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能容納1.2萬人的溫安洛體育館(Van Andel Arena)吸引了數千人前來市區,它也成為大急流市格里芬冰球隊(Grand Rapids Griffins)的主場,一些大牌演藝明星也曾在這裡舉辦演唱會。一個民間委員會取得市政府的同意,在市區興建起體育館,然後經由官方與民間合作的形式籌款,多年來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在完成大型飯店與體育館建設之後,大急流市也能容納更大規模的會議中心,本人很榮幸能提供贊助。現在,狄維士中心(DeVos Place)也成了格蘭德河沿岸的有名景點。

  在大急流市獲得新生的過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或許是過去20年來沿著密西根街紛紛出現的醫院和醫療大樓。傑在考慮設立一個醫學研究中心時,我跟他談到要把它設在市區。我和傑被視為發展大急流市的先驅,所以我認為最合適的方式莫過於把傑的研究中心──溫安洛研究中心設立在市中心,靠近市區內的大型醫院史帕克特倫醫院(Spectrum Health)。他同意了,並在醫院西側找到了一塊地,在那裡建起了一座美觀的研究大樓。

  之後是高達20層的梅耶爾心臟中心。籌款活動由史帕克特倫醫院的董事鮑勃·胡克(Bob Hooker)、社區領袖厄爾·霍頓(Earl Holton)和我的兒子狄克負責,那是當時大急流市一次規模最大的籌款活動,已故的弗萊德·梅耶爾(Fred Meijer)和他的妻子萊娜(Lena)提供主要資金。這個心臟中心以先進的設備、技術高明的人員和優質的治療而聞名。大急流市的第一宗心臟移植手術是2011年在梅耶爾心臟中心進行的。這個中心吸引了世界一流的心臟病專家,因此,大急流市可望繼續成為世界級的心臟疾病治療地。

  醫院合併利大於弊

  繼梅耶爾心臟中心之後,海倫·狄維士兒童醫院於2011年1月11日開幕。路易斯·托馬提斯醫生(Dr. Luis Tomatis)一直為在大急流市設立一家兒童醫院而奔走,他最終成功地讓史帕克特倫醫院增建了婦女與兒童大樓,於1993年啟用。雖然這兩者似乎是合理的組合,但很明顯在幾年之後,兒童與婦女對醫療各有所需,最好能夠分別擁有單獨的大樓。由於兒童病患人數不斷增加,這棟大樓已無法容納所有前來治療的患兒。托馬提斯醫生開始重新尋找可用來專門治療兒童的足夠空間,一家專為患兒量身打造、完全符合兒童需求的醫院。由於原先的兒童醫院已被冠上“狄維士”這一姓氏,他想我們或許願意再次提供資助。我們很樂意效勞,不過這一次我說,我希望它能被命名為“海倫·狄維士兒童醫院”。我們的孩子也同意,並一同提供了主要資金。托馬提斯醫生負責推動各項事務進行,於是密西根街丘(Michigan Street Hill)上出現了這棟藍色的大型建築,兒童們能夠在此繼續接受專家提供的個人化醫療。

  回想起來,我認為我在醫療領域最令人自豪的成就不是興建大樓,而是加入大急流市城區的巴特沃斯醫院(Butterworth Hospital)的董事會,從而展開了人生中的一個嶄新時代。巴特沃斯醫院是本市兩大醫院之一,另一家是布洛傑特醫院(Blodgett Hospital),兩家醫院間有著濃厚的競爭氛圍,導致在醫療服務與採購過程中效率低下。當布洛傑特醫院的金主開始討論建立一棟新大樓的時候,我問當時巴特沃斯醫院的院長比爾·岡薩雷斯(Bill Gonzalez):“你覺得把這兩家醫院合併起來如何?”

  “嗯,”他說,“你不是第一個提出這種主意的人。”

  我說:“我知道,我們為什麼不再試試看呢?”他說,如果真想試試看,他會配合的。於是我回答:“我們做吧。如果成功了,這或許會是我們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事。”首先,我說服巴特沃斯醫院董事會支持我,然後,布洛傑特醫院董事會主席提出他們的意見和人選,雙方展開了磋商。還沒有什麼進展時,聯邦貿易委員會便對這起合併案有意見,他們認為這可能讓大急流市出現醫療壟斷。由於同一社區內兩家醫院的合併必須獲得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許可,我前往密西根州首府蘭辛(Lansing)出庭作證。

  聯邦貿易委員會的代表問我:“你是主張競爭和自由創業的人,為什麼不希望這兩家醫院彼此競爭?競爭可以壓低成本。”我說:“你說的沒錯,但前提是這兩家彼此競爭的醫院屬於不同機構,但它們不是。這兩家都是公立醫院,都屬於大急流市的人民。如果合併了也不會產生壟斷問題。”我們勝訴了,合併後的醫療體系命名為史帕克特倫。

  成功的社區營造

  多年後,本案的主審法官在他的著作中的一章寫到醫院合併的情形。他詳細地描寫道:“醫療區域和醫療質量的發展──大急流市的醫療費用上漲水平並未高於其他醫院,但醫療質量提升的程度卻高於其他醫院。”大急流市的醫療質量變好了,這是因為我們能夠聘請的醫生素質提升了,於是這個地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到這裡接受治療。

  我非常感激大急流市城區再造項目的順利進行以及全體市民的支持。如果無法得到大家的支持,有再好的想法也無法實現。我明白了,想讓人們朝著一個目標前進,往往只需要有人表達意願及提供協助。我和傑很高興能夠在社區中培養出施予文化。

  現在,若有新搬來大急流市的人問我:“我該怎麼認識新朋友?”我會說:“找最近的籌款人,買一張入場券。如果人們知道你是一名施予者,你就會認識一整桌的新朋友。”當然,我是在開玩笑,但其中的信息很明確: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豐盛,需要學習付出──金錢,時間和幫助。每個人都有能力付出,付出能帶來喜悅,施予者也是主角,而不只是旁觀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