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和國民軍總部幾處地方不再呈送《建設日報》了。
這樣,蔣介石的手令在陳立夫的袒護下成了《文化日報》主辦者手中的一張廢紙。《文化日報》改頭換面後照樣出刊,而蔣介石在事後卻一直蒙在鼓裡。這場風波之後,田戴龍及《文化日報》的主辦者對陳立夫更是感恩戴德了,陳立夫用這種手法更贏得了手下的忠誠。
第十部分 2.功高震主(2)
據說陳果夫也常玩些小手法來拉攏手下的人。陳果夫在召見手下人時,有時時間過長,感覺疲倦,或有時手下講話過於健談,過於冗長,陳果夫聽得不耐煩,往往利用名片背面,聚精會神地給手下人畫像。手下人常常誤以為陳果夫正在記錄自己談話的要點,往往會為自己如此受"重視"而受寵若驚。殊不知陳正不耐煩呢。
總之,陳果夫、陳立夫雖然高唱"忠於領袖",要求自己的手下人絕對地服從"領袖",但如果服從"領袖"與忠誠於自己發生矛盾時,二陳就要捨棄"領袖"而偏向自己了。而蔣介石雖也曾放手讓二陳在黨務內發展忠於自己的勢力,但隨著二陳勢力越來越大,手越伸越長,蔣介石也不得不有所防範了。
尤其是在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前,蔣介石為了確保實現"總統夢",讓二陳操縱大會。此時,陳果夫正在莫干山療養,主要工作就交給了陳立夫。陳立夫親自出馬,布置各地黨部選派自己的"同志"充任大會代表,指示他們要"忠誠於領袖"。不料,這群"不堪大任"的"同志",竟錯誤領會了意圖,犯了個"彌天大錯",差一點要了陳立夫的命。
由於大會代表大多為二陳親信選派,"政治上絕對可靠",因而在大會選舉時,陳立夫的選票竟比蔣介石還多了四票!陳立夫很不好意思,自己怎能超過"領袖"呢?於是親自在黑板上擦去一個"正"字,這樣,陳的得票就比蔣介石少了1票。發表時陳就以這個結果發表。不久,有人向蔣介石暗中匯報了這件事。蔣聽後,臉色鐵青。他不允許任何人威脅他的最高權威,即使是他最親信的人。當即蔣介石做出決定要把陳扣留起來。
陳立夫在發生這件事以後,內心也頗為不安,暗地也派人去探聽蔣介石的態度。因此當蔣做出決定不久,陳立夫也知道了消息。陳立夫了解蔣介石為人心狠手辣,就趕緊躲到天目山去"養病",並託了許多人去向蔣請罪,說好話。陳氏家族中,以陳其美與蔣介石關係最為親密,所以陳其美的遺孀姚文英也被陳立夫請了出來。姚文英哭哭啼啼找到蔣介石,哀求道:"我兒子死了,立夫就是我的兒子,他有多大膽子敢不聽委員長話!你難道忍心英士(陳其美的字)絕後嗎?"
在姚文英的眼淚攻勢下,蔣介石勉強在表面上諒解了陳立夫,才沒有扣留他。但蔣介石已經極其敏銳地注意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說對其他任何問題都可以諒解,那麼在事關蔣家統治的問題上,蔣介石是絕不會手軟的。關於這件事蔣介石和陳立夫都終生沒忘,因為,就是這件事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註定了陳立夫的命運。應當說,蔣介石是一個相當高明的人,他看到陳家政治勢力對他的潛在危險,但不露聲色,而是採取了一種相當高明的手法削弱了陳果夫、陳立夫的勢力,陳果夫開始竟沒察覺到。
第十部分 3.蔣介石有意分散陳果夫對政治的注…
蔣介石最初遏制二陳勢力所採取的手段是分散二陳對政治的注意力,讓陳果夫去治理淮河。陳果夫出任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也是事出有因,結果蔣介石給他來了個順水推舟。
陳果夫養女陳澤寶是任職於導淮委員會的沈百先的兒媳婦。因為有這層關係,沈百先經常向陳果夫敘說一些與導淮有關的事情。由於陳果夫和蔣介石關係特殊,有時沈百先有些事情,就請他代為轉呈。陳果夫在轉呈報告時,常要和蔣介石談及有關導淮的工程情況,談話中,既表現出他對導淮工程的熱心,同時,也顯露出他對水利工程的熟悉和研究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