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1852年2月,小仲馬的《菜花女》在巴黎上演,威爾第和他的情人斯泰伯尼一起觀看了演出,兩人深受感動。尤其是與威爾第同居的斯泰伯尼,將人比己,她對茶花女和阿芒的愛情深感共鳴,於是極力建議威爾第把《茶花女》寫成歌劇。威爾第那時正在巴黎寫作《游吟詩人》,於是一邊創作《吟遊詩人》,一邊寫作《茶花女》的音樂。在極短的時間裡,威爾第就完成了這部在音樂史上被稱為最動人的、最傑出的歌劇——《茶花女》。
茶花女在巴黎的成功,使她更加留戀藝都。威爾第往返於法國和義大利之間,他認為:“藝術人不能忽略巴黎太久……我對一些時尚藝術家的充滿著好奇。”1865年,威爾第住在香榭麗舍大街六十七號,那是一棟幽靜寬綽的宅院,宅院現在正在裝修。我從家中坐一號線地鐵,趕到香榭麗舍大街時,小雨初歇,烏雲還未散去,陽光穿過雲層灑泄在香街,紅男綠女、繁茂栗樹與法國梧桐搖曳相交織,好似一幅法國印象派的風景油畫。據說在拿破崙的生日那一天,正午的驕陽剛好穿過香榭麗舍大街盡頭的凱旋門門洞,迷人的陽光鋪灑於香街之上,萬丈陽光像在告訴人們:斗轉星移、時光荏苒,巨人的身影仍澤慧著後代,偉人的光輝仍照耀著後人。
早在1848年,法國社會動盪,當時威爾第身在巴黎,他以一個藝術家的敏感,預示歐洲乃至世界可能將因此進入一個社會變革的新階段。他說“巴黎每天都在變,變得越來越漂亮了,一個新的巴黎在凱旋門周圍建了起來了”。不久後法國革命風暴席捲歐洲,威爾第前瞻性的卓越眼光得以證實。身為音樂家的威爾第不僅以一個預言者關注著巴黎,他也以一個參與者姿態融入在了巴黎。威爾第的許多作品如《耶路撒冷》、《游吟詩人》、《西西里晚禱》、《唐·卡羅》、《法爾斯塔夫》、《奧賽羅》等都是創作或首演在巴黎。據說法國人排練時的散漫經常使他大為光火,但他還是以全部的熱情投入到排練當中。對此,柏遼茲就曾說:“威爾第與歌劇院所有人都合不來,如果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我真的很同情他。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藝術家。”
威爾第在巴黎期間,大多數的時間住在距巴黎歌劇院不遠的帕德旅館裡,帕德旅館現今仍在,只是幾易其主,現在的名字叫做了倫敦旅館。倫敦旅館如今的入口只剩下一個小門,門兩旁的底商分別是
麥當勞和比利時海鮮餐館。我來到這裡時,倫敦旅館門前正有一個中國東北口音的大漢擺攤設點,正把胡蘿蔔、白蘿蔔雕刻成鮮花、彩船、小魚飛鳥的模樣,路過的人或許是驚嘆身材魁梧的大漢竟然能雕刻出如此精微細妙的工藝佳品,讚嘆不絕,久觀不散。
我走進倫敦旅館,進門是一條古色古香的長廊,黑紅相間的地毯、白色大理石鋪地,頂上的歐式吊燈散放著幽靜的柔光,燈光使人感覺有時空逆轉,使人發出悠古之思。旅館的服務員是位中年男子,當我告訴他威爾第曾居住在這裡時,他吃驚地睜大了眼睛,看著我說:"威爾弟竟然住過我們這裡,我真的不知道,我們好幸運!”他與我攀談時,他還不時的哼起威爾第歌劇《茶花女》中的《祝酒歌》的腔調:“讓我們高舉起歡樂的酒杯,杯中的美酒使人心醉;這樣的歡樂時刻雖然美好,但真實的愛情更寶貴。眼前的幸福莫要錯過,大家為愛情干一杯!”並且一邊唱歌邊拍著我的肩膀打著拍子。《茶花女》誕生在巴黎,綻放在歐洲,香飄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威爾第的《茶花女》是“出自人心,深入人心”的。
威爾弟成功於巴黎,威爾第以細膩的筆觸來表現出人性中的摯愛一面,他以飽滿的熱情和華麗的旋律昭示出人間的悲情,簡潔音符中展現出戲劇的精髓。威爾第的音樂,總是在平凡的表述里彰顯社會的繁複。威爾第樂筆如刀、悲天憫人,他以獨特的音樂的語言來表現出藝術的大情懷,達到了前人很少有過的高度。
威爾第的名劇《茶花女》至今仍是世界歌劇樂壇中上演率最高的曲目之一。歌劇中主人公“祝酒歌”的福祉,“告訴巴黎”的情誼,“為什麼我心激盪”的愛情漣漪,永遠流淌在巴黎人的心懷裡。《茶花女》所表現出愛情的純潔,世俗的混濁和人性深處良知的覺醒,使無數人為之傾情感動,心碎神迷。小仲馬就曾說過:“五十年後,也許誰也記不起我的小說《茶花女》了,但威爾第會使它成為不朽”。
中國有句古話叫:“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威爾第的《茶花女》正是演繹出了人類的共有情感,道出了人類真摯愛情的精髓,它也因此名傳世界,百代流芳。
楓丹白露尋覓科普蘭(1)
楓丹白露園林
題記:科普蘭的崛起,是在美國人正在呼喚有自己的音樂以引領世界潮流的時段,他的成功,可說是時事造英雄,也可說是英雄引潮流。
科普蘭是美國音樂的倡導者,他的學習時光在世界聞名的楓丹白露度過。
楓丹白露位於巴黎東南部七十公里的塞納—馬恩省,楓丹白露的宮殿和園林囊括了法國自中世紀以來至拿破崙一世各個朝代的各式宮殿園林和建築風姿,楓丹白露小鎮也因此名揚天下。在華人世界,楓丹白露與香榭麗舍大街一樣,因徐志摩妙筆生花的名字翻譯為人們所喜愛。
茶花女在巴黎的成功,使她更加留戀藝都。威爾第往返於法國和義大利之間,他認為:“藝術人不能忽略巴黎太久……我對一些時尚藝術家的充滿著好奇。”1865年,威爾第住在香榭麗舍大街六十七號,那是一棟幽靜寬綽的宅院,宅院現在正在裝修。我從家中坐一號線地鐵,趕到香榭麗舍大街時,小雨初歇,烏雲還未散去,陽光穿過雲層灑泄在香街,紅男綠女、繁茂栗樹與法國梧桐搖曳相交織,好似一幅法國印象派的風景油畫。據說在拿破崙的生日那一天,正午的驕陽剛好穿過香榭麗舍大街盡頭的凱旋門門洞,迷人的陽光鋪灑於香街之上,萬丈陽光像在告訴人們:斗轉星移、時光荏苒,巨人的身影仍澤慧著後代,偉人的光輝仍照耀著後人。
早在1848年,法國社會動盪,當時威爾第身在巴黎,他以一個藝術家的敏感,預示歐洲乃至世界可能將因此進入一個社會變革的新階段。他說“巴黎每天都在變,變得越來越漂亮了,一個新的巴黎在凱旋門周圍建了起來了”。不久後法國革命風暴席捲歐洲,威爾第前瞻性的卓越眼光得以證實。身為音樂家的威爾第不僅以一個預言者關注著巴黎,他也以一個參與者姿態融入在了巴黎。威爾第的許多作品如《耶路撒冷》、《游吟詩人》、《西西里晚禱》、《唐·卡羅》、《法爾斯塔夫》、《奧賽羅》等都是創作或首演在巴黎。據說法國人排練時的散漫經常使他大為光火,但他還是以全部的熱情投入到排練當中。對此,柏遼茲就曾說:“威爾第與歌劇院所有人都合不來,如果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我真的很同情他。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藝術家。”
威爾第在巴黎期間,大多數的時間住在距巴黎歌劇院不遠的帕德旅館裡,帕德旅館現今仍在,只是幾易其主,現在的名字叫做了倫敦旅館。倫敦旅館如今的入口只剩下一個小門,門兩旁的底商分別是
麥當勞和比利時海鮮餐館。我來到這裡時,倫敦旅館門前正有一個中國東北口音的大漢擺攤設點,正把胡蘿蔔、白蘿蔔雕刻成鮮花、彩船、小魚飛鳥的模樣,路過的人或許是驚嘆身材魁梧的大漢竟然能雕刻出如此精微細妙的工藝佳品,讚嘆不絕,久觀不散。
我走進倫敦旅館,進門是一條古色古香的長廊,黑紅相間的地毯、白色大理石鋪地,頂上的歐式吊燈散放著幽靜的柔光,燈光使人感覺有時空逆轉,使人發出悠古之思。旅館的服務員是位中年男子,當我告訴他威爾第曾居住在這裡時,他吃驚地睜大了眼睛,看著我說:"威爾弟竟然住過我們這裡,我真的不知道,我們好幸運!”他與我攀談時,他還不時的哼起威爾第歌劇《茶花女》中的《祝酒歌》的腔調:“讓我們高舉起歡樂的酒杯,杯中的美酒使人心醉;這樣的歡樂時刻雖然美好,但真實的愛情更寶貴。眼前的幸福莫要錯過,大家為愛情干一杯!”並且一邊唱歌邊拍著我的肩膀打著拍子。《茶花女》誕生在巴黎,綻放在歐洲,香飄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威爾第的《茶花女》是“出自人心,深入人心”的。
威爾弟成功於巴黎,威爾第以細膩的筆觸來表現出人性中的摯愛一面,他以飽滿的熱情和華麗的旋律昭示出人間的悲情,簡潔音符中展現出戲劇的精髓。威爾第的音樂,總是在平凡的表述里彰顯社會的繁複。威爾第樂筆如刀、悲天憫人,他以獨特的音樂的語言來表現出藝術的大情懷,達到了前人很少有過的高度。
威爾第的名劇《茶花女》至今仍是世界歌劇樂壇中上演率最高的曲目之一。歌劇中主人公“祝酒歌”的福祉,“告訴巴黎”的情誼,“為什麼我心激盪”的愛情漣漪,永遠流淌在巴黎人的心懷裡。《茶花女》所表現出愛情的純潔,世俗的混濁和人性深處良知的覺醒,使無數人為之傾情感動,心碎神迷。小仲馬就曾說過:“五十年後,也許誰也記不起我的小說《茶花女》了,但威爾第會使它成為不朽”。
中國有句古話叫:“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威爾第的《茶花女》正是演繹出了人類的共有情感,道出了人類真摯愛情的精髓,它也因此名傳世界,百代流芳。
楓丹白露尋覓科普蘭(1)
楓丹白露園林
題記:科普蘭的崛起,是在美國人正在呼喚有自己的音樂以引領世界潮流的時段,他的成功,可說是時事造英雄,也可說是英雄引潮流。
科普蘭是美國音樂的倡導者,他的學習時光在世界聞名的楓丹白露度過。
楓丹白露位於巴黎東南部七十公里的塞納—馬恩省,楓丹白露的宮殿和園林囊括了法國自中世紀以來至拿破崙一世各個朝代的各式宮殿園林和建築風姿,楓丹白露小鎮也因此名揚天下。在華人世界,楓丹白露與香榭麗舍大街一樣,因徐志摩妙筆生花的名字翻譯為人們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