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日記:咸豐九年四月初八日

  爾所臨隸書《孔廟碑》、筆太拘束,不甚松活,想系執筆太近毫之故,以後須執於管頂。余以執筆太低,終身吃虧,故教爾趁早改之。《玄教碑》墨氣甚好,可喜可喜。郭二姻叔嫌左肩太俯,右肩太聳。吳子序年伯欲帶歸示其子弟。爾字姿於糙書尤相宜,以後專習真糙二種,篆隸置之可也。四體並習,恐將來不能一工。

  家書:咸豐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諭紀澤

  奇橫之趣與自然之致,缺一不可。

  日記:咸豐十一年七月初三日

  因讀李太白、杜子美各六篇,俗作書之道亦須先有驚心動魄之處,乃能漸入正果,若一向由靈妙處著意,終不免描頭畫角伎倆。

  日記:同治無年四月初二日

  何子貞與予講字極相合,調我"真知大源,斷不可暴棄"。予嘗謂天下萬事萬理皆出於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論之:純以神行,大氣鼓盪,脈絡周通,潛心內轉,此乾道也;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言。禮樂不坤。作字而化游自得真力彌滿老,即樂之意也;絲絲入扣轉折合法,即利之意也。偶與子貞言及此,子貞深以為然,謂渠生平得力,盡於此矣。

  家書: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與澄溫院季諸弟

  大抵寫字只有用筆、結體兩端。學用筆,須多看古人墨跡;學結體,須用油紙摹古帖。此二者,皆決不可易之理。小兒寫影本,肯用心者,不過數月,必與其摹本字相肖。否自三十時,已解古人用筆之意,只為欠卻間架工夫,便爾作字不成體段。生平欲將柳誠懸、趙子昂兩家合一爐,亦為間架欠工夫,有志莫逐。爾以後當從間架用一番苦功,每日用油紙摹帖,或百字,或二百字,不過數月,間架與古人逼肖而不自覺,能合柳、趙為一,此吾之素願也。不能。則隨爾自擇一家,但不可見異思遷耳。

  家書:咸豐九年三月初三日諭紀澤

  偶思古之書家,字裡行間別有一種意態,如美人之眉目可畫者也,其精神意態不可畫者也。意態超人者,古人謂之韻勝。余近年於書略有長進,後當更於意態上著些體驗功夫,因為四語,曰(上敖下龜)屬鷹視,撥燈嚼絨,欲落不落,欲行不行。

  日記:同治二年九月初六日

  爾前用油紙摹字,若常常為之,間架必大進。歐、虞、顏、柳四大家是詩家之李、杜、韓、蘇,天地之日星江河也。爾有志學書,須窺導四人門徑,至日至囑!

  家書:咸豐九年七月十四日諭紀澤

  是日悟作書之道,亦分陽剛之美、陰柔之美兩端,偏於陽者取勢宜峻邁,偏於陰者下筆宜和緩。二者兼併鶩,則兩失之矣。余心每蹈此弊。

  日記:同治四年十月二十日

  余往年在京深以學書為意。苦思力索,見於因心橫慮,但胸中有字,手下無字。近歲在軍,不甚思索,但每日筆不停揮,除寫字及辦公事外,尚習字一張,不甚間斷,專從間架上用心,而筆意筆力與之俱進,十年前胸中之字,今竟能達之脫下,可見思與學不可偏廢。

  日記:咸豐十一年二月廿五日

  思作字之法,險字、和字二者缺一不可。

  日記:咸豐十一年二月廿九日

  見作字總須得勢,務使一筆可以走千里。

  家書: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致澄弟沅弟諸弟

  因悟作字之道,二者並進,有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有不著力而得自然之味。著力如昌黎之文,不著力則如淵明之詩;著力則有軍所稱如雄畫沙也,不著力則右軍所稱如印泥也。二者闕一不可,亦猶文家所謂陽剛之美、陰柔之美矣。

  日記:同治三年五月初三日

  至於寫字,真行篆隸,爾頗好之,切不可間斷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餘生平因作字遲鈍,吃虧不少。爾須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書一萬則幾矣。   家書:咸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諭紀澤

  爾近來寫字,總失之薄弱,骨力不堅勁,墨氣不豐腴,與爾身體向來輕薄之弊正是一路毛病。爾當用油紙摹顏字之《郭家廟》、柳字之《琅琊碑》、《元[玄]秘塔》,以藥其病。日日留心,專從厚重二字上用工。否則字質太薄,即體質亦因之更輕矣。   家書: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諭紀澤

  作字時,先求圓勻,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書一萬,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則手腕毫不費力。將來以之為學,則手抄群書;以之為政,則案無留讀。無窮受用,皆自寫字之勻而且捷生出。

  家書:咸豐八年八月二十日諭紀澤

  近來作書,略有長進,但少蕭然物外之致,不能得古人風韻耳。

  日記:同治三年五月十二日

  久不作篆,生澀殊甚,乃知天下萬事貴熟也。

  日記:同治元年三月十七日

  看劉文清公《清愛堂帖》,略得其沖淡自然之趣,方語文人技藝佳境有二:曰雄奇,曰淡遠。作文然,作詩然,作字亦然。若能合雄奇於淡遠之中,尤為可貴。

  日記:咸豐十一年六月十七日

  爾寫字筆力太弱,以後即常摹柳帖亦好。家中有柳書《無[玄]秘塔》、《琅琊碑》、《西平碑》各種,爾可取《琅琊碑》日臨百字、摹百字。臨以求其神氣,摹以仿其間架。

  家書:咸豐十一年正月十四日諭紀澤

  習字臨《千字文》亦可,但須有恆。每日臨帖一百字,萬萬無間斷。則數年必成書家矣。

  家書: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致溫弟

  因余作字不專師一家,終無所成。定以後楷書學虞、劉、李、王,取根勢,以求自然之致,利有稍肥;行書學歐、張、黃、鄭,取直勢,以盡(日+倪之右)視之態,利在稍瘦。二者兼營並進,庶有歸於一條鞭之時。

  日記:同治五年九月廿九日

  ……習大字,總以間架緊為主。寫成之後,貼於壁上觀之,則妍自見矣。

  家書:咸豐十一年正月十四日致澄弟

  寫零字頗多,悟北海上取直勢,下取橫勢,左取直勢,有取橫勢之法。大約直勢本於秦篆,根勢本子漢隸;直勢盛於右軍暨東晉諸帖,橫勢盛於三趣話碑。唐初歐公用直勢,請公用橫勢,李公則兼用二勢。

  日記:同治五年五月廿五日

  因困橫之餘而語作字之道:點如珠,畫如玉,體如鷹勢如龍,四者缺一不可。體者,一字之結構也;勢者,數字數行之機勢也。

  日記:咸豐十一年七月初五日

  余近日常寫大字,漸有長進,而不甚貫氣,蓋緣結體之際不能字字一律。如或上松下緊,或上緊下松,或左大右小,或右大左小。均須始終一律,乃成體段。余字取勢,本系左大右小,而不能一律,故但無所成。推之作古文辭,亦自有體勢,須篇篇一律,乃為成章。言語動作亦自有體勢,須日日一律,乃為成德。否則,載沉載浮,終無所成矣。

  日記:咸豐九年六月初一日

  趙文敏集古今之大成,於初唐四家內師虞永興,而參以鍾紹京,因此以上窺二王,下法山谷,此一徑也;於中唐師李北海,而參以顏魯公、徐季海之沉著,此一徑也;於晚唐師蘇靈芝,此又一徑也。由虞永興以溯二王及晉六朝諸賢,世所稱南派者也;由李北海以溯歐、諸及魏北齊諸賢,世所謂北派者也。爾欲學書,須窺尋此兩派之所以分:南派以神韻勝,北派以魄力勝。宋四家。蘇、黃近於南派,米、蔡近於北派,趙子昂欲合二派而匯為一。水從趙法入門,將來或趙南派,或趙北派,皆可不迷於所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