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為什麼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的東西來了呢?原因並不複雜。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除了“紅的”以外,其餘她都不沾邊兒。我在她身邊只呆到六歲,以後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於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並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更新時間:2009-7-13 14:15:00
字數:1396
1994年3月5日
是不是自己的神經出了點毛病?最近幾年以來,心裡總想成為一個悲劇性人物。
60年前,我在清華大學念書的時候,有一門課叫做“當代長篇小說”。英國老師共指定了5部書,都是當時在世界上最流行的,像今天名震遐邇的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都包括在裡面。這些書我都似懂非懂地讀過了,考試及格了,便一股腦兒還給了老師,腦中一片空白,連故事的影子都沒有了。
獨獨有一部書是例外,這就是英國作家哈代的The Return of the Hatiuc(《還鄉》)。但也只記住了一個母親的一句話:“我是一個被兒子遺棄了的老婆子!”我覺得這個母親的處境又可憐,又可羨。憐容易懂,羨又從何來呢?人生走到這個地步,也並不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與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輩子,倒不如品嘗一點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實甜。
我這種心情有點變態,但我這個人是十分正常的。這大概同我當時的處境有關。離別了8年以後,我最愛的母親突然離開了人世,走了。這對我是一個空前絕後的打擊。我從遙遠的故都奔喪回家。我真想取掉自己的生命,追陪母親於地下。我們家住在村外,家中只有母親一人。現在人去屋空。我每天在村內二大爺家吃過晚飯,在薄暮中拖著沉重的步子,踽踽獨行,走回家來。大坑裡的水閃著白光。柴門外臥著一團黑乎乎的東西,是陪伴母親度過晚年的那一隻狗。現在女主人一走,沒人餵食。它白天到村內不知誰家蹭上一頓飯(也許根本蹭不上),晚上仍然回家,守衛著柴門,決不離開半步。它見了我,搖一搖尾巴,跟我走進院子。屋中正中停著母親的棺材,裡屋就是我一個人睡的土炕。此時此刻,萬籟俱寂,只有這一條狗,陪伴著我,為母親守靈。我心如刀割,抱起狗來,親它的嘴,久久不能放下。人生至死,天道寧論!在茫茫宇宙間,仿佛只剩下我和這一條狗了。
是我遺棄了母親嗎?不能說不是:你為什麼竟在8年的長時間中不回家看一看母親呢?不管什麼理由,都是說不通的,我萬死不能辭其咎。哈代小說中的母親,同我母親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然而其結果則是相同或者至少是相似的。我母親不知多少次倚閭望子,不知多少次在夢中見到兒子,然而一切枉然,終於含恨離開了。
我幻想成為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是不是與此有些關聯呢?恐怕是有的。在我靈魂深處,我對母親之死抱終天之恨,沒有任何仙丹妙藥能使它消泯。今生今世,我必須背負著這個十字架,我決不會再有什麼任何形式的幸福生活,我不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又是什麼呢?
然而我最近夢寐以求的悲劇性,又決非如此簡單,我心目中的悲劇,決不是人世中的小恩小怨,小仇小恨。這些能夠激起人們的同情與憐恤、慨嘆與憂思的悲劇,不是我所想像的那種悲劇。我期望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悲劇呢?我好像一時也說不清楚。我大概期望的是類似能“淨化”(hashasois)人們的靈魂的古希臘悲劇。相隔上萬里,相距數千年,得到它又談何容易啊!
然而我卻於最近無意中得之,豈不快哉!豈不快哉!這裡面當然也有遺棄之類的問題。但並不是自己被遺棄,而是自己遺棄了別人。自己怎麼會遺棄別人呢?不說也罷。總之,在我家庭中,老祖走了,德華走了,我的女兒婉如也走了。現在就剩下我一個孤家寡人,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了。成為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條件都已具備,只待東風了。
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寸 草 心
更新時間:2009-7-13 14:16:00
字數:3423
1995年1月2日
小引
我已至望九之年,在這漫長的生命中,親屬先我而去的,人數頗多。俗話說:“死人生活在活人的記憶里。”先走的親屬當然就活在我的記憶里。越是年老,想到她們的次數越多。想得最厲害的偏偏是幾位婦女。因為我是一個激烈的女權衛護者嗎?不是的。那麼究竟原因何在呢?我說不清。反正事實就是這樣,我只能說是因緣和合了。
我在下面依次講四位婦女。前三位屬於“寸草心”的範疇,最後一位算是借了光。
大奶奶
我的上一輩,大排行,共十一位兄弟。老大、老二,我叫他們“大大爺”、“二大爺”,是同父同母所生。父親是個舉人,做過一任教諭,官階未必入流,卻是我們莊最高的功名,最大的官,因此家中頗為富有。兄弟倆分家,每人還各得地五六十畝。後來被劃為富農。老三、老四、老五、老六、老八、老十,我從未見過,他們父母生身情況不清楚,因家貧遭災,闖了關東,黃鶴一去不復歸矣。老七、老九、老十一,是同父同母所生,老七是我父親。從小父母雙亡,我從來沒有見過我的祖父母。貧無立錐之地,十一叔送給了別人,改了姓。九叔也萬般無奈被迫背井離鄉,流落濟南,好歹算是在那裡立定了腳跟。我六歲離家,投奔的就是九叔。
對於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並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更新時間:2009-7-13 14:15:00
字數:1396
1994年3月5日
是不是自己的神經出了點毛病?最近幾年以來,心裡總想成為一個悲劇性人物。
60年前,我在清華大學念書的時候,有一門課叫做“當代長篇小說”。英國老師共指定了5部書,都是當時在世界上最流行的,像今天名震遐邇的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都包括在裡面。這些書我都似懂非懂地讀過了,考試及格了,便一股腦兒還給了老師,腦中一片空白,連故事的影子都沒有了。
獨獨有一部書是例外,這就是英國作家哈代的The Return of the Hatiuc(《還鄉》)。但也只記住了一個母親的一句話:“我是一個被兒子遺棄了的老婆子!”我覺得這個母親的處境又可憐,又可羨。憐容易懂,羨又從何來呢?人生走到這個地步,也並不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與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輩子,倒不如品嘗一點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實甜。
我這種心情有點變態,但我這個人是十分正常的。這大概同我當時的處境有關。離別了8年以後,我最愛的母親突然離開了人世,走了。這對我是一個空前絕後的打擊。我從遙遠的故都奔喪回家。我真想取掉自己的生命,追陪母親於地下。我們家住在村外,家中只有母親一人。現在人去屋空。我每天在村內二大爺家吃過晚飯,在薄暮中拖著沉重的步子,踽踽獨行,走回家來。大坑裡的水閃著白光。柴門外臥著一團黑乎乎的東西,是陪伴母親度過晚年的那一隻狗。現在女主人一走,沒人餵食。它白天到村內不知誰家蹭上一頓飯(也許根本蹭不上),晚上仍然回家,守衛著柴門,決不離開半步。它見了我,搖一搖尾巴,跟我走進院子。屋中正中停著母親的棺材,裡屋就是我一個人睡的土炕。此時此刻,萬籟俱寂,只有這一條狗,陪伴著我,為母親守靈。我心如刀割,抱起狗來,親它的嘴,久久不能放下。人生至死,天道寧論!在茫茫宇宙間,仿佛只剩下我和這一條狗了。
是我遺棄了母親嗎?不能說不是:你為什麼竟在8年的長時間中不回家看一看母親呢?不管什麼理由,都是說不通的,我萬死不能辭其咎。哈代小說中的母親,同我母親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然而其結果則是相同或者至少是相似的。我母親不知多少次倚閭望子,不知多少次在夢中見到兒子,然而一切枉然,終於含恨離開了。
我幻想成為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是不是與此有些關聯呢?恐怕是有的。在我靈魂深處,我對母親之死抱終天之恨,沒有任何仙丹妙藥能使它消泯。今生今世,我必須背負著這個十字架,我決不會再有什麼任何形式的幸福生活,我不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又是什麼呢?
然而我最近夢寐以求的悲劇性,又決非如此簡單,我心目中的悲劇,決不是人世中的小恩小怨,小仇小恨。這些能夠激起人們的同情與憐恤、慨嘆與憂思的悲劇,不是我所想像的那種悲劇。我期望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悲劇呢?我好像一時也說不清楚。我大概期望的是類似能“淨化”(hashasois)人們的靈魂的古希臘悲劇。相隔上萬里,相距數千年,得到它又談何容易啊!
然而我卻於最近無意中得之,豈不快哉!豈不快哉!這裡面當然也有遺棄之類的問題。但並不是自己被遺棄,而是自己遺棄了別人。自己怎麼會遺棄別人呢?不說也罷。總之,在我家庭中,老祖走了,德華走了,我的女兒婉如也走了。現在就剩下我一個孤家寡人,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了。成為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條件都已具備,只待東風了。
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寸 草 心
更新時間:2009-7-13 14:16:00
字數:3423
1995年1月2日
小引
我已至望九之年,在這漫長的生命中,親屬先我而去的,人數頗多。俗話說:“死人生活在活人的記憶里。”先走的親屬當然就活在我的記憶里。越是年老,想到她們的次數越多。想得最厲害的偏偏是幾位婦女。因為我是一個激烈的女權衛護者嗎?不是的。那麼究竟原因何在呢?我說不清。反正事實就是這樣,我只能說是因緣和合了。
我在下面依次講四位婦女。前三位屬於“寸草心”的範疇,最後一位算是借了光。
大奶奶
我的上一輩,大排行,共十一位兄弟。老大、老二,我叫他們“大大爺”、“二大爺”,是同父同母所生。父親是個舉人,做過一任教諭,官階未必入流,卻是我們莊最高的功名,最大的官,因此家中頗為富有。兄弟倆分家,每人還各得地五六十畝。後來被劃為富農。老三、老四、老五、老六、老八、老十,我從未見過,他們父母生身情況不清楚,因家貧遭災,闖了關東,黃鶴一去不復歸矣。老七、老九、老十一,是同父同母所生,老七是我父親。從小父母雙亡,我從來沒有見過我的祖父母。貧無立錐之地,十一叔送給了別人,改了姓。九叔也萬般無奈被迫背井離鄉,流落濟南,好歹算是在那裡立定了腳跟。我六歲離家,投奔的就是九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