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他因此被很多人稱為“詭辯派”的鼻祖。有些時候,吳組緗倒確實像是一個“詭辯家”:尊重自己的尺度,很多時候固然需要原則和勇氣,但另一些時候,則需要機敏和智慧。
吳先生菸癮很大,茶几上隨時一字兒排開十數隻形形色色的菸斗,以備輪番取用。子女多次勸他戒菸,但他總是不接受勸告,而且還發明了一套“以毒攻毒”的理論。張健就曾當場領教過“這個固執、可愛的老頭”,振振有辭地對子女們闡述他的“以毒攻毒論”。
吳先生的兒子吳葆剛一直認為,“父親對事物有自己獨到的分析和見解,從不人云亦云”。一次,他告訴父親雜誌上講竹筍雖然好吃,但主要是纖維,並沒什麼營養。他父親立刻反駁道:“熊貓只吃竹子,可是長得胖乎乎的,怎麼能說這東西沒有營養呢?”
“他時常會流露出一種純真之心。”劉勇強回憶說。有次,他陪吳先生經過未名湖邊,看見有個女孩兒用小石子向湖面上打水漂。於是吳先生很認真地說;“這怎麼能行呢?如果人人都這樣,豈不是要把湖填平了?”
季羨林曾經這樣描述他這位老友:“池塘邊上,一個戴兒童遮陽帽的老人,坐在木頭椅子上,欣賞湖光樹影。”
現在,池塘邊的木頭椅還在,只是“戴兒童遮陽帽”、“欣賞湖光樹影”的老人不見了。
一校之長,今安在
周詒春:被遺忘的清華老校長
周詒春(1883-1958),字寄梅,安徽休寧人。1913-1918年任清華學校校長。後歷任燕京大學代理校長、國民政府實業部次長、農林部長、衛生部長等。
2004年6月10日傍晚,我走進老清華園,坡地草坪上新立起了一塊校友捐贈的巨石,上面刻著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不遠處,大禮堂的穹頂沐浴在薄暮餘輝中,科學館的門已經鎖了;繞過大禮堂,圖書館舊館不時有學生進進出出;再往前走,西操場前的體育館內有幾個白髮老人和年輕人在比賽籃球。
我來到工字廳,找到一位熟人。他是清華的畢業生,留在學校人事處工作。我問他,你知道周詒春這個人嗎?他搖頭。“不過你要是想知道的話,我可以進內部的人事資料庫幫你查查。”
其實,他未必能查到。因為周詒春每天出現在清華園的情景,已經過去了80餘年;並且,也用不著查。因為作為清華學校的老校長,周詒春留給清華的東西很多———在他任內確立了那句著名校訓,並親自規劃督造了清華早期的“四大建築”:大禮堂、科學館、圖書館、體育館。
在今天的清華,大家天天看見“周詒春”,處處看見“周詒春”,但卻沒有多少人聽說過這個名字。不僅是那位人事處的幹部,在清華校園,隨便問幾個學生或老師,大多不知道周詒春是何許人也。只有一個新聞學院的女生,略微思索了一下說:“我知道他是清華以前的老校長,別的就不太清楚了。”
幫我聯繫採訪周詒春後人的一位清華校友總會的工作人員不好意思地告訴我:“其實我也是前不久調到校友總會後,才剛剛知道周校長的。”
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清華怎麼也不肯遺忘這位周校長:1918年初,他辭職離校那天,全校曾經集合,學生們身著軍操制服,一齊舉槍向他致敬。比他小16歲的溫源寧教授後來回憶說:“他離職的那一天,對於他領導下的教職員、他的學生和他自己,全都是悲哀的一天。”
溫源寧說:“在學校時,人們會躲開他、規避他;如今,他卻成了人們尋找的對象。從他的身上常散發出一種在最親密的朋友之間也不常見的溫暖。”
老一代的清華人,包括清華大學最著名的校長梅貽琦,始終以“老校長”稱之。20世紀30年代初,清華大學曾經發生過“校長風潮”,幾位不受歡迎的校長連續被教授會和學生會驅逐離校。這時師生們又想起了他們的老校長,於是派代表到他家裡“勸駕”,同時在校刊上發出“請教育部任命周詒春為校長”的呼籲,後因周詒春本人堅辭而作罷。
周詒春任職期間,清華學校還只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但按照清華校史專家黃延復的研究,是他在1916年首先提出把清華逐步過渡到一所完全、獨立之大學的完整計劃。
周詒春在清華學校以嚴格著稱。他曾經推行了著名的“強迫運動”:每天下午4時至5時為運動時間,在那一小時內圖書館、教室、宿舍一律鎖門,學生都必須到戶外操場或體育館內去鍛鍊。所以他一直被視為清華體育傳統的開創者。
“他很嚴格,這是毫不讓步的;但是他人是很有善心的,就是說,你感覺他很溫暖,他是為你好。所以後來我接觸到的他的學生對他都是有好感的。”他的兒子、協和醫院名醫周華康老先生這樣描述父親。
周校長早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耶魯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就在他離開清華那年,他的母校———上海聖約翰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所以他的同時代人習慣稱他為Dr.Tsur(周博士)。
吳先生菸癮很大,茶几上隨時一字兒排開十數隻形形色色的菸斗,以備輪番取用。子女多次勸他戒菸,但他總是不接受勸告,而且還發明了一套“以毒攻毒”的理論。張健就曾當場領教過“這個固執、可愛的老頭”,振振有辭地對子女們闡述他的“以毒攻毒論”。
吳先生的兒子吳葆剛一直認為,“父親對事物有自己獨到的分析和見解,從不人云亦云”。一次,他告訴父親雜誌上講竹筍雖然好吃,但主要是纖維,並沒什麼營養。他父親立刻反駁道:“熊貓只吃竹子,可是長得胖乎乎的,怎麼能說這東西沒有營養呢?”
“他時常會流露出一種純真之心。”劉勇強回憶說。有次,他陪吳先生經過未名湖邊,看見有個女孩兒用小石子向湖面上打水漂。於是吳先生很認真地說;“這怎麼能行呢?如果人人都這樣,豈不是要把湖填平了?”
季羨林曾經這樣描述他這位老友:“池塘邊上,一個戴兒童遮陽帽的老人,坐在木頭椅子上,欣賞湖光樹影。”
現在,池塘邊的木頭椅還在,只是“戴兒童遮陽帽”、“欣賞湖光樹影”的老人不見了。
一校之長,今安在
周詒春:被遺忘的清華老校長
周詒春(1883-1958),字寄梅,安徽休寧人。1913-1918年任清華學校校長。後歷任燕京大學代理校長、國民政府實業部次長、農林部長、衛生部長等。
2004年6月10日傍晚,我走進老清華園,坡地草坪上新立起了一塊校友捐贈的巨石,上面刻著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不遠處,大禮堂的穹頂沐浴在薄暮餘輝中,科學館的門已經鎖了;繞過大禮堂,圖書館舊館不時有學生進進出出;再往前走,西操場前的體育館內有幾個白髮老人和年輕人在比賽籃球。
我來到工字廳,找到一位熟人。他是清華的畢業生,留在學校人事處工作。我問他,你知道周詒春這個人嗎?他搖頭。“不過你要是想知道的話,我可以進內部的人事資料庫幫你查查。”
其實,他未必能查到。因為周詒春每天出現在清華園的情景,已經過去了80餘年;並且,也用不著查。因為作為清華學校的老校長,周詒春留給清華的東西很多———在他任內確立了那句著名校訓,並親自規劃督造了清華早期的“四大建築”:大禮堂、科學館、圖書館、體育館。
在今天的清華,大家天天看見“周詒春”,處處看見“周詒春”,但卻沒有多少人聽說過這個名字。不僅是那位人事處的幹部,在清華校園,隨便問幾個學生或老師,大多不知道周詒春是何許人也。只有一個新聞學院的女生,略微思索了一下說:“我知道他是清華以前的老校長,別的就不太清楚了。”
幫我聯繫採訪周詒春後人的一位清華校友總會的工作人員不好意思地告訴我:“其實我也是前不久調到校友總會後,才剛剛知道周校長的。”
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清華怎麼也不肯遺忘這位周校長:1918年初,他辭職離校那天,全校曾經集合,學生們身著軍操制服,一齊舉槍向他致敬。比他小16歲的溫源寧教授後來回憶說:“他離職的那一天,對於他領導下的教職員、他的學生和他自己,全都是悲哀的一天。”
溫源寧說:“在學校時,人們會躲開他、規避他;如今,他卻成了人們尋找的對象。從他的身上常散發出一種在最親密的朋友之間也不常見的溫暖。”
老一代的清華人,包括清華大學最著名的校長梅貽琦,始終以“老校長”稱之。20世紀30年代初,清華大學曾經發生過“校長風潮”,幾位不受歡迎的校長連續被教授會和學生會驅逐離校。這時師生們又想起了他們的老校長,於是派代表到他家裡“勸駕”,同時在校刊上發出“請教育部任命周詒春為校長”的呼籲,後因周詒春本人堅辭而作罷。
周詒春任職期間,清華學校還只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但按照清華校史專家黃延復的研究,是他在1916年首先提出把清華逐步過渡到一所完全、獨立之大學的完整計劃。
周詒春在清華學校以嚴格著稱。他曾經推行了著名的“強迫運動”:每天下午4時至5時為運動時間,在那一小時內圖書館、教室、宿舍一律鎖門,學生都必須到戶外操場或體育館內去鍛鍊。所以他一直被視為清華體育傳統的開創者。
“他很嚴格,這是毫不讓步的;但是他人是很有善心的,就是說,你感覺他很溫暖,他是為你好。所以後來我接觸到的他的學生對他都是有好感的。”他的兒子、協和醫院名醫周華康老先生這樣描述父親。
周校長早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耶魯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就在他離開清華那年,他的母校———上海聖約翰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所以他的同時代人習慣稱他為Dr.Tsur(周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