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為叛寇所累」的額駙及其子吳世霖為三藩之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頃刻之間十四公主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家庭,這一年她33歲。雖然她依舊是金枝玉葉,但畢竟是嫁出去的。她不禁想到另一個孤苦無依的人——出家為尼、與青燈古佛為伴的陳圓圓。在這個世界上,也許只有她最了解吳三桂的內心世界,也許只有她最能見機知危,在災難發生之前從容淡出名利場……

  ※虹※橋※書※吧※www.HQDOOR.COM

  第34節:人生苦長

  人生苦長

  在朝廷處置吳應熊父子之初,十四公主接受了夫死子亡的現實,大逆謀反本來就要株連親屬。但隨著耿精忠的弟弟耿昭忠、耿聚忠(順治所撫養的安親王岳樂之女,賜號和碩柔嘉公主,在康熙二年下嫁耿聚忠)以及尚之信(康熙十五年二月尚之信叛應吳三桂)的弟弟尚之隆被寬免,十四公主的心理開始失去平衡。既然是按律行事,就應該一視同仁——要殺都殺,要赦都赦,可同樣是謀反大逆的親屬、同樣是住在京城的額駙,耿昭忠、耿聚忠、尚之隆就平安無事,而吳應熊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公平嗎?

  雖說都是公主,可耿昭忠、耿聚忠的妻子都是伯父阿巴泰的後代,一個是貝子蘇布圖的女兒,一個是安親王岳樂的女兒,而尚之隆的妻子則是十四公主的五哥承澤親王碩塞的女兒;名副其實的金枝玉葉只有十四公主。可在事實上,卻偏偏讓這個真正的金枝玉葉喪夫失子,這合理嗎?

  在吳三桂發動叛亂之初,兵部尚書王熙建議:以處死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來摧毀吳三桂的氣焰,甚至斷言:「老賊聞之,必且魂迷意亂,氣沮神昏」,其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殺了吳應熊父子,這場因撤藩引起的社會動盪就可以很快平息。如果真能用吳應熊、吳世霖的生命換來天下太平,也算死得其所了。且不說吳三桂在失去兒子、孫子後又繼續同清政府對陣了7年,吳應熊父子之死也未能阻止陝西提督王輔臣、尚可喜長子尚之信的反叛,戰亂不僅依舊持續,其規模也在擴大。

  無獨有偶的是,大學士索額圖在叛亂之初奏請誅殺主張撤藩的大臣來換取吳三桂罷兵,但康熙拒絕行此下策;既然建議殺主張撤藩的大臣是下策,難道疏請處死吳應熊父子來摧毀吳三桂的氣焰就是上策?說到底,清政府同以吳三桂為代表的地方割據勢力的戰事,要看戰場上的角逐。令十四公主難以釋懷的是,索額圖的建議被康熙斷然拒絕,而王熙的奏請卻被康熙批准……

  都說人生苦短,可對十四公主來說卻是人生苦長。同各位姐姐們相比,她的壽命僅次於活了69歲的五姐,然而長壽對她竟成為一種負擔,讓她年復一年地去品嘗孤苦的滋味、去回首人生的種種不平與不幸。如果她像六姐、七姐、九姐、十一姐那樣只有十幾年的陽壽,未等到生子就香消玉隕了,也不必經受那種從鬼門關走一遭的折磨——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胎位不正、骨盆狹窄、妊娠併發症等都能導致產婦死亡,就連康熙的皇后、康熙的女兒八公主都死於難產;如果她能像十姐、十三姐那樣不到30歲就駕鶴西去,也不會經受到喪夫失子的打擊。

  在獨自支撐的30年歲月中,雖然康熙多次下詔安慰在三藩之亂中受到巨大傷害的姑母,然而這對於十四公主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幼年喪父、中年喪夫並喪子的十四公主在康熙四十三年(1703)去世,終年63歲。

  三個男人——兄長順治、公公吳三桂、侄子康熙決定了十四公主一生的命運;而中央與地方在利益格局上的激烈爭奪、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勢力較量的白熱化,決定了她一生的主旋律……

  ▲虹▲橋▲書▲吧▲www.HQDOOR.COM

  第35節:駐防桂林

  載不動許多愁

  在北京長安街的西端有一個很有名的地方,叫「公主墳」。如今的「公主墳」已經成為北京西部的一個交通樞紐,然而當年在這裡卻埋葬了清朝的一位公主——一位同清皇室並無血緣關係的漢族公主,此人就是孝莊皇太后的義女孔四貞。

  駐防桂林

  孔四貞的父親——定南王孔有德在順治六年(1649)奉命攜眷前往廣西駐防。孔有德子嗣甚稀,年近半百隻有兩個未成年的兒女,一個是9歲的孔廷訓,一個是8歲的孔四貞,他們都同父母前往廣西。與其說是駐防,毋寧說是同各種抗清勢力喋血而戰。在當時,廣西的大部分地區還被抗清勢力所盤踞,既有前明官員拉起的隊伍,也有李自成的餘部大順軍、張獻忠的餘部大西軍,堪稱是硝煙瀰漫,戰事猶酣。

  建藩桂林

  直至順治七年(1650)十一月初,孔有德在攻下嚴關後直逼桂林。當時的桂林實際是個不設防的城市,奉命駐守的南明將領在清軍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如鳥獸散,只有「留守」瞿式耜與特地趕到桂林陪伴瞿式耜的張同敝(明萬曆初年宰輔張居正之孫)在衙門內賦詩唱和,從容不迫地等待死神的降臨。孔有德對視死如歸的瞿式耜、張同敝竭力規勸道:「吾斷不殺忠臣,何必求死?甲申闖賊之變,大清國為先帝復仇,且葬祭成禮,固人人所當感激者。今人事如此,天意可知。」但瞿式耜、張同敝寧死不降,甚至設法同南明將領聯絡,孔有德惟恐有失,遂在十二月中旬把兩位南明官員處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