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法國六人團的形成,有他的歷史原因。在法國音樂方面,那時德彪西已經打破傳統調式的枷鎖,創立了印象派;另一位法國現代音樂家薩蒂作為法國音樂的改革者,也衝破了法國音樂無病呻吟,故弄玄虛的藩籬。“法國六人團”的出現,促使法國現代音樂革新更為深入徹底。“六人團”中米約的音樂具有典雅氣質,他善於創新,博採眾長,作品風格多樣,特點明晰。普蘭克的音樂壓、雅致風趣,富有古典音樂精緻細膩的美感,作品輕鬆活潑,娓娓道來,往往在娛樂性的表面寓有一定政治意義,普蘭克被音樂節譽為“法國的舒伯特”。
“六人團”其他的音樂家如奧利克、奧涅格、迪雷和塔耶菲爾等人,他們有的音樂風格樸實無華,有的自然清晰,但具有濃重的古典氣息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法國六人團”雖然有著不同的音樂風格,卻擁有相同的音樂理念。更為重要的是,“法國六人團”的形成是建立在他們的深深友情之中的如果沒有他們互相幫助,互相敬重的情誼,就沒有“法國六人團”的存在。
時至今日,我們審視法國樂派所走過的道路,不論“六人團”的還是做外交官的音樂家米約,他們無疑都是二十世紀法國音樂界的傑出代表。幾十年以來,歐洲的藝術家整個生存狀況相比藝術前輩生活上要寬裕得多,他們已不像柏遼茲那樣居無定所,不會像華格納那樣勞累奔波,也不會像薩蒂那樣貧困而無奈,但是能像“法國六人團”與米約他們這樣既注重友情,又多才多藝的音樂家確實少之又少了。
米約的勤奮刻苦和“法國六人團”的深情友誼,是所有音樂人的楷模和榜樣。
水彩做就的音樂
巴黎瑪德萊納教堂
水彩做就的音樂—戴留斯
題記:如果把德彪西的音樂比作是一幅色彩艷麗、情感蕩漾的油畫,那麼戴留斯的音樂就是色調清靈、筆觸雅致的水彩。
戴留斯1888年從英國來到巴黎,住在瑪德萊娜附近叔叔家的豪華寓所里。年輕的戴留斯在巴黎遊覽了一圈,情不自禁地說:“巴黎要比倫敦漂亮十倍。” 當年秋天,戴留斯在巴黎郊區的阿夫萊租了一間房子,房子坐落在美麗的湖邊,那裡風景秀麗、景色宜人。法國著名畫家柯羅的故居就在附近,阿夫萊鎮也因柯羅的名畫《阿夫萊城》名揚世界。戴留斯就是在美麗的阿夫萊鎮修改了他的著名作品《弗羅里達組曲》。
第二年10月,戴留斯搬到了巴黎的西郊,一個叫夸西的小鎮。夸西小鎮以濕地上所建的浮動餐館而聞名,浮動餐館被莫奈和雷諾瓦寫在畫中成為不朽,可惜戴留斯搬進來的那一年浮動餐館便被燒毀了,戴留斯後來搬到了巴黎的蒙帕納斯。
我漫步在坐落於蒙帕納斯大街,街上的房舍囊括了二三百年之內的各種式樣的建築風格,兩旁有瓦頂式的建築,有青石蓋起的房舍,有紅磚砌成的住宅,還有下半部分古舊上半部分近現代的房屋建築。如果說楓丹白露囊括了法國皇家貴族的氣魄奢華的話,確切地說蒙帕納斯就是巴黎底層平民住宅的縮影。
戴留斯的故居早已蕩然無存,現在是近些年在原址上新蓋起的青條石的建築,樓中窗明几淨,安靜無喧。戴留斯在此完成了他的歌劇作品《伊爾美林》和《康加》,算是正式步入巴黎的藝術界。戴留斯在此期間結識了藝術家芒什、穆薩、赫頓和戲劇家斯特林貝格等巴黎名人,還遇見了畫家保羅·高更,拉威爾和施密特和也是戴留斯的同行好友。戴留斯在此地居住,還結識了他未來的妻子傑爾卡·羅森。傑爾卡這樣描述第一次進入戴留斯房間的情形:“我去了戴留斯小小的套房,那是一個小而古老的房子,他把它改成兩個小的房間,一間起居室,裡面放著鋼琴和一個方桌,地下鋪著紅色地毯;旁邊一間小臥房,旁邊放了一張床,還有一個極小的廚房……”
我在蒙帕納斯尋找戴留斯的故居時,離戴留斯的故居越近,感覺周圍的環境越來越熟悉。就在前不久,巴黎吉美博物館舉辦中國早期旅法畫家常玉的畫展,我應香港《明報月刊》之邀饌寫常玉的生活藝術的評論文章,為尋找常玉在巴黎工作室的地址,專門到此地拜訪過。常玉是中國早年留學法國的畫家,與徐悲鴻、潘玉良熟稔,他一生在異域漂泊,孤獨地追循著自己的藝術理想。常玉晚年生活悽慘,因煤氣中度死在蒙帕納斯的工作室里,一生都在巴黎寂寂無名。沒想到,常玉的住所竟然與法國印象派作曲家戴留斯的故居僅數街之遙。
戴留斯的生活在巴黎相比其他音樂家來說,還算是過得去,因為遇到傑爾卡而生活更好。他們婚後在楓丹白露附近買了一棟豪華的別墅,房子是法國一個侯爵的房產,坐落於一個教堂的旁邊,院中有一個大大的花園,花園通向遼遠而美麗的盧瓦河。戴留斯在盧瓦河畔寫下了許多著名作品。戴留斯和妻子都是業餘收藏家,他們的家中收藏有高更和羅丹等許多藝術人的作品。
戴留斯是歐洲印象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題材大多取自大自然的景物,音樂充滿詩情畫意。戴留斯許多作品的名字常帶有田園風情:《翻過重山的遠方》、《走向天國的花園》、《北國素描》、《海的漂流》、《日落之歌》,《鄉村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春歸》、《暮色幽思》……他的音樂中也有反映社會境況的描寫,被稱為“偉大的城市之歌”的管弦樂《巴黎》和以音樂表現市集喧鬧景象的《布里格市集》等作品。戴留斯的音樂獨樹一幟,表現出了大自然的詩一般的境界,有時裡面還帶有怡淡的憂傷和宗教虔誠的情懷。戴留斯的晚年身體狀況欠佳,因梅毒雙目失明身體癱瘓,他的助手埃里克·芬比協助他口述了一些作品,戴留斯死時七十二歲。
“六人團”其他的音樂家如奧利克、奧涅格、迪雷和塔耶菲爾等人,他們有的音樂風格樸實無華,有的自然清晰,但具有濃重的古典氣息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法國六人團”雖然有著不同的音樂風格,卻擁有相同的音樂理念。更為重要的是,“法國六人團”的形成是建立在他們的深深友情之中的如果沒有他們互相幫助,互相敬重的情誼,就沒有“法國六人團”的存在。
時至今日,我們審視法國樂派所走過的道路,不論“六人團”的還是做外交官的音樂家米約,他們無疑都是二十世紀法國音樂界的傑出代表。幾十年以來,歐洲的藝術家整個生存狀況相比藝術前輩生活上要寬裕得多,他們已不像柏遼茲那樣居無定所,不會像華格納那樣勞累奔波,也不會像薩蒂那樣貧困而無奈,但是能像“法國六人團”與米約他們這樣既注重友情,又多才多藝的音樂家確實少之又少了。
米約的勤奮刻苦和“法國六人團”的深情友誼,是所有音樂人的楷模和榜樣。
水彩做就的音樂
巴黎瑪德萊納教堂
水彩做就的音樂—戴留斯
題記:如果把德彪西的音樂比作是一幅色彩艷麗、情感蕩漾的油畫,那麼戴留斯的音樂就是色調清靈、筆觸雅致的水彩。
戴留斯1888年從英國來到巴黎,住在瑪德萊娜附近叔叔家的豪華寓所里。年輕的戴留斯在巴黎遊覽了一圈,情不自禁地說:“巴黎要比倫敦漂亮十倍。” 當年秋天,戴留斯在巴黎郊區的阿夫萊租了一間房子,房子坐落在美麗的湖邊,那裡風景秀麗、景色宜人。法國著名畫家柯羅的故居就在附近,阿夫萊鎮也因柯羅的名畫《阿夫萊城》名揚世界。戴留斯就是在美麗的阿夫萊鎮修改了他的著名作品《弗羅里達組曲》。
第二年10月,戴留斯搬到了巴黎的西郊,一個叫夸西的小鎮。夸西小鎮以濕地上所建的浮動餐館而聞名,浮動餐館被莫奈和雷諾瓦寫在畫中成為不朽,可惜戴留斯搬進來的那一年浮動餐館便被燒毀了,戴留斯後來搬到了巴黎的蒙帕納斯。
我漫步在坐落於蒙帕納斯大街,街上的房舍囊括了二三百年之內的各種式樣的建築風格,兩旁有瓦頂式的建築,有青石蓋起的房舍,有紅磚砌成的住宅,還有下半部分古舊上半部分近現代的房屋建築。如果說楓丹白露囊括了法國皇家貴族的氣魄奢華的話,確切地說蒙帕納斯就是巴黎底層平民住宅的縮影。
戴留斯的故居早已蕩然無存,現在是近些年在原址上新蓋起的青條石的建築,樓中窗明几淨,安靜無喧。戴留斯在此完成了他的歌劇作品《伊爾美林》和《康加》,算是正式步入巴黎的藝術界。戴留斯在此期間結識了藝術家芒什、穆薩、赫頓和戲劇家斯特林貝格等巴黎名人,還遇見了畫家保羅·高更,拉威爾和施密特和也是戴留斯的同行好友。戴留斯在此地居住,還結識了他未來的妻子傑爾卡·羅森。傑爾卡這樣描述第一次進入戴留斯房間的情形:“我去了戴留斯小小的套房,那是一個小而古老的房子,他把它改成兩個小的房間,一間起居室,裡面放著鋼琴和一個方桌,地下鋪著紅色地毯;旁邊一間小臥房,旁邊放了一張床,還有一個極小的廚房……”
我在蒙帕納斯尋找戴留斯的故居時,離戴留斯的故居越近,感覺周圍的環境越來越熟悉。就在前不久,巴黎吉美博物館舉辦中國早期旅法畫家常玉的畫展,我應香港《明報月刊》之邀饌寫常玉的生活藝術的評論文章,為尋找常玉在巴黎工作室的地址,專門到此地拜訪過。常玉是中國早年留學法國的畫家,與徐悲鴻、潘玉良熟稔,他一生在異域漂泊,孤獨地追循著自己的藝術理想。常玉晚年生活悽慘,因煤氣中度死在蒙帕納斯的工作室里,一生都在巴黎寂寂無名。沒想到,常玉的住所竟然與法國印象派作曲家戴留斯的故居僅數街之遙。
戴留斯的生活在巴黎相比其他音樂家來說,還算是過得去,因為遇到傑爾卡而生活更好。他們婚後在楓丹白露附近買了一棟豪華的別墅,房子是法國一個侯爵的房產,坐落於一個教堂的旁邊,院中有一個大大的花園,花園通向遼遠而美麗的盧瓦河。戴留斯在盧瓦河畔寫下了許多著名作品。戴留斯和妻子都是業餘收藏家,他們的家中收藏有高更和羅丹等許多藝術人的作品。
戴留斯是歐洲印象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題材大多取自大自然的景物,音樂充滿詩情畫意。戴留斯許多作品的名字常帶有田園風情:《翻過重山的遠方》、《走向天國的花園》、《北國素描》、《海的漂流》、《日落之歌》,《鄉村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春歸》、《暮色幽思》……他的音樂中也有反映社會境況的描寫,被稱為“偉大的城市之歌”的管弦樂《巴黎》和以音樂表現市集喧鬧景象的《布里格市集》等作品。戴留斯的音樂獨樹一幟,表現出了大自然的詩一般的境界,有時裡面還帶有怡淡的憂傷和宗教虔誠的情懷。戴留斯的晚年身體狀況欠佳,因梅毒雙目失明身體癱瘓,他的助手埃里克·芬比協助他口述了一些作品,戴留斯死時七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