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實,這幾乎就是前秦整個國家的寫照!

  我們來看看具體的數據:

  一些朋友提供的資料說:這個時候前秦的總人口是1600萬左右。不過分析朱大渭先生《魏晉南北朝南北戶口的消長及其原因》,我認為可能還會更多些,估計有1800萬左右。這個是前秦的總人口,那麼這裡,胡人有多少呢?依據朱大渭先生的數據,490萬。而這裡面,氐族人又有多少呢?100萬左右,或稍強。

  這樣兒,我們一眼就能看到前秦這個國家的情形了:

  總人口:約1800萬統治者氐人:約100萬非統治者胡人:約400萬

  那麼用總人口減去這兩者,剩下的1300萬是什麼呢?是漢人!前秦是一個漢人占了2/3還要多的國家!就是這麼一個國家,做為人口只占1/18的氐族人,可怎麼統治?苻堅又能有什麼好辦法!

  在這裡,苻堅要保住這個國家,讓它不垮,長久地存活下去,只有一條路可走,得到漢人的支持!(其實,後來類似的歷史,也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在那種大格局下,他做不到啊。那麼下面就來看看,當時的漢人,是抱著什麼樣的態度。

  漢民族的特質

  其實當時北方的漢人,要劃分一下兒,無非就是兩種:一種選擇南遷,到東晉去。另一種就留下來,接受北方政權的統治。咱們只說這些留下來的人。

  這就得說說漢民族的特點了。

  漢民族對外來事物的容納能力非常強。往好里說,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大氣,這是大族的風範。往不好里說,就是民族氣節不足,再難聽點兒,就叫奴性。漢民族,不是被真的逼到走投無路,很難群聚一起,去干那種兔死狗烹的事。不管誰當皇上,我的日子不還是一樣過。拜你也是拜,拜他也是拜,只要別擠兌得我太過份,我也暫不跟你計較。

  那麼這些留下來的人,他們是在怎麼生活呢?這就是我們常說到的“塢堡”。

  這個“塢堡”,其實就像個很小很小的國家一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塢堡里住的,或者是從前一個或幾個村的,或者是一個或幾個大家族。每個“塢堡”都有“塢主”,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矩,而且也全有自己的武裝。人們生活在這裡,自己生產,自己防衛。堡外的亂世一律不過問,才不管今天誰又滅了誰。你們打去吧,我們不招惹你們,你們也別來打我們。既然不想走嘛,那就只好這麼生活。當年的蘇峻和郗鑒這些流民帥,就都曾經是“塢主”。

  在北方胡人打做一團的腥風血雨中,我們這1000多萬的漢人,就這樣生存下來了,因為他們極少有什麼大的舉動,所以,在我們後人看來,好像,整個北方就是胡人的世界了似的,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其實,苻堅是很渴望得到這些漢人支持的,因為他們在國家裡占絕大多數呀。並且,勿庸諱言吧,讓漢人接受他的統治,比起讓那剩下的400萬胡人接受他,要容易。苻堅是有遠見的噢。但是,他又沒法兒得到他們的支持。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個:南方還有一個漢人的國家在呀!占據廣大的江南,掌握最高的文化,國力雖不太強,但也不能算弱。所有漢人都認為那才是他們的根!就算不走,我們目前也能活下去,我們為什麼要支持你呢?

  第二個:再看看北方的形勢,打來打去這麼多年,今天你稱帝,明天就被滅。局面這樣不明朗,漢人又怎麼想,我們在“塢堡”里好歹能活,非得扔了民族氣節,跑出來支持你,然後哪天跟你一塊兒被滅掉?

  這是讓苻堅一點兒辦法也沒有的事。其實他心裡清楚得很,真正的敵人不是東晉,而是身邊的胡人,但是,他用什麼辦法去制這些胡人呢?只有爭取到漢人!

  那麼怎麼辦?一個就是要有大國的風範,讓漢人從心裡認可這個“大秦”,這個他一直在做,但由於他所處的歷史階段,離達到目的還有很大的差距;而再一個,就是最根本的,滅掉他們在江南的那個國家!東晉早一天滅亡,他就可能早一天得到漢人的支持。到了那時,他再回頭收拾這些胡族,可就得心應手地多了。

  苻堅並不是看不出怎麼回事兒,他現在表現出來的寬容,是為了穩住他們,好先支撐起這個國家。他知道,如果現在對付他們,那這個國家很可能就會崩潰,這是不明智的。其實應該說,當時的北方能夠出現一個看上去“統一”的國家,跟苻堅的這個“寬容”,也是分不開的。

  第二章 臨終前的話

  一說起這個“臨終遺言”,了解的朋友,肯定一下兒就會想起王猛,王猛臨終前勸苻堅的那番話,極富前瞻性,也讓我們不得不欽佩他的遠見卓識。不過這裡,這個“臨終遺言”,除了王猛那句外,還應該再說一下兒苻堅的。苻堅的這話,雖然很少被人們重視,但是這對於我們解讀他的內心,卻很有用處啊。並且有趣的是,無論王猛和苻堅,他倆這個“遺言”,骨子裡說得卻都是一件事兒,這就是,對那個年代來說的另一個複雜得要命的問題——正朔!

  一:王猛的話

  王猛在臨終前,特意叮囑苻堅,他是這樣說的:“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

章節目錄