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劇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最後變化引用蘇東坡的名句:“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勸他父親要知足常樂,切莫想當皇帝。袁世凱看了兒子的詩,赫然震怒,立刻把他軟禁起來,也就是這兩句使他看了最頭痛,最不能忍受的。
另一首:
小院西風向晚晴,囂囂恩怨未分明。
南回孤雁掩寒月,東去驕風動九城。
駒隙去留爭一瞬,蛋聲吹夢欲三更。
山泉繞屋知深淺,微念滄波感不平。
這起首兩句,“小院西風向晚晴,囂囂恩怨未分明。”全神貫注,在當時民國成立之初,袁世凱雖然當了第一任大總統,但是各方議論紛紛,並沒有天下歸心。所以便有“囂囂恩怨未分明”的直說。所謂向晚晴,是暗示他父親年紀已經老大,辛苦一生,到晚年才有此成就,應當珍惜,再也不可隨便亂來。
“南回孤雁掩寒月,東去驕風動九城。”南回孤雁,是譬喻南方的國民黨的影響力量,雖然並不當政,但正義所在,奮鬥孤飛,也足以遮掩寒月的光明。東去驕風,是指當時日本人的驕橫霸道,包藏禍心,應當特別注意。
“駒隙去留爭一瞬,安聲吹夢欲三更。”古人說,人生百歲,也不過是白駒過隙,轉眼之間而已。隙,是指門fèng的孔閥。白駒,是太陽光線投she過門窗空隙處的幻影,好比小馬跑的那樣快速。這是勸他父親年紀大了,人生生命的短暫,與千秋功罪的定論,只爭在一念之間,必須要作明智的抉擇。留聲吹夢,是秋蟲促織的鳴聲。欲三更,是形容人老了,好比夜已深,“好夢由來最易醒”,到底還有多少時間能做清秋好夢呢?
“山泉繞屋知深淺,微念滄波感不平。”“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人要有自知之明,必須自知才德能力的深淺才好。但是,他的父兄的心志,卻不是如此思想,因此,總使他念念在心,不能平息,不能心安。
這是多麼好的兩首詩。所以引用它,也是為了說明歷史的經驗,證明老子四不的告誡,是多麼的正確。袁克文的詩文才調,果然很美。但畢竟是世家出身的公子,民國初年以後,寄居上海,捧捧戲子,玩玩古董,所謂“民初四大公子”之一。無論學術思想,德業事功,都一無所成,一無可取之處。現在我們國詩論詩,不論其人。我常有這種經驗,有的人,只可讀其文,不必識其人。有的人,大可識其人,不必論其學。人才到底是難兩全的。至於像我這種人,詩文學術,都一無可取之處。人,也未做好。只好以“蓬門陋巷,教幾個小小蒙童”勉強混混而已。
-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曰遠,遠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下大老母
在前面幾章我們連續談到道的妙用,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在種種為人應事的行為上。現在《老子》本書,又迴轉來而進一步說明“體用合一”的道理。然而,究竟“道”是什麼?什麼是“道”呢?這是最根本的哲學問題。但在《老子》本書中,已處處以各式各樣別出心裁的語言文字,要人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它,並且它已用或顯或隱的文字言語來表達,透露了個中消息,本不需要後人畫蛇添足,多加註解。
《老子》五千言,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相,答案自在其中。第一章一開頭便直截了當地說:“道可道,非常道”。頗有撥雲見日之勢,一筆掃開所有相對名言的障礙。現在本章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自古以來,很多人研究《老子》,竟有不少認為老子是偏重於物的“唯物思想者”,現代一般人,受到西洋哲學的影響比較深刻,有更多認定,向唯物思想方向作註解。這種錯用現代意識或西方觀念,附會中國古文的文意,因此而使人認識不清,個人實在不敢苟同。老子在書上從頭至尾所表達的理念,是在說明宇宙與生命的存在是“心物一元”的,殊無可疑。
“有物混成”,這個“物”字,並不同於現代人所了解的“物質”觀念的物字,這一關鍵,前面已曾提過,古代“物”字的含義,等於現在一般口語中的“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可指非物質的存在狀況,例如精神、心理或者“力”、“能”等等,也可代表物質之“物”。此處“有物混成”的物,是“道”的同義字,這個道的內涵,包括了物質與非物質,是“心物一元”混合而成的。
這種“心物一元”的思想觀念,源自《易經》。《易經》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根本,哲學中的哲學,經典中的經典。中國的文化思想,始終是講“陰”“陽”兩個符號,以二者彼此之間的相互變化、相生相剋,從中去建立它的宇宙觀、倫理觀。如果我們以“陽”為精神的代號,那麼“陰”則為物質的代號,陰陽配合,心物互融,便創化衍生了從極微到至大,應有盡有、無窮無盡的有情世界與無情世界。
然而,心物還只是一體所現的兩面,這個渾然一體的道,它是“先天地而生”,宇宙萬有的形成與消滅,全是它的功能所起的作用。在南北朝時代,南朝梁武帝時,有一位禪宗大師傅大士(傅翁),他的悟道偈就說:“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此一瀉頌中所表達的思想,乃是中國道家老子思想與佛學合流的典型。
“有物先天地”,它本無形象,先於天地的存在,宇宙萬有的本來就是它。一切萬象的種種變化,生起與消滅,那只是兩種不同的現象而已,雖然與這超越一切事物的“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卻無法影響它的本質。等於我們日常所熟悉的光明與黑暗一樣,明來暗去,暗來明去,明暗二者的交互轉換,只是兩種不同現象的輪替,那個能作明作暗的本身,並不隨著明暗的變化而生滅;但是它的功能妙用,就表現在日夜明暗的來來往往之間。所謂形而上的道、本體,其實已經徹底地、無所隱藏地顯現在它所創造的萬象萬境中,本體與現象的關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佛家所講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可以說是這個道理進一步的詮釋與發揮。
那麼,“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究竟是怎麼的一種情況呢?老子形容說:“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的思想與印度的佛學對形而上道的表達有所不同,佛學到最後只以一個“空”字代表,而老子則用“寂”用“寥”。寂是絕對的清虛,清靜到極點,毫無一點聲色形象。“寥”是形容廣大,類同佛學的“無量無邊”。
佛家專用的名同“空”,是從道體的原則上說;而道家所用的“寂”、“寥”,則是形容其境界與現象,在表達上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缺點。談“空”,難免有人會誤認為是斷滅思想;說“寂”說“寥”,又易使人執著一個現象,落在境界的案臼中。
老子說這個道,“寂兮!寥兮!”,清虛寂靜,廣闊無邊,沒有形象聲色可尋,永遠看不見、摸不著;“獨立而不改”,超越於一切萬有之外,悄然自立,不動聲色,不因現象界的物理變化而變化,不因物理世界的生滅而生滅。但我們在這裡要注意,老子說的是“獨立而不改”,他並沒有說“獨立而常住”。“常住”,讓人感覺是指具備形象的實有,但道並不適合以實有稱之。因為它“非心非物”,可是也不能說不是實有,因為它“即心即物”。“周行而不殆”,它無所不在,在在處處都有道。不論“物”也好,“心”也好,都有它的存在,永遠無窮無盡,遍一切處。“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這個東西是一切宇宙萬有的根本,具足一切的可能性,實在很難用一般世間的語言文字來形容,所以我們中國古代的老祖宗們,不得已,姑且叫它做“道”,以“道”來統括所有萬法的究竟歸處。
萬道不離王道與人道
道之為名,在原始的中國文化,是超然於宗教性質的代名詞,西方哲學稱之為“第一因”,但在內涵上彼此仍有差別之處。以宗教性的名詞來說,基督教、天主教叫它“上帝”、“主宰”、“神”,伊斯蘭教叫它“阿拉”,佛教則以“如來”、“佛”來稱之。像這一類的宗教性字眼,一般人很容易根據自己的知識、習慣以及下意識觀念,在自己的心理意識上,構成另一種偏離原意的想像概念,混淆不清,甚至都蒙上了一層濃得化不開的神秘色彩。譬如我們一提到“上帝”,差不多都把它想成一個能控制一切,主宰一切,擁有宇宙最大威權的神明。而一提到“如來”,大部分人的觀念馬上想到坐在寺廟大殿上,低眉垂目、不食人間煙火的“塑像”。這種單憑一己的好惡與想像所形成對形而上真理的認識,其中牽涉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
另一首:
小院西風向晚晴,囂囂恩怨未分明。
南回孤雁掩寒月,東去驕風動九城。
駒隙去留爭一瞬,蛋聲吹夢欲三更。
山泉繞屋知深淺,微念滄波感不平。
這起首兩句,“小院西風向晚晴,囂囂恩怨未分明。”全神貫注,在當時民國成立之初,袁世凱雖然當了第一任大總統,但是各方議論紛紛,並沒有天下歸心。所以便有“囂囂恩怨未分明”的直說。所謂向晚晴,是暗示他父親年紀已經老大,辛苦一生,到晚年才有此成就,應當珍惜,再也不可隨便亂來。
“南回孤雁掩寒月,東去驕風動九城。”南回孤雁,是譬喻南方的國民黨的影響力量,雖然並不當政,但正義所在,奮鬥孤飛,也足以遮掩寒月的光明。東去驕風,是指當時日本人的驕橫霸道,包藏禍心,應當特別注意。
“駒隙去留爭一瞬,安聲吹夢欲三更。”古人說,人生百歲,也不過是白駒過隙,轉眼之間而已。隙,是指門fèng的孔閥。白駒,是太陽光線投she過門窗空隙處的幻影,好比小馬跑的那樣快速。這是勸他父親年紀大了,人生生命的短暫,與千秋功罪的定論,只爭在一念之間,必須要作明智的抉擇。留聲吹夢,是秋蟲促織的鳴聲。欲三更,是形容人老了,好比夜已深,“好夢由來最易醒”,到底還有多少時間能做清秋好夢呢?
“山泉繞屋知深淺,微念滄波感不平。”“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人要有自知之明,必須自知才德能力的深淺才好。但是,他的父兄的心志,卻不是如此思想,因此,總使他念念在心,不能平息,不能心安。
這是多麼好的兩首詩。所以引用它,也是為了說明歷史的經驗,證明老子四不的告誡,是多麼的正確。袁克文的詩文才調,果然很美。但畢竟是世家出身的公子,民國初年以後,寄居上海,捧捧戲子,玩玩古董,所謂“民初四大公子”之一。無論學術思想,德業事功,都一無所成,一無可取之處。現在我們國詩論詩,不論其人。我常有這種經驗,有的人,只可讀其文,不必識其人。有的人,大可識其人,不必論其學。人才到底是難兩全的。至於像我這種人,詩文學術,都一無可取之處。人,也未做好。只好以“蓬門陋巷,教幾個小小蒙童”勉強混混而已。
-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曰遠,遠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下大老母
在前面幾章我們連續談到道的妙用,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在種種為人應事的行為上。現在《老子》本書,又迴轉來而進一步說明“體用合一”的道理。然而,究竟“道”是什麼?什麼是“道”呢?這是最根本的哲學問題。但在《老子》本書中,已處處以各式各樣別出心裁的語言文字,要人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它,並且它已用或顯或隱的文字言語來表達,透露了個中消息,本不需要後人畫蛇添足,多加註解。
《老子》五千言,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相,答案自在其中。第一章一開頭便直截了當地說:“道可道,非常道”。頗有撥雲見日之勢,一筆掃開所有相對名言的障礙。現在本章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自古以來,很多人研究《老子》,竟有不少認為老子是偏重於物的“唯物思想者”,現代一般人,受到西洋哲學的影響比較深刻,有更多認定,向唯物思想方向作註解。這種錯用現代意識或西方觀念,附會中國古文的文意,因此而使人認識不清,個人實在不敢苟同。老子在書上從頭至尾所表達的理念,是在說明宇宙與生命的存在是“心物一元”的,殊無可疑。
“有物混成”,這個“物”字,並不同於現代人所了解的“物質”觀念的物字,這一關鍵,前面已曾提過,古代“物”字的含義,等於現在一般口語中的“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可指非物質的存在狀況,例如精神、心理或者“力”、“能”等等,也可代表物質之“物”。此處“有物混成”的物,是“道”的同義字,這個道的內涵,包括了物質與非物質,是“心物一元”混合而成的。
這種“心物一元”的思想觀念,源自《易經》。《易經》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根本,哲學中的哲學,經典中的經典。中國的文化思想,始終是講“陰”“陽”兩個符號,以二者彼此之間的相互變化、相生相剋,從中去建立它的宇宙觀、倫理觀。如果我們以“陽”為精神的代號,那麼“陰”則為物質的代號,陰陽配合,心物互融,便創化衍生了從極微到至大,應有盡有、無窮無盡的有情世界與無情世界。
然而,心物還只是一體所現的兩面,這個渾然一體的道,它是“先天地而生”,宇宙萬有的形成與消滅,全是它的功能所起的作用。在南北朝時代,南朝梁武帝時,有一位禪宗大師傅大士(傅翁),他的悟道偈就說:“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此一瀉頌中所表達的思想,乃是中國道家老子思想與佛學合流的典型。
“有物先天地”,它本無形象,先於天地的存在,宇宙萬有的本來就是它。一切萬象的種種變化,生起與消滅,那只是兩種不同的現象而已,雖然與這超越一切事物的“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卻無法影響它的本質。等於我們日常所熟悉的光明與黑暗一樣,明來暗去,暗來明去,明暗二者的交互轉換,只是兩種不同現象的輪替,那個能作明作暗的本身,並不隨著明暗的變化而生滅;但是它的功能妙用,就表現在日夜明暗的來來往往之間。所謂形而上的道、本體,其實已經徹底地、無所隱藏地顯現在它所創造的萬象萬境中,本體與現象的關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佛家所講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可以說是這個道理進一步的詮釋與發揮。
那麼,“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究竟是怎麼的一種情況呢?老子形容說:“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的思想與印度的佛學對形而上道的表達有所不同,佛學到最後只以一個“空”字代表,而老子則用“寂”用“寥”。寂是絕對的清虛,清靜到極點,毫無一點聲色形象。“寥”是形容廣大,類同佛學的“無量無邊”。
佛家專用的名同“空”,是從道體的原則上說;而道家所用的“寂”、“寥”,則是形容其境界與現象,在表達上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缺點。談“空”,難免有人會誤認為是斷滅思想;說“寂”說“寥”,又易使人執著一個現象,落在境界的案臼中。
老子說這個道,“寂兮!寥兮!”,清虛寂靜,廣闊無邊,沒有形象聲色可尋,永遠看不見、摸不著;“獨立而不改”,超越於一切萬有之外,悄然自立,不動聲色,不因現象界的物理變化而變化,不因物理世界的生滅而生滅。但我們在這裡要注意,老子說的是“獨立而不改”,他並沒有說“獨立而常住”。“常住”,讓人感覺是指具備形象的實有,但道並不適合以實有稱之。因為它“非心非物”,可是也不能說不是實有,因為它“即心即物”。“周行而不殆”,它無所不在,在在處處都有道。不論“物”也好,“心”也好,都有它的存在,永遠無窮無盡,遍一切處。“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這個東西是一切宇宙萬有的根本,具足一切的可能性,實在很難用一般世間的語言文字來形容,所以我們中國古代的老祖宗們,不得已,姑且叫它做“道”,以“道”來統括所有萬法的究竟歸處。
萬道不離王道與人道
道之為名,在原始的中國文化,是超然於宗教性質的代名詞,西方哲學稱之為“第一因”,但在內涵上彼此仍有差別之處。以宗教性的名詞來說,基督教、天主教叫它“上帝”、“主宰”、“神”,伊斯蘭教叫它“阿拉”,佛教則以“如來”、“佛”來稱之。像這一類的宗教性字眼,一般人很容易根據自己的知識、習慣以及下意識觀念,在自己的心理意識上,構成另一種偏離原意的想像概念,混淆不清,甚至都蒙上了一層濃得化不開的神秘色彩。譬如我們一提到“上帝”,差不多都把它想成一個能控制一切,主宰一切,擁有宇宙最大威權的神明。而一提到“如來”,大部分人的觀念馬上想到坐在寺廟大殿上,低眉垂目、不食人間煙火的“塑像”。這種單憑一己的好惡與想像所形成對形而上真理的認識,其中牽涉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