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對那些不成熟的人來說,他們似乎永遠都能給自己的錯誤和不幸找到開脫的理由,當然,這些理由都是他自身以外的因素。比如,他們曾經經歷了一個極為悲慘的童年;他們的雙親不是太貧窮就是太富有;雙親對他們的管教不是太嚴厲就是太放縱;他們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或者一直忍受著疾病的無情折磨等。
也有些人總是埋怨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一直不理解自己,或者覺得自己的運氣太差,似乎命運之神老是和他們作對。有時不禁讓人感到詫異,似乎全世界都在和這些人過不去。其實,對這類人來說,他們只會順手找個替罪羊來承擔責任,卻從未真正設法去克服所面臨的挫折和困難。
我記得,曾有一個女孩在一次記憶訓練課程之後跑過來問我:“我這個人記憶力特別差,我覺得無論再怎麼努力,也不會記住課上練習的那些東西,看來想提高我的記憶力是不可能的了。”當我問她原因時,她說:“我這是遺傳的毛病,我們整個家族的記憶力都不好。所以,我不相信自己能在這方面有什麼明顯的改變。”
☆、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2)
“可是,小姐,”我說,“這根本就不是遺傳的問題,而是由惰性造成的。在你的潛意識裡,責怪你的父母當然要比努力設法提高自己的記憶力來得容易。好吧,你先坐下,我來證明給你看。”
接下來的幾分鐘,我幫這個女孩做了幾個簡單的記憶訓練。由於當時她十分專心練習,效果自然不錯。後來,我又花了一些時間,說服她,使她消除了原有的固執認識。我很高興她終於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認同可以通過訓練來改善自己的記憶力,不再一味地去找各種藉口來為自己開脫了。
如今的為人父母者,如果僅僅是因為把記性不好的毛病遺傳給了子女而受到他們的責怪,那還算是比較幸運的。更有甚者,把類似脫髮的小事以及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種挫折等一切過失都責怪到父母頭上,這似乎成為了他們最好的藉口。
我就認識這麼一個女孩子,她常常向別人抱怨自己的母親如何對自己的人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原來這個女孩自幼喪父,守寡的母親為了維持生活和女兒的教育支出,只得外出工作。由於母親的工作能力出色,再加上自身的勤奮,她成為了一位極有成就的女實業家。做母親的細心呵護著女兒,讓女兒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可最終結果是,女兒並不領情。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母親刻意給她的一切,讓她非常不舒服,自始至終感受到的都是一種巨大的壓力。而這個壓力正來源於她母親的成功,女兒把母親的成功看成了是對自己更高的要求,因此一直生活在一種巨大的、無形的壓力之下。
這個可憐的女孩宣稱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母親給毀了,因為在她與母親之間,她始終感到一種緊迫的、緊張的“競爭感”。而她母親卻十分困惑地說:“我實在搞不明白這個孩子。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辛苦地工作,為的就是給她創造一個比我當年更好的生活條件。但現在看來,我好像只是給她增加一種無形的壓力。”
如果我是這個女孩的母親,真想好好教訓這個女孩一頓,讓她清醒一下。
家境好壞同個人的成就沒有必然的關聯。像喬治·華盛頓,雖然他有良好的出身,有富裕的家境,但他卻能出人頭地,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他似乎也從未抱怨過自己的父母曾給自己造成了什麼壓力和心結。
再看一個相反的例子,亞伯拉罕·林肯,出身貧寒,可這也似乎並沒有給他造成什麼不良的影響,他照樣能超越窘困的環境,創造出一番偉大的事業。林肯的一生,也從未想過要去責怪他人。他曾在1864年做出過這樣偉大的聲明:“我對美國人民、基督教世界、歷史,還有上帝最後的審判,均負有責任。”這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勇敢的宣言。
最簡單易行,也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種逃避責任的方法,就是花些錢去找個心理醫生,然後舒服地躺在一張長椅子上,任由心理醫生誘導自己詳談造成目前糟糕狀況的原因。當然,這麼做也是一種極昂貴的高級享受。
假如有人正好告訴你:你一切煩惱的根源,都來自於幼年時期對保姆的近於病態的迷戀,或者來自於你有一位占有欲極強的母親,或者一個過於嚴苛又專制的父親。而這樣的說法往往能讓你感到舒適和安慰,如果你恰好又付得起心理診療費的話,你就一輩子都依靠這些心理學的拐杖生活吧。顯然,對你來說,這麼做能為你提供切實可行的藉口。
☆、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3)
威廉·考夫曼博士在一篇題為《愚人的精神病學》的精彩論文中,揭露了那些利用大眾的愚蠢來發財的“心理醫生”。考夫曼博士指出,許多向心理醫生求助的病人,通常都喜歡“為自己的缺陷和與世俗格格不入的古怪行為找到一個心理學上的藉口”。如此一來,他們似乎就得到了某種精神上的安慰。心理學也樂於為那些面對生活手足無措的成年人提供各種合理的解釋。於是,便有更多的人樂於接受這種解釋,繼續把他們遭遇的諸多麻煩歸罪於自身以外的各種因素。
早在16世紀,星相學就受到人們的追捧,而人們怪罪的對象就是那些顯然很無辜的星座。“我的星座不好”,“沒有幸運的星座佑護我”成了當時人們應付困難和不幸的常見藉口。
但是,莎士比亞在《凱撒大帝》一劇當中,借卡西阿斯之口,大膽地斷言:“親愛的布魯特斯,我們位低人卑,但這過錯並非由我們所屬的星座造成,而是由於我們有一種聽命於人的習慣。”
假如你相信《聖經》中對耶穌事跡的描述,你便會明白耶穌最引人注意的品質之一,就是他所固守的善良與毫不妥協的品質。當人們尋求他的幫忙或救治時,他不會浪費任何時間去細究對方的潛意識,試圖找出造成這個人陷入困境的責任者,而只是說:“站起來回去吧,不要再犯罪……你的罪過已經得到了赦免……”
耶穌的態度顯然很明確:把生活重新塑造得更加美好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沉溺於自怨自艾的深淵。
英國的都鐸王朝有個奇怪的習俗,就是每個王子都配有所謂的“替罪男孩”。因為懲罰王子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對王子不可隨便冒犯,但小孩子難免會有頑皮不守規矩的時候,於是王室便花錢替王子雇用一個窮人的小孩,以充當王子犯錯受罰時的“替罪羊”。據說,當時這種充當“替罪羊”的職業還十分熱門,許多人都搶著要去,不僅僅是因為這份工作薪水很高,還因為可以藉此獲得不少晉升的特權和機會。
如今,王子的“替罪羊”這一傳統早已消亡。但是對那些犯了過錯的不成熟的人來說,尋找“替罪羊”的本能衝動依然存在。如果他們實在找不出合適的責怪對象,便會責怪多變的時代、不安定的生活、混亂不堪的國際形勢,或是其他一些讓人聽起來十分動聽的藉口。
也有些人總是埋怨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一直不理解自己,或者覺得自己的運氣太差,似乎命運之神老是和他們作對。有時不禁讓人感到詫異,似乎全世界都在和這些人過不去。其實,對這類人來說,他們只會順手找個替罪羊來承擔責任,卻從未真正設法去克服所面臨的挫折和困難。
我記得,曾有一個女孩在一次記憶訓練課程之後跑過來問我:“我這個人記憶力特別差,我覺得無論再怎麼努力,也不會記住課上練習的那些東西,看來想提高我的記憶力是不可能的了。”當我問她原因時,她說:“我這是遺傳的毛病,我們整個家族的記憶力都不好。所以,我不相信自己能在這方面有什麼明顯的改變。”
☆、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2)
“可是,小姐,”我說,“這根本就不是遺傳的問題,而是由惰性造成的。在你的潛意識裡,責怪你的父母當然要比努力設法提高自己的記憶力來得容易。好吧,你先坐下,我來證明給你看。”
接下來的幾分鐘,我幫這個女孩做了幾個簡單的記憶訓練。由於當時她十分專心練習,效果自然不錯。後來,我又花了一些時間,說服她,使她消除了原有的固執認識。我很高興她終於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認同可以通過訓練來改善自己的記憶力,不再一味地去找各種藉口來為自己開脫了。
如今的為人父母者,如果僅僅是因為把記性不好的毛病遺傳給了子女而受到他們的責怪,那還算是比較幸運的。更有甚者,把類似脫髮的小事以及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種挫折等一切過失都責怪到父母頭上,這似乎成為了他們最好的藉口。
我就認識這麼一個女孩子,她常常向別人抱怨自己的母親如何對自己的人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原來這個女孩自幼喪父,守寡的母親為了維持生活和女兒的教育支出,只得外出工作。由於母親的工作能力出色,再加上自身的勤奮,她成為了一位極有成就的女實業家。做母親的細心呵護著女兒,讓女兒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可最終結果是,女兒並不領情。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母親刻意給她的一切,讓她非常不舒服,自始至終感受到的都是一種巨大的壓力。而這個壓力正來源於她母親的成功,女兒把母親的成功看成了是對自己更高的要求,因此一直生活在一種巨大的、無形的壓力之下。
這個可憐的女孩宣稱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母親給毀了,因為在她與母親之間,她始終感到一種緊迫的、緊張的“競爭感”。而她母親卻十分困惑地說:“我實在搞不明白這個孩子。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辛苦地工作,為的就是給她創造一個比我當年更好的生活條件。但現在看來,我好像只是給她增加一種無形的壓力。”
如果我是這個女孩的母親,真想好好教訓這個女孩一頓,讓她清醒一下。
家境好壞同個人的成就沒有必然的關聯。像喬治·華盛頓,雖然他有良好的出身,有富裕的家境,但他卻能出人頭地,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他似乎也從未抱怨過自己的父母曾給自己造成了什麼壓力和心結。
再看一個相反的例子,亞伯拉罕·林肯,出身貧寒,可這也似乎並沒有給他造成什麼不良的影響,他照樣能超越窘困的環境,創造出一番偉大的事業。林肯的一生,也從未想過要去責怪他人。他曾在1864年做出過這樣偉大的聲明:“我對美國人民、基督教世界、歷史,還有上帝最後的審判,均負有責任。”這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勇敢的宣言。
最簡單易行,也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種逃避責任的方法,就是花些錢去找個心理醫生,然後舒服地躺在一張長椅子上,任由心理醫生誘導自己詳談造成目前糟糕狀況的原因。當然,這麼做也是一種極昂貴的高級享受。
假如有人正好告訴你:你一切煩惱的根源,都來自於幼年時期對保姆的近於病態的迷戀,或者來自於你有一位占有欲極強的母親,或者一個過於嚴苛又專制的父親。而這樣的說法往往能讓你感到舒適和安慰,如果你恰好又付得起心理診療費的話,你就一輩子都依靠這些心理學的拐杖生活吧。顯然,對你來說,這麼做能為你提供切實可行的藉口。
☆、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3)
威廉·考夫曼博士在一篇題為《愚人的精神病學》的精彩論文中,揭露了那些利用大眾的愚蠢來發財的“心理醫生”。考夫曼博士指出,許多向心理醫生求助的病人,通常都喜歡“為自己的缺陷和與世俗格格不入的古怪行為找到一個心理學上的藉口”。如此一來,他們似乎就得到了某種精神上的安慰。心理學也樂於為那些面對生活手足無措的成年人提供各種合理的解釋。於是,便有更多的人樂於接受這種解釋,繼續把他們遭遇的諸多麻煩歸罪於自身以外的各種因素。
早在16世紀,星相學就受到人們的追捧,而人們怪罪的對象就是那些顯然很無辜的星座。“我的星座不好”,“沒有幸運的星座佑護我”成了當時人們應付困難和不幸的常見藉口。
但是,莎士比亞在《凱撒大帝》一劇當中,借卡西阿斯之口,大膽地斷言:“親愛的布魯特斯,我們位低人卑,但這過錯並非由我們所屬的星座造成,而是由於我們有一種聽命於人的習慣。”
假如你相信《聖經》中對耶穌事跡的描述,你便會明白耶穌最引人注意的品質之一,就是他所固守的善良與毫不妥協的品質。當人們尋求他的幫忙或救治時,他不會浪費任何時間去細究對方的潛意識,試圖找出造成這個人陷入困境的責任者,而只是說:“站起來回去吧,不要再犯罪……你的罪過已經得到了赦免……”
耶穌的態度顯然很明確:把生活重新塑造得更加美好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沉溺於自怨自艾的深淵。
英國的都鐸王朝有個奇怪的習俗,就是每個王子都配有所謂的“替罪男孩”。因為懲罰王子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對王子不可隨便冒犯,但小孩子難免會有頑皮不守規矩的時候,於是王室便花錢替王子雇用一個窮人的小孩,以充當王子犯錯受罰時的“替罪羊”。據說,當時這種充當“替罪羊”的職業還十分熱門,許多人都搶著要去,不僅僅是因為這份工作薪水很高,還因為可以藉此獲得不少晉升的特權和機會。
如今,王子的“替罪羊”這一傳統早已消亡。但是對那些犯了過錯的不成熟的人來說,尋找“替罪羊”的本能衝動依然存在。如果他們實在找不出合適的責怪對象,便會責怪多變的時代、不安定的生活、混亂不堪的國際形勢,或是其他一些讓人聽起來十分動聽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