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一個稀世的大學者、大藝術家,竟然在一座大城市的附近打鐵!沒有人要他打,只是自願;也沒有實利目的,只是覺得有意思。與那些遠離人寰瘦骨嶙峋的隱士們相比,與那些皓首窮經、弱不禁風的書生們相比,嵇康實在健康得讓人羨慕。
嵇康長得非常帥氣,這一點與阮籍堪稱伯仲。魏晉時期的士人為什麼都長得那麼挺拔呢?你看嚴肅的《 晉書 》寫到阮籍和嵇康等人時都要在他們的容貌上花不少筆墨,寫嵇康更多,說他已達到了“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的地步。一位朋友山濤曾用如此美好的句子來形容嵇康(叔夜):
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
現在,這棵岩岩孤松,這座巍峨玉山正在打鐵。強勁的肌肉,愉悅的吆喝,爐火熊熊,錘聲鏗鏘。難道,這個打鐵佬就是千秋相傳的《 聲無哀樂論 》、《 太師箴 》、《 難自然好學論 》、《 管蔡論 》、《 明膽論 》、《 釋私論 》、《 養生論 》和許多美妙詩歌的作者?這鐵,打得真好。
嵇康打鐵不想讓很多人知道,更不願意別人來參觀。他的好朋友、文學家向秀知道他的脾氣,悄悄地來到他身邊,也不說什麼,只是埋頭幫他打鐵。說起來向秀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文章寫得好,精通《 莊子 》,但他更願意做一個最忠實的朋友,趕到鐵匠鋪來當下手,安然自若。向秀還曾到山陽幫另一位朋友呂安種菜灌園,呂安也是嵇康的好友。這些朋友,都信奉回歸自然,因此都幹著一些體力活,向秀奔東走西地多處照顧,怕朋友們太勞累,怕朋友們太寂寞。
嵇康與向秀在一起打鐵的時候,不喜歡議論世人的是非曲直,因此話並不多。唯一的話題是談幾位朋友,除了阮籍和呂安,還有山濤。呂安的哥哥呂巽,關係也不錯。稱得上朋友的也就是這麼五六個人,他們都十分珍惜。在野朴自然的生態中,他們絕不放棄親情的慰藉。這種親情彼此心照不宣,濃烈到近乎淡泊。
正這麼叮叮噹噹地打鐵呢,忽然看到一支華貴的車隊從洛陽城裡駛來。為首的是當時朝廷寵信的一個貴公子叫鍾會。鍾會是大書法家鍾繇的兒子,鍾繇做過魏國太傅,而鍾會本身也博學多才。鍾會對嵇康素來景仰,一度曾到敬畏的地步,例如當初他寫完《 四本論 》後很想讓嵇康看一看,又缺乏勇氣,只敢悄悄地把文章塞在嵇康住處的窗戶里。現在他的地位已經不低,聽說嵇康在洛陽城外打鐵,決定隆重拜訪。鍾會的這次來訪十分排場,照《 魏氏春秋 》的記述,是“乘肥衣輕,賓從如雲”。
鍾會把拜訪的排場搞得這麼大,可能是出於對嵇康的尊敬,也可能是為了向嵇康顯示一點什麼,但嵇康一看卻非常抵拒。這種突如其來的喧鬧,嚴重地侵犯了他努力營造的安適境界。他掃了一眼鍾會,連招呼也不打,便與向秀一起埋頭打鐵了。他掄錘,向秀拉風箱,旁若無人。
這一下可把鍾會推到了尷尬的境地。出發前他向賓從們誇過海口,現在賓從們都疑惑地把目光投向他,他只能悻悻地注視著嵇康和向秀,看他們不緊不慢地幹活。看了很久,嵇康仍然沒有交談的意思,他向賓從揚揚手,上車驅馬,回去了。
剛走了幾步,嵇康卻開口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鍾會一驚,立即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問句和答句都簡潔而巧妙,但鍾會心中實在不是味道。鞭聲數響,龐大的車隊回洛陽去了。
嵇康連頭也沒有抬,只有向秀怔怔地看了一會兒車隊後面揚天的塵土,眼光中泛起一絲擔憂。
五
對嵇康來說,真正能從心靈深處干擾他的,是朋友。友情之外的造訪他可以低頭不語,揮之即去,但對於朋友就不一樣了,哪怕是一丁點兒的心理隔閡,也會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干擾也有多深。
這種事情,不幸就在他和好朋友山濤之間發生了。
山濤也是一個很大氣的名士,當時就有人稱讚他的品格“如璞玉渾金”。他與阮籍、嵇康不同的是,有名士觀念卻不激烈,對朝廷、對禮教、對前後左右的各色人等,他都能保持一種溫和而友好的關係。但也並不庸俗,又忠於友誼,有長者風,是一個很靠得住的朋友。他當時擔任著一個很大的官職:尚書吏部郎,做著做著不想做了,要辭去,朝廷要他推薦一個合格的人繼任,他真心誠意地推薦了嵇康。
嵇康知道此事後,立即寫了一封絕交信給山濤。山濤字巨源,因此這封信名為《 與山巨源絕交書 》。我想,說它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封絕交書也不過分吧,反正只要粗涉中國古典文學的人都躲不開它,直到千餘年後的今天仍是這樣。
這是一封很長的信。其中有些話,說得有點傷心——
聽說您想讓我去接替您的官職,這事雖沒辦成,從中卻可知道您很不了解我。也許您這個廚師不好意思一個人屠宰下去了,拉一個祭師做墊背吧……
阮籍比我醇厚賢良,從不多嘴多舌,也還有禮法之士恨他,我這個人比不上他,慣於傲慢懶散,不懂人情物理,又喜歡快人快語,一旦做官,每天會招來多少麻煩事!……我如何立身處世,自己早已明確,即便是在走一條死路也咎由自取,您如果來勉強我,則非把我推入溝壑不可!
我剛死母親和哥哥,心中淒切,女兒才十三歲,兒子才八歲,尚未成人,又體弱多病,想到這一些,真不知該說什麼。現在我只想住在簡陋的舊屋裡教養孩子,常與親友們敘敘離情、說說往事,濁酒一杯,彈琴一曲,也就夠了。不是我故作清高,而是實在沒有能力當官,就像我們不能把貞潔的美名加在閹人身上一樣。您如果想與我共登仕途,一起歡樂,其實是在逼我發瘋,我想您對我沒有深仇大恨,不會這麼做吧?
我說這些,是使您了解我,也與您訣別。
這封信很快在朝野傳開,朝廷知道了嵇康的不合作態度,而山濤,滿腔好意卻換來一個斷然絕交,當然也不好受。但他知道,一般的絕交信用不著寫那麼長,寫那麼長,是嵇康對自己的一場坦誠傾訴。如果友誼真正死亡了,完全可以冷冰冰地三言兩語,甚至不置一詞,了斷一切。總之,這兩位昔日好友,訣別得斷絲飄飄,不可名狀。
嵇康還寫過另外一封絕交書,絕交對象是呂巽,即上文提到過的向秀前去幫助種菜灌園的那位朋友呂安的哥哥。本來呂巽、呂安兩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這兩兄弟突然間鬧出了一場震驚遠近的大官司。原來呂巽看上了弟弟呂安的妻子,偷偷地占有了她。為了掩飾,竟給弟弟安了一個“不孝”的罪名上訴朝廷。
呂巽這麼做,無疑是衣冠禽獸,但他卻是原告!“不孝”在當時是一個很重的罪名,哥哥控告弟弟“不孝”,很能顯現自己的道德形象,朝廷也樂於藉以重申孝道;相反,作為被告的呂安雖被冤屈卻難以自辯,一個文人怎麼能把哥哥霸占自己妻子的醜事公諸士林呢?而且這樣的事,證據何在?妻子何以自處?家族門庭何以避羞?
嵇康長得非常帥氣,這一點與阮籍堪稱伯仲。魏晉時期的士人為什麼都長得那麼挺拔呢?你看嚴肅的《 晉書 》寫到阮籍和嵇康等人時都要在他們的容貌上花不少筆墨,寫嵇康更多,說他已達到了“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的地步。一位朋友山濤曾用如此美好的句子來形容嵇康(叔夜):
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
現在,這棵岩岩孤松,這座巍峨玉山正在打鐵。強勁的肌肉,愉悅的吆喝,爐火熊熊,錘聲鏗鏘。難道,這個打鐵佬就是千秋相傳的《 聲無哀樂論 》、《 太師箴 》、《 難自然好學論 》、《 管蔡論 》、《 明膽論 》、《 釋私論 》、《 養生論 》和許多美妙詩歌的作者?這鐵,打得真好。
嵇康打鐵不想讓很多人知道,更不願意別人來參觀。他的好朋友、文學家向秀知道他的脾氣,悄悄地來到他身邊,也不說什麼,只是埋頭幫他打鐵。說起來向秀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文章寫得好,精通《 莊子 》,但他更願意做一個最忠實的朋友,趕到鐵匠鋪來當下手,安然自若。向秀還曾到山陽幫另一位朋友呂安種菜灌園,呂安也是嵇康的好友。這些朋友,都信奉回歸自然,因此都幹著一些體力活,向秀奔東走西地多處照顧,怕朋友們太勞累,怕朋友們太寂寞。
嵇康與向秀在一起打鐵的時候,不喜歡議論世人的是非曲直,因此話並不多。唯一的話題是談幾位朋友,除了阮籍和呂安,還有山濤。呂安的哥哥呂巽,關係也不錯。稱得上朋友的也就是這麼五六個人,他們都十分珍惜。在野朴自然的生態中,他們絕不放棄親情的慰藉。這種親情彼此心照不宣,濃烈到近乎淡泊。
正這麼叮叮噹噹地打鐵呢,忽然看到一支華貴的車隊從洛陽城裡駛來。為首的是當時朝廷寵信的一個貴公子叫鍾會。鍾會是大書法家鍾繇的兒子,鍾繇做過魏國太傅,而鍾會本身也博學多才。鍾會對嵇康素來景仰,一度曾到敬畏的地步,例如當初他寫完《 四本論 》後很想讓嵇康看一看,又缺乏勇氣,只敢悄悄地把文章塞在嵇康住處的窗戶里。現在他的地位已經不低,聽說嵇康在洛陽城外打鐵,決定隆重拜訪。鍾會的這次來訪十分排場,照《 魏氏春秋 》的記述,是“乘肥衣輕,賓從如雲”。
鍾會把拜訪的排場搞得這麼大,可能是出於對嵇康的尊敬,也可能是為了向嵇康顯示一點什麼,但嵇康一看卻非常抵拒。這種突如其來的喧鬧,嚴重地侵犯了他努力營造的安適境界。他掃了一眼鍾會,連招呼也不打,便與向秀一起埋頭打鐵了。他掄錘,向秀拉風箱,旁若無人。
這一下可把鍾會推到了尷尬的境地。出發前他向賓從們誇過海口,現在賓從們都疑惑地把目光投向他,他只能悻悻地注視著嵇康和向秀,看他們不緊不慢地幹活。看了很久,嵇康仍然沒有交談的意思,他向賓從揚揚手,上車驅馬,回去了。
剛走了幾步,嵇康卻開口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鍾會一驚,立即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問句和答句都簡潔而巧妙,但鍾會心中實在不是味道。鞭聲數響,龐大的車隊回洛陽去了。
嵇康連頭也沒有抬,只有向秀怔怔地看了一會兒車隊後面揚天的塵土,眼光中泛起一絲擔憂。
五
對嵇康來說,真正能從心靈深處干擾他的,是朋友。友情之外的造訪他可以低頭不語,揮之即去,但對於朋友就不一樣了,哪怕是一丁點兒的心理隔閡,也會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干擾也有多深。
這種事情,不幸就在他和好朋友山濤之間發生了。
山濤也是一個很大氣的名士,當時就有人稱讚他的品格“如璞玉渾金”。他與阮籍、嵇康不同的是,有名士觀念卻不激烈,對朝廷、對禮教、對前後左右的各色人等,他都能保持一種溫和而友好的關係。但也並不庸俗,又忠於友誼,有長者風,是一個很靠得住的朋友。他當時擔任著一個很大的官職:尚書吏部郎,做著做著不想做了,要辭去,朝廷要他推薦一個合格的人繼任,他真心誠意地推薦了嵇康。
嵇康知道此事後,立即寫了一封絕交信給山濤。山濤字巨源,因此這封信名為《 與山巨源絕交書 》。我想,說它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封絕交書也不過分吧,反正只要粗涉中國古典文學的人都躲不開它,直到千餘年後的今天仍是這樣。
這是一封很長的信。其中有些話,說得有點傷心——
聽說您想讓我去接替您的官職,這事雖沒辦成,從中卻可知道您很不了解我。也許您這個廚師不好意思一個人屠宰下去了,拉一個祭師做墊背吧……
阮籍比我醇厚賢良,從不多嘴多舌,也還有禮法之士恨他,我這個人比不上他,慣於傲慢懶散,不懂人情物理,又喜歡快人快語,一旦做官,每天會招來多少麻煩事!……我如何立身處世,自己早已明確,即便是在走一條死路也咎由自取,您如果來勉強我,則非把我推入溝壑不可!
我剛死母親和哥哥,心中淒切,女兒才十三歲,兒子才八歲,尚未成人,又體弱多病,想到這一些,真不知該說什麼。現在我只想住在簡陋的舊屋裡教養孩子,常與親友們敘敘離情、說說往事,濁酒一杯,彈琴一曲,也就夠了。不是我故作清高,而是實在沒有能力當官,就像我們不能把貞潔的美名加在閹人身上一樣。您如果想與我共登仕途,一起歡樂,其實是在逼我發瘋,我想您對我沒有深仇大恨,不會這麼做吧?
我說這些,是使您了解我,也與您訣別。
這封信很快在朝野傳開,朝廷知道了嵇康的不合作態度,而山濤,滿腔好意卻換來一個斷然絕交,當然也不好受。但他知道,一般的絕交信用不著寫那麼長,寫那麼長,是嵇康對自己的一場坦誠傾訴。如果友誼真正死亡了,完全可以冷冰冰地三言兩語,甚至不置一詞,了斷一切。總之,這兩位昔日好友,訣別得斷絲飄飄,不可名狀。
嵇康還寫過另外一封絕交書,絕交對象是呂巽,即上文提到過的向秀前去幫助種菜灌園的那位朋友呂安的哥哥。本來呂巽、呂安兩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這兩兄弟突然間鬧出了一場震驚遠近的大官司。原來呂巽看上了弟弟呂安的妻子,偷偷地占有了她。為了掩飾,竟給弟弟安了一個“不孝”的罪名上訴朝廷。
呂巽這麼做,無疑是衣冠禽獸,但他卻是原告!“不孝”在當時是一個很重的罪名,哥哥控告弟弟“不孝”,很能顯現自己的道德形象,朝廷也樂於藉以重申孝道;相反,作為被告的呂安雖被冤屈卻難以自辯,一個文人怎麼能把哥哥霸占自己妻子的醜事公諸士林呢?而且這樣的事,證據何在?妻子何以自處?家族門庭何以避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