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他們把握不了時代的步伐和節奏,只是他們把心事和力量都花費在了各自的研究領域上,並且孜孜不倦地為此而努力。他們的天才和勤奮,加上絕世而獨立的人格,成就了大事業。於是,我看到了吳大猷孔子式的物理學,看到了趙元任“好玩兒”的語言學,看到了梅汝璈聲震東京的外交學,看到了林白水以身殉報的新聞學,也看到了馬約翰終其一生的體育學……
民國的這些人啊,做著利國利民的事,卻默默無名。他們波瀾不驚,實則驚濤拍岸。他們看似平淡無奇,卻似乎永遠都有那麼一種悲壯,每一落筆,都前途難測。於是知識分子的命運如何,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良知。
又見《民國那些人》,曾如枝頭繁花葉茂。如今,屬於他們的時代已落幕,只是隱約可觀。但後浪如潮湧,斯人可追!
書評:文人風骨已不再
——《民國那些人》中的學識與才情
文/畫裡真真
《中國青年報· 冰點周刊》最佳專欄——“鉤沉”,我是一路跟著讀下來的。不只是因為“鉤沉”二字直入我心,更是因其專欄主筆徐百柯從故紙堆里,鉤起的這些人物,都是讓人讀過之後,有強烈欲望想去鑽進書堆,更深更多地了解民國那些人。結集成書,真讓讀書的人痛快。
是想寫很多感觸來,可忽然之間,腦中卻只存一句,“花逞春光,一番雨、一番風,催歸塵土;竹堅雅操,幾朝霜、幾朝雪,傲就琅玕”。
文人,在人們心目中始終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與今日所說的知識分子有所區別。那已經像一個過去的符號,在我們之中不復存在。但這符號的魅力,至今不會減退,亦再不可被複製。愚以為這種魅力,並不在於他們在專業領域的建樹,而是因為他們都有一股曾經要被打倒的“臭老九”脾氣,讓人始覺可愛。
前人所說的“性情中人”,大概也要舊式文人才能作為標兵。他們的“性情”,非但表現在嬉笑怒罵,不拘小節上,更多的是在社會的大風大浪中,他們即使逆流,依然我行我素。幾日前正有朋友問我:“人活著到底在追求什麼?”我答得也極其不明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可自己的追求是什麼,自己也說不明白。或許是現在的社會太過多元化了罷,選擇一多,誘惑也多,使得人人都心猿意馬。倒是讀著書,不由感嘆,人心不古,原來那時的人才可具備如此堅定的信念。
《民國那些人》書中所涉及的“文人”,有學者教授,也有政客商人。但他們終究有如許文人風骨,才子性情。使民國動盪的書頁上,多了幾分生趣。
審判日軍二戰罪行的大法官:梅汝璈,誰能想像他的晚年如此寂寂。吳組緗,在中學課本上出現過的倔老頭。傅斯年,寫出“無緣何生斯世,有情能累此生”句子的竟是個傲骨書生。還有被魯迅筆伐的陳西瀅,文字中亦流露出他惹人愛憐的一面。
為了這本書史料的真實性,作者尋訪了許多民國文人的晚輩,學生以及在世的朋友。在他們眼中的長輩,不但可敬,更為可親。為了能寫人所未寫,敘人所未知,作者的筆常常觸及名人光環之下的一些瑣事,逸事。淡墨寫功業,濃墨寫性情。使這些漸行漸遠的名字和讀者們有了溝通的語言。一個個人物,一段段往事,勾勒出一個時代的背影,讀人又如讀史,民國時期的社會背景和發展,輕鬆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今天,不知是否還有許多和我一樣在少年時做著文人夢的人。步入社會後才發覺,時代需求的不同已將“文人”的概念顛覆,在現代文人身上已找不到那些可愛的臭毛病。幸好,我們還能在書中找到夢中的依託。讀著《民國那些人》一書,恍然其中人物有的如同師長,有的如同父兄,有的如同知己。自己能隨同他們的思想言論時而如沐春風,時而擊案而歌。亦是幸甚。
在輝煌的餘光下
李濟:中國考古學之父(1)
李濟(1896~1979)字濟之,湖北鍾祥人,清華畢業後留美,獲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中國考古學開山之人,曾主持安陽殷墟等重大考古發掘。
他有一個夢想。
這個年輕的中國學生在“自撰簡歷”的最後寫道:“要是有機會,還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墳掘墓、斷碑尋古蹟,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來尋繹中國人的原始出來。”
那一年,他22歲,即將去哈佛攻讀人類學。後來,他果真去“刨墳掘墓尋古蹟”了,只不過並沒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東。
1926年主持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發掘,他成為第一位挖掘考古遺址的中國學者。1930年主持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發掘,他讓龍山文化呈現於世人面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已成為中國遠古歷史的標誌性術語,許多對考古學一竅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詳。只不過,大多數人對他卻是聞所未聞。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驚世界的河南安陽殷墟發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並由此將中國的歷史向前推移了數百年。直至今日,它依舊被視為人類文明史上最重大的發掘之一。
民國的這些人啊,做著利國利民的事,卻默默無名。他們波瀾不驚,實則驚濤拍岸。他們看似平淡無奇,卻似乎永遠都有那麼一種悲壯,每一落筆,都前途難測。於是知識分子的命運如何,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良知。
又見《民國那些人》,曾如枝頭繁花葉茂。如今,屬於他們的時代已落幕,只是隱約可觀。但後浪如潮湧,斯人可追!
書評:文人風骨已不再
——《民國那些人》中的學識與才情
文/畫裡真真
《中國青年報· 冰點周刊》最佳專欄——“鉤沉”,我是一路跟著讀下來的。不只是因為“鉤沉”二字直入我心,更是因其專欄主筆徐百柯從故紙堆里,鉤起的這些人物,都是讓人讀過之後,有強烈欲望想去鑽進書堆,更深更多地了解民國那些人。結集成書,真讓讀書的人痛快。
是想寫很多感觸來,可忽然之間,腦中卻只存一句,“花逞春光,一番雨、一番風,催歸塵土;竹堅雅操,幾朝霜、幾朝雪,傲就琅玕”。
文人,在人們心目中始終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與今日所說的知識分子有所區別。那已經像一個過去的符號,在我們之中不復存在。但這符號的魅力,至今不會減退,亦再不可被複製。愚以為這種魅力,並不在於他們在專業領域的建樹,而是因為他們都有一股曾經要被打倒的“臭老九”脾氣,讓人始覺可愛。
前人所說的“性情中人”,大概也要舊式文人才能作為標兵。他們的“性情”,非但表現在嬉笑怒罵,不拘小節上,更多的是在社會的大風大浪中,他們即使逆流,依然我行我素。幾日前正有朋友問我:“人活著到底在追求什麼?”我答得也極其不明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可自己的追求是什麼,自己也說不明白。或許是現在的社會太過多元化了罷,選擇一多,誘惑也多,使得人人都心猿意馬。倒是讀著書,不由感嘆,人心不古,原來那時的人才可具備如此堅定的信念。
《民國那些人》書中所涉及的“文人”,有學者教授,也有政客商人。但他們終究有如許文人風骨,才子性情。使民國動盪的書頁上,多了幾分生趣。
審判日軍二戰罪行的大法官:梅汝璈,誰能想像他的晚年如此寂寂。吳組緗,在中學課本上出現過的倔老頭。傅斯年,寫出“無緣何生斯世,有情能累此生”句子的竟是個傲骨書生。還有被魯迅筆伐的陳西瀅,文字中亦流露出他惹人愛憐的一面。
為了這本書史料的真實性,作者尋訪了許多民國文人的晚輩,學生以及在世的朋友。在他們眼中的長輩,不但可敬,更為可親。為了能寫人所未寫,敘人所未知,作者的筆常常觸及名人光環之下的一些瑣事,逸事。淡墨寫功業,濃墨寫性情。使這些漸行漸遠的名字和讀者們有了溝通的語言。一個個人物,一段段往事,勾勒出一個時代的背影,讀人又如讀史,民國時期的社會背景和發展,輕鬆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今天,不知是否還有許多和我一樣在少年時做著文人夢的人。步入社會後才發覺,時代需求的不同已將“文人”的概念顛覆,在現代文人身上已找不到那些可愛的臭毛病。幸好,我們還能在書中找到夢中的依託。讀著《民國那些人》一書,恍然其中人物有的如同師長,有的如同父兄,有的如同知己。自己能隨同他們的思想言論時而如沐春風,時而擊案而歌。亦是幸甚。
在輝煌的餘光下
李濟:中國考古學之父(1)
李濟(1896~1979)字濟之,湖北鍾祥人,清華畢業後留美,獲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中國考古學開山之人,曾主持安陽殷墟等重大考古發掘。
他有一個夢想。
這個年輕的中國學生在“自撰簡歷”的最後寫道:“要是有機會,還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墳掘墓、斷碑尋古蹟,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來尋繹中國人的原始出來。”
那一年,他22歲,即將去哈佛攻讀人類學。後來,他果真去“刨墳掘墓尋古蹟”了,只不過並沒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東。
1926年主持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發掘,他成為第一位挖掘考古遺址的中國學者。1930年主持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發掘,他讓龍山文化呈現於世人面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已成為中國遠古歷史的標誌性術語,許多對考古學一竅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詳。只不過,大多數人對他卻是聞所未聞。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驚世界的河南安陽殷墟發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並由此將中國的歷史向前推移了數百年。直至今日,它依舊被視為人類文明史上最重大的發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