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們高興得太早了。該來的,早晚要來。6月7日,中宣部263期《新聞閱評》終於發出:

  如此宣揚台灣民主自由的文章不宜刊登

  《中國青年報》5月25日《冰點周刊》刊登特約台灣籍作家龍應台撰寫的專文〈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觀連宋訪大陸有感〉。這篇文章講到了台灣同胞迫切要求了解內地大陸的心情,也有動人之處。但文章中多處竭力宣揚台灣的所謂民主政治,我們的報紙拿出這麼大篇幅登這樣的文章,令人匪夷所思。

  ……專文說,「對於有些人,歷史的切身認知是,日本人對台灣的統治比國民黨的統治還要文明些。日本總督再怎麼霸道,畢竟還受母體社會日本的法治所規範,而當時的日本是一個已經經過明治維新洗禮的現代化國家。」

  專文說,台灣人從頭到尾就不曾覺得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受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人固然被歷史歸位為日本國民,1949年渡海到台灣的則是徹底的「民國人」。

  …… 龍應台的文章極力宣揚今日台灣的民主、自由、均富,這與人們看到的台灣現實並不一致。文章說什麼日本在台灣的統治受「法制規範」,受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人「被歷史歸位為日本國民」,更是近乎胡說。文章還大肆讚揚獲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高行健1 987年從中國出走,流亡法國入籍法國。他獲諾貝爾文學獎一事表明,諾貝爾文學獎是被用來為別有用心的政治目的服務的。我們的媒體不宜組織刊發龍應台這樣的文章。它可能產生的一個後果是對廣大讀者的嚴重誤導。(新聞閱評小組)

  李而亮告訴我,上面對這篇文章極為惱火,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將團中央第一書記周強叫去,嚴厲指責這篇文章「處處針對共產黨」……

  風波過去,算是有驚無險,《冰點》介紹台灣的計劃不應終止。我請龍應台再次「啟動」,先從風險較小的題目開始,持之以恆,爭取一個月在《冰點》發表一篇,兩年左右,可以匯成一本大陸版《野火集》。應台同意「一試」。

  2005 年10月19日和10月26日,《冰點》以連續兩個整版,刊登了龍應台〈文化是什麼?〉上下篇。這篇長文的指向性很明顯,針對的是大陸經濟迅猛發展,文化卻日漸凋零的嚴酷現狀。將老街道、老胡同、老房子、老字號店鋪一掃而光,代之以金碧輝煌的高樓大廈、設施豪華的電影院、歌劇院,仿古的「唐城」、「宋街」,這些是文化嗎?……

  除政治體制這個根本要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大陸官員普遍不懂得什麼是文化。1949年以後的大陸教育,將一代又一代人固化培養成「螺絲釘」,黨需要把你擰在哪裡,你就去哪裡,這種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人,只有充滿功利的短期追求的「工匠」,哪裡會產生具有深遠人文思考的通識人才呢?

  龍應台的這篇長文,主要目的就是要給大陸官員一些起碼的文化意識啟蒙,她用優美和通俗的語言,告訴官員們什麼是「文化政策」……

  文章正在拼版,李而亮路過照排工位,見到《冰點》版式編輯胡建,隨口問了一句:「明天的大冰點是什麼?」胡建回答:「龍應台的文章。」而亮聽後不禁大叫起來:「怎麼又是龍應台?!」看來上次的風波仍讓他餘悸未消。

  「文章怎麼樣?」他問我。「好文章呀!」我大聲讚嘆。他轉身出去,嘴裡卻不由得嘟囔出「我×!」二字。看來我們說「好」,在他那裡就意味著要惹大麻煩。我們實在忍不住大笑起來。

  文章發表了,確實起到了啟蒙大陸官員的作用。本報雲南記者站看到此文,立即列印成大字本,送雲南省分管文化的省委副書記參閱,大受好評,這位書記囑本報記者站今後如再有這樣的好文章,照此辦理。

  胡錦濤什麼時候三鞠躬……

  時隔不久,大陸一些網站報導了台灣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今年先後三次向上世紀五○年代「白色恐怖」時期遭到迫害和虐殺的左翼志士仁人道歉的新聞,這其中,也包括被殺害的數千共產黨人。進一步研究此事的背景資料時,我發現龍應台在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期間,曾主辦過一個被殺害的共產黨人的展覽,台北市長馬英九專程為展覽揭幕。圖片數據中,當時赴刑場的男女共產黨人,個個從容淡定,視死如歸。此事讓我受到極大震撼。

  究竟是什麼原因,可以使昔日誓不兩立、在戰場上廝殺的仇敵,開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並向敵人道歉呢?毫無疑問,是民主制度的發展,是人權理念的深入人心!台灣政壇的這種變化,難道對大陸的政治發展沒有警示和示範作用嗎?在1949年以後大陸的歷次鎮壓中,死了多少人呢?僅因瘋狂的「大躍進」造成的「三年困難時期」,就餓死了三千多萬人,造成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饑荒慘劇。執政黨可曾有人為此道過歉呢?「不要糾纏歷史舊帳」,是大陸政治的一句熟語,而為什麼在民主制度下,總是翻來覆去地在檢討「歷史舊帳」呢?這些都是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我立刻約請龍應台寫出這篇文章。理由再有力不過了,龍應台根本無法推辭:「誰讓你舉辦這次展覽的!」

  11月23日,〈一個主席的三鞠躬〉發表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